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消失在历史的明中都:从兴建到罢建,耗时六年的宏大工程为何荒废?

[综合] 时间:2024-05-07 12:41: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4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消失在历史的海南耗时宏大荒废明中都:从兴建到罢建,耗时六年的周刊中都宏大工程为何荒废?

文\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近期,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消失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历史

凤阳是从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这里曾有一座罢建的罢建都城——明中都。城垣、工程宫殿、为何坛庙等遗址留存至今,海南耗时宏大荒废构成了庞大的周刊中都明中都遗址。

明中都遗址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磉墩分布。消失 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中都凤阳

元朝末年,历史在经历多年的从兴混战后,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罢建同年,工程明军继续北伐并攻下元大都,结束元朝的统治。天下初定后,建都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都城的选择,朱元璋曾考虑过以下几个地方:首先是称帝之所南京,这里经营已久,又有王气之说,但南京地处东南,之前建都于此的六朝都是“短命朝廷”;其次是北宋旧都汴梁(今开封)。不过,考察之后,朱元璋认为这里地理位置虽然优越,但军事上是无险可守之地,安全很成问题;其三是元大都(今北京),这里曾是元朝都城,定都于此有鼎定天下之意。但是,这里位置偏北,物资全靠南方水陆转运,有诸多不便。

此外,还有人提议在长安、洛阳等地建都,但最后都不了了之。最终,朱元璋决定以南京为都城,同时在临濠,也就是他和淮西勋臣的老家凤阳营建中都。他表示,“建业长江天险,龙蟠虎踞,江南形势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自此,凤阳被立为中都。

随后,朱元璋下令成立行工部,专门负责中都凤阳的建造。当时已经退休的丞相李善长和汤和、吴良及工部尚书薛祥等均被派往凤阳督工。作为中都营造的总指挥,李善长一向被朱元璋比作萧何,历史上的萧何为刘邦兴建过未央宫。这样的重任,李善长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明中都皇城午门石雕。资料图

营建中都

建造中都之前,朱元璋曾亲至汴梁和元大都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最终,明中都以《考工记》中的都城规制为准则,以汴梁、元大都为参考,宫城选在临濠西南二十里的凤凰山南。按《考工记》中的规制,都城应为正方形,朱元璋给中都定下了“周围四十五里”的规制。根据当时的规划,明中都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三重城垣中,外郭达50平方公里,禁垣约4平方公里,宫城近84万平方米,比后来的北京故宫面积还多了12万平方米。

为了高规格营建中都,当时调用了全国最好的木材,还遣使到附属国“求大木”。由于个别木材过于巨大,运送时需要用特制的三十二轮铁圈大车,二百人才能拉得动。建筑墙体则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11厘米、重三四十斤的大城砖,后者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22府69州县。每块砖上都刻有相应的来处和负责官员及工匠的名字,这是为了保证城砖质量而发明的溯源问责办法。

明中都城墙砌筑时十分讲究,通常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以求坚固,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木构建筑用料讲究、雕刻精美,彩绘鲜艳夺目;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大多精美绝伦。

可以想象,营建中都的规模十分宏大,需要的劳动力也十分惊人。据考证,当时从全国调选了近9万名工匠、7万名军士和45万名民夫,后来又移民近20万人,先后参与中都营建者总计近百万人。

按规划,明中都里不仅有宫殿,还有太庙、圜丘、方丘、社稷坛、功臣庙、帝王庙等坛庙建筑,钟楼、鼓楼等也一应俱全。作为都城,明中都还规划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等中央官署及国子学、会同馆、观星台等机构。此外,为了充实中都,全城设104坊,城内外还设有很多粮仓及许多开国功臣的宅第、坟墓等。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旧都遗存

洪武八年(1375年),也就是中都建造工程开工6年后,朱元璋第二次来到凤阳视察并发表了祭告天地的祝文,其中还透露了迁都的意向。但令人诧异的是,朱元璋返回南京后不久却突然下令,“罢中都役作”。据记载,当时中都的皇城及禁垣城墙等已基本建成,外城也大体筑就。

中都凤阳在洪武八年后基本停工,最终未能成为京城,甚至连陪都也算不上。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中都更是被人们慢慢淡忘。景泰年间,凤阳曾修建过“凤阳高墙”,就是用于囚禁宗室的皇家监狱,此外别无他用。此后,由于丧失了中都的地位,已建成的建筑年久失修,加之屡受战火侵袭,明中都如昙花般的繁华很快就消逝了。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王剑英等考古学者的考察研究下,明中都遗址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截至2021年,明中都宫殿基址已累计发掘面积9600余平方米。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明中都遗址群中保存最好的是宫城和禁垣,其中宫城仍保存有午门、西华门城台和1100余米的城墙,涂山门是明中都外郭城墙中保存最好的城门,也是城门形制辨识度最高的一处门址。

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宫城遗址的前殿中心位置有一块巨大的石础(房柱下的基石),其边长约2.8米、覆盆直径达到1.8米,是目前中国古代宫殿基址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石础。在近期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前殿中后部发现了一处土质极为纯净的黄土台。据测量,这一黄土台不但处于宫殿群的中轴线上,而且正好在宫城内的几何中心点上。由此可以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当年殿址内龙椅安放的位置。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掘清理出了诸多道路遗迹、建筑基座、汉白玉石础等。如午门东西两侧城墙下部、三个券门内以及门外东西两座翼楼的四周,有长达480多米、高约1.6米的白石须弥座,刻有龙凤、麒麟、牡丹、芍药、荷花等,三个券门及两翼楼、城楼台基等也保存较为完好。

明中都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南京宫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的建设。(金满楼)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