【网聚云南 相约COP15】“鸟道雄关”鸟类环志

[热点] 时间:2024-04-26 09:57: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22次

“鸟道雄关”石碑。鸟道雄关张彤 摄

  曾经热闹的网聚茶马古道已被萋萋芳草湮没,但天空中的云南“鸟道”仍然在入秋后进入了一年中的“流量高峰”。夜幕降临,相约雾色茫茫,类环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隆庆关“鸟道雄关”垭口,鸟道雄关依山势从高到低布局的网聚两道捕鸟网“正式营业”,等待着南迁候鸟的云南到来。

  云南省地处我国鸟类迁徙的相约西部通道上,每年秋季都有大量候鸟迁徙经过。类环每逢逆风、鸟道雄关大雾,网聚并且月光昏暗的云南夜晚,迁徙中的相约鸟儿会降低飞行高度,朝着光源方向飞行。类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鸟类学家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到云南省具有这种现象的地点有40多处,大体分布在云岭、哀牢山到元江一线,以及滇东北的乌蒙山到滇东南的文山一线。9月7日,白露节气,记者来到鸟道雄关国际鸟类环志巍山站,探营一年一度的鸟类环志工作。

  古道与鸟道

  巍山县曾经是茶马古道重镇,是明清时期西南的马帮根据地之一和马帮必经咽喉之地。明清时期,隆庆关作为茶马古道的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承载了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交通纽带职能。如今这里见证着巍山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和地形险峻——河谷、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同时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让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既是曾经的马帮要隘,又是千百年来候鸟迁徙的通道,每年仲秋时节,数以万计的候鸟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鸣叫着、拥挤着从北方飞来,穿过垭口飞往缅甸、印度、马来半岛等地过冬。因为这个季节时常阴雨绵绵,浓雾遮住了月亮和星辰,使得夜间飞临的候鸟迷失方向,在此地停留盘旋,形成了“百鸟朝凤”的景观。

  走在寂静的古道上,植被已经将路遮掩大半,关隘附近的石块上留着一个深达25厘米的马蹄窝。再往前走,明代万历年间立下的一块石碑,上书“鸟道雄关”4个大字。

  国际鸟类环志巍山站设在五里坡国有林场内,位于巍山县城东北,处于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高大笔直的华山松密密匝匝地矗立在绿茸茸的林地中,林下有箭竹、厚皮香杜鹃、野油茶、川梨等草木,一眼看不到边,宛如仙境。林场副场长杨剑波在这里已经值守24年,“特殊的地势和气候、充足的食物,使这里成为迁徙鸟类中途停歇的理想地。”他说。

  1985年秋季,来自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生态研究所、云南省环科所的专家在“鸟道雄关”对夜间迁徙的9种57只鸟类进行了环志,从此揭开了云南鸟类环志史的第一页。1995年秋季,专家们再次对“鸟道雄关”进行深入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认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候鸟种类多、数量大,是开展鸟类环志工作的理想场所。1997年,“云南鸟类环志中心巍山站挂牌仪式暨1997年云南鸟类环志国际研讨会”在“鸟道雄关”举行,这是云南第一家鸟类环志站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也是鸟类环志国际研讨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来自日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近40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进行了实地环志考察和环志技术交流,共商鸟类和人类和平共处的大计,一年一度人与鸟类亲密接触的环志季至此开启。

  会议期间,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迁徙鸟类研究中心主任尾畸清明、印度尼西亚科学院生物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马斯·诺德尔·其多、越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中心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所博士李定忒、中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楚国忠、云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王紫江等专家学者在认真调查“鸟道雄关”的石碑后认为,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最古老、唯一的关于“鸟道”的记载。“这4个字比喻隆庆关狭窄险峻,只有飞鸟可渡。后来科研人员发现,此地是横断山区一个十分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每年的迁徙季节都有大量候鸟通过,于是‘鸟道’一词便有了一语双关之意。”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介绍。

  守夜与“摘鸟”

  鸟类环志是利用鸟类标记手段,在鸟类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对鸟类进行标记,然后根据获得的标记信息,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规律的一种方法。“鸟类环志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捕获鸟类和放置鸟环,即环志。从目前的观察来看,云南省内多个迁徙通道上的鸟类主要在夜间迁徙,这可能是因为这些鸟类以小型为主,在夜间迁徙可以有效躲避猛禽的捕杀。”巍山县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张国利介绍,在“鸟道雄关”,工作人员主要在夜间工作。

