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国内大循环”:中国经济战略将发生怎样深刻变化

[综合] 时间:2024-05-04 23:47: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42次
对国内需求的打通大循高度重视和中国当下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国内国经联系。但是环中化,这并不意味着重视国内需求是济战环境所迫的被动应对,相反,发生这是样深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使然。
  中评社北京5月30日电/“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刻变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打通大循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经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环中化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济战”这些金句让内需成为两会的发生焦点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样深核心问题浮出水面。  依赖出口型增长导致内需体制不健全  新京报发表经济学者关不羽文章称,刻变毋庸置疑,打通大循对国内需求的高度重视和中国当下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重视国内需求是环境所迫的被动应对,相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使然。  其实,这一趋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蛛丝马迹。近年来,很多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海外代购、出国购物却买回了很多“Made in China”的产品。这样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需求和国内制造业产能之间的脱节——国内有充分的产能,也有充分的需求,却无法顺畅对接,因而不得不借助外部循环“出口转内销”。  这不是正常的外部循环,而是经济运作失调导致的效率损失,涉及出口补贴等政策导向、关键技术缺失、品牌积累不足以及供需信息不畅通等诸多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出口依赖型增长模式留下了内需体制不健全的后遗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从出口依赖的外向型经济起步。通过深度参与全球市场,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  这种外向型经济循环“两头在外”——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国内提供的是产能。  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产业发展速度快、培育周期短,很多产业都是直接从境外转移进来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技术的积累和提升。  “抄近道”的外向型经济有明显的缺陷和短板  文章介绍,在经济发展启动阶段,这种外向型经济确实是一条捷径。日本和韩国以及东盟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阶段。  但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经济发展模式,任何模式都是有所得也有所失。“抄近道”的外向型经济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和缺陷。  比如,基础技术发展滞后、大规模贸易顺差造成了对外贸易关系紧张、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低效等。  归结起来,就是庞大的产能与国内需求不匹配所致。这种不匹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内需不足”,而是内需体系的失调。  从各国发展的经验看,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只能为经济发展的前半程保驾护航,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定出现瓶颈。  向内需市场转型的两个国家样本  文章分析,今天中国遭遇的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增速放缓,在发展轨迹类似的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等都不同程度出现过。  突破这一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国内市场的良好发育、内需潜力的挖掘。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日本,东盟国家如马来西亚就比较失败。  不过,日本的内需体系完善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倒逼”出来的。  八十年代初美日贸易摩擦加剧,日本不得不放弃单一的出口依赖模式,转而在内需体系的发育和完善上加大力度。  即便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日本出口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是其强劲的国内需求依然支撑了日本GDP保持中等增速,并持续至1990年代初。  即使因种种因素,日本经济在90年代初期后陷入停滞,但是稳定的内需保证了其人均GDP维持在一流发达国家水平。  反观马来西亚在2011年实现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一直未能提升内需,没有完成出口依赖型经济的转型,此后的经济表现一直不佳。2015年、2016年人均GDP两度跌破1万美元,有明显的退步。  今天的中国经济也走到了类似日本1980年代初的转折阶段,内外环境都不允许中国经济继续依赖出口,“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实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常识角度讲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满足外部需求为目标,而置本国国民的需求于不顾。  摒弃计划经济思维才能建立国内大循环  文章指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一项艰难繁剧的任务,牵涉到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的波折。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庞大的人口、成熟全面的工业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这是中国优于大部分出口依赖型国家的地方。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