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微光”,一群人的“星河”——致敬身边的榜样

[探索] 时间:2024-01-23 18:07: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2次
一个人的微光“微光”,一群人的个人“星河”——致敬身边的榜样

     洪家楼街道鑫达社区“好人长廊”

       在历城区洪家楼街道鑫达社区,有一条别致的群的榜“好人长廊”,整齐明快的星河风格、真挚感人的致敬事迹,成为小区里一道亮丽的身边风景线,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微光该长廊展示了鑫达社区中居民好人的个人先进事迹,以展板的群的榜形式将好人事迹一一展现。一幅幅设计精美的星河画幅,吸引居民驻足,致敬一边观看一边交流,身边盛赞凡人善举。微光

       点点萤火,个人也可汇聚成人间星河;渺渺微光,群的榜也可绽放出无限光芒。在济南各社区、乡村,在每个人都身边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绽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绚烂风采,如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轻抚着泉城的每一个角落。

  吕多福:

  身残志坚潜心创业 不忘初心献身公益

       吕多福是郭店街道十里堡村村民,也是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1971年至1986年,吕多福先后创办农机修配厂、电镀厂、细粉丝厂、拖拉机运输队、砖厂、花岗石厂、针织厂、铸造厂,生意顺风顺水。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事业关键时期,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吕多福被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达83%。

       “当时我也有过悲观和绝望情绪,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我又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又顽强地站了起来,成立了济南福泰热处理有限公司。”吕多福说。

       随着新公司逐渐起色,吕多福又把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这些年老吕创业挣了钱,但他一直惦念着我们村里的父老乡亲,逢年过节都给村里的残疾人、老人发钱。”“还给村里的学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真是个好人!”十里堡村的村民谈论着。

       十多年来,每到春节,吕多福都为全村30多名残疾人每人发放红包100元,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150元过年红包;每逢教师节对村小学赞助资金,帮助村里的困难学生上学;近年来,为郭店街道残疾人捐助资金15万元,为街道困难群众赠送节日慰问品。

       虽然身有残疾,心底却流淌着爱。“我一定会坚守初心,把慈善事业一直坚持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吕多福说。

  董燕:

  古道热肠助人为乐解民困

       “明福苑小区共1187户,12名残疾人,8个空巢老人……”全福街道航运路社区第七党支部书记董燕用一长串的数据“晒”出了心里的“民生账本”。

       为了了解辖区每户居民当前遇到的问题,69岁的她坚持每天辖区内“跑圈”,在楼道里,在马路上,遇到居民就拉拉呱、唠唠嗑,从群众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尽心尽力解决老百姓的心头难。

       明福苑小区建成十几年,地面坑洼不平,居民和车辆通行困难。董燕与物业一起,充分征求业主意见,完成了申请维修基金的全部手续。后来,为了楼体外墙贴保温层,董燕再挑重担挨家挨户上门收集资料、征求居民意见、签字确认,在规定的时间内协助社区完成材料上报工作。保温工程最终顺利审批与施工,冬天居民的家里暖了、心里更暖了。

       一路走来坎坎坷坷,有解决难题后的释然,也有不被理解后的错愕,但董燕总是面带笑容,快乐地忙碌着,用她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张兆芹:

  村里有个“坐不住”的村支书

       荷花路街道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兆芹充分利用上级的好政策种植高效农作物“紫水晶”红心火龙果。然而村民对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产品种植都有顾虑。

       为了尽快开始种植并让村民见到效益,张兆芹上门做工作,为村民算好经济账:水电费、人工费,除去种子和化肥费用,辛辛苦苦在坡里耕作一年,剩不下多少钱。相反,如果将土地流转出去,不用操心就能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放开手干副业或去市区打工。就这样,第一年就流转了17公顷土地,成功种植了火龙果。

       2020年,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8座高效大棚和智能连栋温室大棚,种植草莓、火龙果、葡萄、有机蔬菜等。村民通过在棚内打工、土地流转,鼓起了腰包。村集体收入从零到20万元,再到50万元,每年都有新的跃升。

       目前,荷花路街道程家庄村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建起了加工车间及配套冷库,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露营基地。还打造了百合花田、研学旅游、莲藕种植等项目,让市民游客沉浸在这田园风光之中,村庄焕发出崭新活力。

  张秀华:

  投身公益事业30余载

       在华山街道翡翠清河社区鑫泉花园小区内,生活着一位从事志愿服务活动30多年的“身边好人”,她就是济南若水微公益活动发起人张秀华。

       “从事公益事业满打满算也有30多年了,这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张秀华介绍,早在1989年她就加入了希望工程,在2012年退休后就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自2013年起,联合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为西藏、青海等地区生活困难的孩子捐出爱心衣物。

       “只要我活着,有好事我就做!”张秀华说。2022年3月,张秀华创立了济南若水校园微公益服务中心,凝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关爱救助等公益活动,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多场爱心助学、义卖等活动,公益触角从山东省内延伸至全国各地。