  从9月4日起,捕鸟工作的野外帐篷已在隆庆关垭口搭建起来。夜色降临,帐篷里的火塘上咕咕地烧着水,“每年都要生起火塘,捕鸟点夜间温度只有10度以下,除了取暖,火塘还可以烘干湿气。”夜色越来越深,探照灯在黑夜中十分醒目。“如果山中有大雾,鸟类就会迷途,也会降低飞行高度。因为鸟类的趋光性,它们会向有光亮的地方飞。”张国利介绍。

  7日8时49分,第一只鸟上网了。这是一只有着橄榄色和棕色斑纹的中型鸟,有粗壮的短颈部。“池鹭”,工作人员准确判断并轻轻将鸟儿从网上摘下,立即放入特制的白色帆布袋中。“使用白色的袋子是因为鸟怕黑,袋子还有良好的透气性,这也是科学比对的结果。”工作人员说。

  黑夜里,地面的鸟网归于平静,但空中却异常热闹,各种鸟鸣声划破夜空,熙来攘往。这个夜晚共有6名工作人员值守,4名来自林草部门、2名来自森林警察大队。在候鸟南迁的季节,森林警察大队民警也参与到值守点,保护鸟类平安。这一夜,前后共捕获4只鸟,分别是池鹭、红尾伯劳、粟苇鳽、褐胸鹟。“即使在环志季,每天到访的鸟类数量并不均衡,和天气、风向、湿度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夜捕了900只鸟,为了让鸟儿上网后得到及时处理,我们整夜都不能合眼。”

  清晨,火盆的灰烬闪着微光,值守人员一直守着鸟网,彻夜未眠。

  环志与放飞

  拎上布袋,半小时左右走回环志站。这条路不少地段崎岖逼仄,但他们健步如飞。

  简单的早餐后,放置鸟环的工作开始了。环志工作由4人组成,一人负责辨识鸟类,一人负责测量体型参数,一人负责放置鸟环,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工作人员取出鸟袋中的鸟,首先检查鸟的双腿有无鸟环,检查是否受伤,根据鸟类外形、羽色、个体大小、年龄、性别、体重及体长、翅长、尾长等鉴定鸟的种类,填入环志登记表,对于难鉴定或难区分的种类还要查检索表。

  鸟环大小不同,有A-K不同型号。“环志站捕到的鸟一般都是中小型,我们依据鸟类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鸟环放置在鸟类的腿上。鸟环的内径比鸟腿粗一些,有一定的缝隙,不会对鸟造成伤害,而且鸟环只占鸟类体重的千分之一,也不会对鸟类活动产生影响。”巍山县林草局工作人员郭应敏介绍。她从2000年开始进行环志工作,基本每年都来,“最多的那次我们一天环志了900多只鸟,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手上都是血泡。”

  随着环志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发现在这里越冬的候鸟种群还在增长。除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和迷鸟外,少数一直被认为典型的留鸟也有夜间迁徙的情况,如普通翠鸟、山斑鸠等。每种迁徙鸟类出现和迁徙延续的时间大都比较固定,并有明显差异。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迁徙鸟类过境的高潮。各种鸟类开始迁徙的时间有早有晚,10月以前出现的有虎纹伯劳等40种,出现较晚的有乌鹟、栗鹀等4种。从能鉴定的环志鸟类雌雄体统计结果看,雌鸟占多数、雄鸟占少数。根据环志统计结果显示,鸟道雄关环志鸟类优势种为红喉姬鹟、树鹨、红点颏、虎纹伯劳、红胁蓝尾鸲。

  “鸟类环志是个寂寞的工作,回收率只有万分之一,当得知环志过的鸟在其他网点被回收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无比自豪。通过开展鸟类环志工作,极大地帮助我们提升了鸟类迁徙研究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研究,探索出了更多鸟类迁徙的规律。更可喜的是,这项工作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破除了历史上曾经‘打雾露雀’的陈规陋习,使鸟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张国利说。

  1997年至2020年,国际鸟类环志巍山站共完成257种48058只候鸟的环志工作,先后被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评为“全国鸟类环志先进工作站”和“全国鸟类环志先进单位”。

  云南网记者 段毅 通讯员 阿世刚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