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天成》主创团队通力协作打造精品:光影诗画 和合之美

[休闲] 时间:2024-04-29 01:12: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5次

原标题:《锦绣天成》主创团队通力协作打造精品:光影诗画 和合之美

4月20日晚,锦绣精品博鳌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在东屿岛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上演。天成团队通力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于诗画中领略海南黎锦艺术之美,主创之美于融合中体会斑斓文化的协作交流互通。4月19日晚,打造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正式亮相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光影连日来,诗画这部沉浸式演艺作品《锦绣天成》引来论坛年会与会者们的和合好评。夜幕下的锦绣精品东屿岛,炫丽的天成团队通力光彩映射天空,幽幽院落,主创之美如诗如画。协作

迎接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打造在紧张的光影时间压力下,主创团队克服困难、诗画精益求精,最终打造出这部糅合传统与现代的演艺作品《锦绣天成》,在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与会嘉宾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以无国界的艺术魅力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近日,海南日报记者在博鳌采访了该作品幕后主创、主演,了解绚烂光影背后的故事。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中外嘉宾观看博鳌光影诗画演艺《锦绣天成》。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物之合 以现代的光影技术绘就自然的生命色彩

入夜,站在博鳌亚洲论坛主题公园园门,渔船、渔网、渔女一一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渔村。不知不觉,演出已然开始……

《锦绣天成》采用了行浸式诗画夜游演艺形式,音乐、舞蹈、灯光、多媒体等,演艺演出的几大要素相辅相成,达到了“物之合”,让人的视觉、听觉等同时被调动,进而沉浸其中。

“物之合”,实则集大成。其背后,是各个职能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的成果。

《锦绣天成》以“音乐先行”,为充分展现海南特色音乐文化,音乐人王曦、章益、吕昊阳通力合作,历时6个月采风,收集了黎族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方言的民歌及器乐曲,苗族打击乐曲、哩哩美渔歌、儋州调声等众多非遗音乐。

“三个篇章的音乐以海南本土音乐为核心,立足海南、面向世界,通过现代包装更好地呈现音乐效果,达到音乐风格多样化、形散神聚的效果。”王曦介绍。

《锦绣天成》旁白并不多,音乐、舞蹈都是“叙事”的重要组成。如何在错落的“舞台”上用舞蹈语汇去表达文化交融这样的宏大叙事,舞蹈编导李冲思考了许多。演出在夜间,又是“忽远忽近”的舞台表演,传统儋州调声中男女演员仅有的翻手等简单动作显然不足以支撑,于是他结合场景,在保证韵律的情况下,编排新的动作并融入生活场景。

“海南+世界”“文化+科技”,是《锦绣天成》演艺内容的“合”,也是灯光部分的“合”。灯光设计师周新阳将演出灯光部分的特点归纳总结为3点,“一是将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和现代化科技手段高度结合,对光色的冷暖比例进行了适当配比,以显得轻松、明快等;二是将演艺内容和当地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结合演艺内容,使灯具设备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三是将最简洁的物质手段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合理运用灯具设备呈现演艺内容,同时又不造成光污染。”

“演艺既是夜游形式,又是在室外环境,对多媒体提出很高要求。”负责演出多媒体部分的工作人员王威也历经了多次调整与修改,“树、水、地等,在不同介质、不同颜色、不同质感上,多媒体呈现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为了跟音乐、灯光等互相配合,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需要进行多次测试、联动测试,以实现‘物之合’。”

全息影像及裸眼3D激光成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灵活嵌入,全景声音响技术对音乐氛围的沉浸营造,都将现实与虚拟场景充分融合,打破时间与空间边界,创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通过音乐、灯光、多媒体等“物之合”,《锦绣天成》以现代的光影技术绘就自然的生命色彩。

《锦绣天成》舞蹈演员。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人之合 以角色与声光环境的高度配合实现“合而为一”

《锦绣天成》讲述一名织锦艺术家,为了完成一幅心中的合锦,循着黄道婆的足迹来到了海南寻找黎锦,又从海南走向亚洲,走向世界,融汇众锦的纺染织绣技艺。最终,再回到海南博鳌,完成合锦的故事。