  崔娟:

  尽我之心,行孝爱传承

       崔娟是董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1995年,崔娟的母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从16岁开始,崔娟便没有了任何假期,学会了买菜、做饭、做家务、照顾母亲。

       28年来,崔娟每天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留住母亲的健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每天三个小时,是她一直不变的承诺,即一个小时洗衣做饭、一个小时料理卫生、一个小时给母亲保健按摩。

       她特别珍惜与老人们相处的时间。楼上楼下老人家门口的垃圾她都是顺手捎着倒掉;邻里老人哪个有个头疼脑热的,她总是主动去帮忙。

       在工作和照顾老人的同时,她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担任了街道宣讲员。多年来,崔娟一直致力于推广孝老爱亲传统美德,通过各类宣讲和社会实践,传播着孝老爱亲的价值观,影响着辖区居民。近年来,崔娟先后被评为“济南好人”、“历城好人”、历城区“三八”红旗手等。

  周峰:

  救助失智老人,这个书记真不孬

       11月27日,孙耿街道薛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峰像往常一样驱车外出。刚到村西头看到一个失智老人。周峰没有多想,立马驻车,来到老人身边开始询问,“您是哪个村的?”老人一开口就说了好几个村名,还不停冲周峰笑。察觉到老人语无伦次,周峰没再多问,直接拨打了110,并将老人护送到薛家村幸福邻里中心。

       很快,派出所的民警同志也来到了薛家村幸福邻里中心,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成功查询到老人信息,并联系到老人的亲属。

       早在2021年的时候,周峰就因勇救落水老人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并成功入选2021年度“济南好人榜”。祁云英:为爱坚守,这次换我守护家

       祁云英是济阳区济阳街道雅居园社区居民。2018年,祁云英的爱人刘庆周因病做开颅手术,留下严重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祁云英毅然挑起生活重担,照顾生病丈夫,用瘦弱的身躯挑起家庭的担子。

       丈夫出院后依然没有意识,祁云英在家里置办了医疗设备,跟着护士学会了护理方法。身上插着鼻饲管,有气切伤口。每天给丈夫做四次肢体活动,每次都要30分钟以上,看似枯燥辛苦的流程她一干就是五年多。多年来,祁云英把全部精力和爱都奉献给了丈夫,无微不至地安排着丈夫的生活起居。她省吃俭用却为了能让丈夫提高抵抗力,每天精心搭配他的餐食,肉、虾、菜、米必不可少。

       在祁云英的精心照顾下,丈夫没有生过一次大病,身体没有一处硌伤,甚至学会简单的数数字、抬手等动作,有了微弱的意识。祁云英不但成了一家的主心骨,还是这个家庭幸福的源头。她用行动诠释着一位平凡家庭妇女的博爱、善良的形象,传递了夫妻和睦、爱心相扶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

  王晓庆:

  城里姑娘带着乡亲们奔富路

       在鲍山街道曲家庄村,村委会主任兼妇联主席王晓庆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她带领村民推行农业生产托管,让土地效益最大化;她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网上直播,让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她手中,一方手机屏幕成为了致富的新窗口。

       走进曲家庄村,数字乡村的魅力扑面而来。王晓庆牵头打造的乡村治理云平台和“乡村治理户户通平台”在村里处处可见。在这里,村民诉求不再单一“找政府”,而是形成了“村民扫码提诉求,网格员‘码’上办”的新格局。王晓庆表示,要让村民在“云端”拥抱数字生活。

       在王晓庆的带领下,曲家庄村喜事连连、成就不断,荣誉接踵而至。这位城里长大的姑娘,将个人理想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书写出最美乡村振兴答卷。

  郭传冬:

  群众期盼的就是我该干的

       郭家村是济阳区曲堤街道第一个发展黄瓜大棚的村,2022年销售额突破一亿元,是济阳区第一个产业发展“亿元村”。鼓了腰包、喜上眉梢,村民都说郭家村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这人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郭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传冬。1993年,刚担任郭家村负责人的时候,用“一穷二白”来形容郭家村一点都不过,村民的全部收入也就指望着一年两季的农作物,费了不少劲,挣不了几个钱。一心想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郭传冬,四处学习考察之后,瞅准了大棚黄瓜这个在当时并不常见的新鲜物。

       村民缺本钱,郭传冬就帮着贷款、筹钱;种大棚没技术,郭传冬从外地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教。没过几年,村民陆陆续续加入大棚黄瓜种植的队伍了。

       收入高了,村民富了,郭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好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更加幸福。目前279户人家的郭家村,黄瓜大棚已经达到了418个,全村人均年纯收入2万多元。

       ■本报记者张敏 张群 通讯员 苏庆涛 江鹏飞 刘宗燕 秦雪迪 申继涛 马梦璇 张凯 孟芳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