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创”河北非遗实践丨石家庄丝弦:青春面孔成了“台柱子”

[时尚] 时间:2024-04-29 07:07: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46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坚持家庄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河北非遗焕发新生机,非遗在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实践丝弦即日起,丨石日报与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推出“坚持‘两创’非遗实践”系列报道,青春深入挖掘省丰厚非遗资源,面孔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成台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两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坚持家庄优秀实践案例进行走访报道。

——编者

编导:崔立秋 刘萍 曹铮  视频制作:曹铮

9月27日,河北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穿梭在丝弦剧院内,非遗忙着安排即将举办的实践丝弦点亮“北方戏窝子”2023年第五届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聊起剧种的丨石发展,刘如夺说:“丝弦人用尽心思就是想让这个古老的剧种有朝气。”

9月27日,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在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里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 日报记者曹铮摄

剧团里的年轻人挑大梁

齐卫锋、张杰、康佳乐、李端阳是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青年演员,2021年团里复排《宗泽与岳飞》时,四人成为主角。齐卫锋、康佳乐饰演宗泽,张杰、李端阳饰演岳飞。

“《宗泽与岳飞》文武带打、唱做并重,是丝弦老艺术家张鹤林的代表剧目,也是石家庄丝弦的一张名片。”刘如夺说,为了锻炼青年演员,团里为这部戏配备了两套演员阵容,让青年演员上台挑大梁。

今年7月底,剧团携经典剧目《宗泽与岳飞》到广州交流演出,舞台上的青春面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青年演员们也在演出实践中摸索着不断成长起来。

“多演出是戏曲演员成才的必经之路。青年演员尽快成长,老剧种才更有朝气。”刘如夺说。

“作为青年演员,有机会在全国舞台上演出,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让自己有了目标和动力。”从进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班学习,到登上广州的舞台,这样的经历对齐卫锋而言是一生的财富。

近年来,剧团努力为青年戏曲演员提供展示的舞台,展现新一代丝弦演员的精神面貌和精湛技艺,助力丝弦的保护与传承。刘如夺说,接下来的演出中,剧团还将继续大胆启用一批青年演员挑大梁,形成多套演出阵容。

校团“牵手”定向培养新苗子

10月9日清晨,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班的学生们开始练早功。热身、练毯子功、喊嗓……在指导老师陪伴下,学生们认真地练习着。

“这个班是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与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联合招生的丝弦定向委培班,共有40名学生。”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戏曲科科长吕维刚介绍,这一届学生2021年入学,学制6年。

首届丝弦定向委培班开设于2006年。那一年,石家庄丝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由政府出资、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与石家庄市丝弦剧团联合招生,开办丝弦定向委培班,为丝弦剧种培养后备力量。

“齐卫锋、康佳乐都是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定向委培班毕业后进入剧团工作的,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刘如夺说。

师兄、师姐们在舞台上的成长激励着学生们。今年15岁的郭博岩2021年小学毕业时,选择进入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丝弦定向委培班学习。“我从小喜欢戏曲,小学时没接触过丝弦,一直学唱京剧。”凭着对戏曲的热爱,他走进丝弦的世界。从零起步,经过两年的学习,郭博岩说现在算是“入门”了。

张宝英是石家庄丝弦剧团一级演员,2021年她受剧团委托来到石家庄市艺术学校,负责培养这一届丝弦班的学生。从“一张白纸”教起,让他们担起丝弦传承的重任并不是件容易事。“唱腔、念白都是一个音一个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还得观察他们更适合往哪个行当发展。”现在,张宝英负责带4名青衣行当学生的专业课。

在丝弦班学习的孩子们,前两年不分行当,统一上基础课。之后根据各自不同特点选择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再继续学习4年。

“定向委培班按照定向培养学员、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和戏曲表演、戏曲演奏艺术的传授,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吴合利介绍,学生毕业后经专家评委考试合格,以择优录取的原则,招录到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工作。在吴合利心里,这个班的意义在于培养和传承丝弦艺术后续人才,让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得以延续和弘扬。

剧院里开起丝弦艺术陈列馆

“丝弦”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老艺术家的蟒袍玉带长啥样?一代代丝弦人如何追梦?在4月12日开馆的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里,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走进丝弦剧院大厅,也就到了石家庄丝弦艺术陈列馆。陈列馆的一楼其实是丝弦剧院的入场大厅以及通往后台的走廊,二楼陈列室则以实物展品为主。剧院与艺术陈列馆的交融式设计,给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感。

在一楼,名人题词、老照片、石家庄市丝弦剧团首任团长刘魁显铜像……展示着丝弦的发展历程和荣光;在二楼200多平方米的空间俨然是一座有“腔调”的小型博物馆,容纳着丝弦剧种的旧日时光。漫步展厅,丝弦最初的主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杨家将》《封神演义》等连台剧本……一件件有着年代感的老物件排列整齐有序,散发出历史的韵味。

“这里每件展品都有故事。”在一件金线刺绣的乳白色大靠前,刘如夺介绍,这是丝弦名家王永春的旧物。“它也是剧团的传家宝,王永春先生曾在演出《八郎刺银宗》时穿过。衣服上刺绣所使用的丝线中含金量达20%,整件戏服有二三十斤重。”在刘如夺眼里,每一件精美的戏衣,都在诉说着戏曲人的故事。

在陈列着大三弦、小三弦和两把琵琶的展柜前,刘如夺驻足介绍:“这四件曾是丝弦诞生初期的主奏乐器,用石家庄方言叫‘四件’,时间久了,慢慢就叫成了它的谐音‘丝弦’。”

从一张张当年的演出门票,到一件件有故事的演出服、伴奏乐器,众多展品展现了一代代丝弦人对戏曲艺术的坚守和追求,也让参观者对丝弦的历史有了直观了解。刘如夺说,建设这个陈列馆的目的就是让参观者感受到丝弦艺术的厚重历史,让大家能够立体地了解丝弦艺术。(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