“织锦艺术家”是全剧的主要角色,亦是“灵魂”人物,他要引领着观众,通过他的脚步在地理空间行进,通过他的口述去展开剧情。扮演这一角色的丁盛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这次演出工作不复杂,但更注重形式感。角色的语言、手势都不能脱离节奏。这个角色的视角与观众一致,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与观众互动时要通过语言和手势等引起共鸣。”丁盛杰说。

演出继续,在第一幕的第二篇章有这么一幕场景:树林之下,青年男女们尾指勾连,且歌且舞,演绎着儋州调声这一“南国艺苑奇葩”……

卢俊俊和吉立群是这幕场景中的儋州调声双人舞舞蹈演员。同时,两人也是海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表演本身难度不算大。”卢俊俊和吉立群坦言,参演《锦绣天成》,难点在于它的行浸式夜游演艺形式,“我们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近到每个眼神、每个表情、每种神态,观众都能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假山等室外场景设置中,进行跳跃、托举等动作,也是不小的挑战。”

困难何以克服?答案是:勤练。除了白天日晒时间外,卢俊俊和吉立群一般从下午开始排练,“经常练到凌晨,临近正式演出的前几天,甚至会通宵排练。”但卢俊俊和吉立群说,通宵达旦的不只他们两人,“而是整个团队,包括舞蹈演员,以及负责音乐、灯光、多媒体的工作人员。”

海南省歌舞团舞蹈演员刘小泼贡献了全剧中重要的一段独舞。作为“花仙子”,她需要在仅有一张桌子大小的花型舞台上起舞。虽然这段独舞仅有1分多钟,但她依然精益求精。“比起在大舞台上,我的舞蹈动作还有表情,要更加有表现力。”刘小泼说,她身处的这朵“花”也象征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汇,是“融合之花”。

对于“人之合”,男歌手刘畅也深有体会。“夜游演艺形式,要求演员和音乐、灯光等实现高度配合,否则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脱节’的观感。”刘畅说,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的状态都必须保持时刻“在线”,人人互相配合,环环紧密相扣,才能呈现出“合而为一”的演出效果,才能带给观众“和合共生”的观赏体验。”

演之合 以艺术之美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盼

一场文化盛宴,就此而生。

黎锦、儋州调声、欧欧调、临高人偶戏、海南八音、渔歌等海南文化,唤出“一带一路”上织锦、音乐、木偶、服饰等不同文化的对话,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让天地呈现于一片锦绣之中。

符花金是来自海南东方市的“欧欧调”传承人。这部演艺作品的同名主题曲《锦绣天成》正是由音乐人章益从欧欧调中的《织锦歌》改编而来。除了主题曲外,符花金还为演出献唱了《渔家姑娘在海边》等具有海南风情的歌曲。“能够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舞台上,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演唱家乡的音乐,非常激动。”符花金说。

“这是一部反映黎锦主题的演艺作品,可以说十分适合服装设计师发挥。”服装总设计师董韬介绍,在采风过程中,他不仅了解到黎族各种服饰特色,还亲手尝试捣汁液做染料,为自己的创作汲取营养。

“舞台服装设计是在一定距离前提下的有效审美。观众与这些角色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我们通过加强服饰的纹理来增加这种视觉上的质感。”董韬介绍,剧中黎族织锦阿婆身着的衣服,考虑到角色的深刻寓意,他用纹理更加粗糙的布料去表现树皮衣,并用颜料刷出更加粗犷的质感。

在整部演出中,董韬既为剧中生活场景保留了写实的黎族服饰,又为艺术化的呈现设计了服装。细节之处彰显用心,舞台上,黎族织锦阿婆旁边跪坐着两个小姑娘,她们身着的黎族织锦裙上面是可爱的动物形象,而上衣,虽然看上去是日常服饰,设计师却细心地印上了各种形状的小鱼,以此呼应海南、大海主题。

一台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表达主题的演出,让人们同时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艺术之美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期盼。(本报博鳌4月21日电)(陈雪怡 尤梦瑜)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