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茂松: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综合] 时间:2024-04-29 08:08: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次

中华民族虽经历一次次忧患,谢茂息何总是松自神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中华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文明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一以贯之于中国发展进程之中。体精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谢茂息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松自神博大精深,中华是文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特别提到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品格。体精这四个字被不少中国高校写入校训,谢茂息何也被很多人视为人生座右铭。松自神中国人为何如此看重自强不息精神?它与从未断绝的中华中华文明有哪些内在联系?如今有哪些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茂松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指出,文明中华民族虽经历一次次忧患,体精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一以贯之于中国发展进程之中。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

谢茂松: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此处的忧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中国文明传统返求诸己,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

《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说的乾元之德。正因为始终葆有乾元之德,中华文明才能够成为始终连续、从未断裂的文明,可大可久之道一以贯之。

要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内部极为深厚、丰盈的主体性,忧患则正是主体性的表现。中国的概念,既是历史的又是文明的,文明的原理也就是人之为人之所在,即在于仁:天人合一,天道之元下贯为人道则为仁,或由一字之仁扩展为两字之仁义。

乾隆御制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硃稿及墨稿硃批。侯宇 摄

纵观历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历史忧患意识之所在。就中国所具有的通史的通贯性合而观之,中国人作为文明意义上的人与作为具体历史中的人是合一的。在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葆有初心之纯粹,虽然国家力量强弱有时,但民族精神始终自强不息。

中新社记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

谢茂松: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连续未断裂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忧患中、在历史的曲折中不断经受检验而始终保持乾元的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于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对内外敌人的中国革命,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这些胜利的取得,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和动员最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共同奋斗,而组织动员最根本的就是激发民众的主体能动性,也就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市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参观常设展览《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侯宇 摄

中新社记者:只有植根本国和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国家发展才能更加根深叶茂。如何看待自强不息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

谢茂松:自强不息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团结奋斗精神高度契合,事实上团结奋斗也出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之中。这四个字看似平常,但恰恰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浅白中,就中国人对政治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的共同性作出了最直观、最本质的概括。自强不息的团结奋斗精神既是现代的,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底层结构。

《周易》的同人卦、大有卦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深刻哲学。同人卦卦辞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有所有人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就能涉过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大川险阻。同人卦紧接着的是大有卦,《序卦传》解释同人、大有的内在逻辑演进关系——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上下同心同德就能成就伟业。

自强不息的团结奋斗精神同时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很熟悉的一句话办好自己的事,其底层结构与文明原理同样是自强不息精神。办好自己的事小而言之,是一人、一家之事,大而言之,则是国家之大事。

自2013年起,安徽省岳西县实施大学生回乡工程。目前已有500余名青年归巢,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挺进大别山,构建新一代的未来乡村。图为岳西县山村景色。储玮玮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

谢茂松:今天,对自强不息内涵的最新要求,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三个务必中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与中国文明传统自强不息精神有深层联系。

至于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起来看,在《周易》中,两者前后相连,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不会强行改造对方,而是完全由对方独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与谦虚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记者李京泽)

受访者简介:

谢茂松,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中国国创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马工程双重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文史部兼任教授,曲阜孔子书院执行理事长;国务院国资委商业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民营经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专家组专家。研究专长:经学,中国文明与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治术思维及实践;中国文明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体制研究,中国文明与国家战略研究,数字文明与中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合一》等。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