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意义大 正文

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意义大

[知识] 时间:2024-04-27 19:26: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41次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日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宏观从中国实际出发,审慎界定宏观审慎政策相关概念,政策阐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框架主要内容,提出实施好宏观审慎政策所需的意义支持保障和政策协调要求,以提高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健全能力。此举意义重大。宏观  经济日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娄飞鹏文章表示,审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政策对正常开展金融服务造成重要影响,进而对实体经济乃至经济发展全局可能产生巨大负面冲击的框架金融风险。《指引》明确宏观审慎政策的意义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具备“宏观、健全逆周期、宏观防传染”的审慎基本属性,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性,促进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康与稳定。  文章介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各国普遍采用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政策。这种政策搭配组合有一定的缺陷,表现为:在防范金融机构个体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方面存在空白区域。由此一来,金融风险在微观层面不断积累,并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扩散或者链式传导,最终可能引发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全球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清算银行等主要国际组织就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布了一系列标准,部分国家探索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也不断做出相关探索与创新。在政策规划层面,“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都对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出要求,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实践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开始研究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以提高跨境融资便利性,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2016年起正式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此后,中国又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将表外理财、同业存单、绿色金融、普惠小微贷款等纳入MPA,并逐步探索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  文章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仍是重要挑战。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发展,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顺周期加杠杆、跨市场传播风险、羊群效应等现象也将较为突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也随之逐步增强。就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言,从时间维度体现为金融杠杆的过度扩张或收缩,风险顺周期的自我强化、自我放大;从结构维度体现为风险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跨境传染。这意味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更加重要。  如何更好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就宏观审慎政策自身而言,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就其与相关政策配套应用来看,宏观审慎政策要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微观审慎监管等做好协同配合。尤应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角度考虑,做好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宏观审慎政策相关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完善宏观审慎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文章强调,宏观审慎政策的理念和实践属于新领域,各界对宏观审慎政策的认识仍在持续深化,主要经济体的实践还在不断发展。中国也在建立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探索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指引》是建立健全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形成统筹协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促进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