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改革“探路者”】梅陇之“变”

[时尚] 时间:2024-04-29 07:15: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7次

原标题:【青海改革“探路者”】梅陇之“变”

“梅陇模式”下的探路者天峻草原变得生机勃勃。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梅陇村,青海因为改变传统粗放的改革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在草山上开创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梅陇崭新发展路径,形成叫得响的探路者“梅陇模式”而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青海牧区的青海一个样本和示范。

蹚过岁月的改革长河,十余年前,梅陇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天峻县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探路者梅陇村,现如今走到了哪一步?

早晨7时许,青海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乘车出发赶往200多公里外的改革天峻县。人在车上,梅陇明显感到车在缓坡而上,探路者车窗外的青海自然景观视觉,也让人感到从工业区到农区、改革继而走进牧区的空间过渡,其间路经海拔3847米的关角山垭口,提示我们:天峻在高处,此行探访的梅陇村也在高处。

到达天峻县新源镇已是中午,镇上有一处百米长的两层临街铺面,梅陇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办公场所就设在这里。

“合作社的腰杆粗了,这么长的临街铺面都是他们投资发展的。”同行的天峻县委宣传部人员轻描淡写地介绍。我却以为合作社还在草山上放牧牛羊,眼前的景象,让我对梅陇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

合作社的办公室很有现代气息。

曾经见过的梅陇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军青,比几年前更多了几分稳健和干练。得知我执意要去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梅陇村采访,便让驻梅陇村的“大学生村官”尕玛吉给我们当向导。

牧区的天说变就变,雨地里车沿着崎岖颠簸的砂石路上行,约莫半个多小时,来到山峦间的梅陇村,虽说正值盛夏,雨中的梅陇村却充满寒意。

梅陇村,位于天峻县新源镇东部、布哈河东岸,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个纯牧业藏族村。共有牧户72户214人,拥有草场0.8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0.73万公顷,牛羊共计13000多头(只)。村党支部现有26名党员。

雨雾中的山峦变得迷离,顺坡往上望去,牧户们的帐篷像是随意撒在山间。驻村的尕玛吉手指远处:“我家就在那里”。她是梅陇村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脚下的这片草山,就是2008年“梅陇模式”孕育和发端的地方。

56岁的吉措扎西和妻子花毛吉是村里的牧户,他家的帐篷扎在山下一块地势平坦的地方。被合作社聘为放牧员的吉措扎西骑马回来,说起13年前成立梅陇合作社,当时身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吉措扎西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各家都是靠放牧过日子,草山上的牲畜和牧户经常受到狼和棕熊的侵害,如再遇上雪灾或别的自然灾害,日子更难过。”吉措扎西说,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想把草山上零零散散的牧户聚到一起,共同抵御各种灾害,让大家的日子都能好起来。

想法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平时散居各处的牧户都是单独经营,牛羊和草山就是家里的全部财产和依靠,要拿出来到合作社入股心里感到不踏实。加上牧民此前对合作社连听也没听说过,多数牧民不愿入社和参股,致使合作社在起步时“踢出的第一脚”难之又难。村委班子成员上门说服动员也多是无果而归。无奈之下,天峻县委、县政府出了主意,让村里的党员和村干部先行入社入股,给大家带个头、打个样。2008年春天,由军青、吉措扎西等13户46人组建的合作社,第一个在青海的草山上“冒”了出来。转过来年,合作社便实现收入20多万元,为其后的发展掘出“第一桶金”。

走过“草创”的初期阶段,身后有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撑腰,梅陇合作社的发展开始了顺风顺水的里程。

开宗明义。“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为合作社奔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划出了既定“航线”。

“规矩”塑出“方圆”。合作社设起了理事会、监事会等议事机构,制定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财务制度等40余项内部运行管理配套制度。针对运行中出现的弊端,重新对合作社社员牲畜资产配股、社员自食羊分配、牲畜核查清点、社员外出看病住院资金垫付、社员外出学习考察等8项运行规则。

正规化运行带来效应,入社入股由起初的13户46人,在滚动中发展到目前的入社牧户72户214人,入社入股达100%。合作社从2009年年终分红23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462万元,其间增长20倍。草场、牲畜以及省州县扶持资金折股6959股,股金达到16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自身发展能力为合作社的跃升蓄积了能量。

草地畜牧业崛起“生力军”。合作社一手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对入股的牲畜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统一防疫、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群养殖的“六统一分”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一手持续推进科学划分草地资源、优化放牧制度,为草畜平衡提供保障。合作社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以前各家单独放牧时,在自家的草地上哪里草好就往哪里赶牛羊,时间一长,牛吃羊啃,草场一天天恶化,甚至露出地皮。因为不了解市场,各家的牲畜也卖不上好价钱。现在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经营,草山好了,分红也高了。”吉措扎西说,村里很多像他一样有放牧经验的牧户,也被聘到合作社打工放牧,收入到年底分红时一起结算。加上村里通了水电路,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吉措扎西说,他的三个女儿没有从他手里接过牧鞭,都在县城里干自己的事,大女儿还在县里的民族小学当上了教师。

说话间,帐篷外的雨下得越来越大。吉措扎西家的帐篷里弥漫着滚沸的奶香。

“最初我把家里的草场和牛羊入社入股,等于把家底全掏了出来。说心里话,当时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可我是党支部的副书记,要领头干。没想到合作社十几年时间能发展这么好。”吉措扎西话说得坦诚。

像雪球般滚动起来的梅陇合作社,在自身壮大起来的同时,带动了整个梅陇村生产活力和发展新希望。

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实现村民整体脱贫,合作社下出“四步棋”。

第一步:从合作社成立初期,就先后整合扶持资金购买母羊900只,作为扶贫周转羊,每年确定4家贫困户每户分配225只羊作为基础生产资料,当年所产羔羊进行均等分配,50%羔羊归牧户自己支配也可入股,另外的50%必须入股合作社,防止贫困户因经营管理不善返贫。次年,对900只生产母羊重新分配到另外4家贫困户,牧户依次实现了脱贫,直至全村整体脱贫。

第二步:以购买生产母畜、入股经营第三产业、集体股份分红、联企兴村“1+1”行动方式,发展村级产业,盘活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5万元,让村集体摆脱“空壳”帽子,有钱办事。

第三步:引领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开辟出多元增收渠道,在产业融合中让牧民投身其中。投资592万元在县城购置面积达1719平方米的商铺用房,由梅陇展馆培训基地、商铺、火锅店、办公用房构成,形成合作社的第三产业框架。筹取资金300万元开办起梅陇村火锅店,把21.75万元的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与合作社的128.25万元资金进行整合后,兴办天峻县柴达木福牛生活体验店。村集体占股13%,连续五年从店里的承包费中每年给村集体分红3万元,3年后合作社返还村级产业发展资金21.75万元。村集体的“死钱”,在合作社的运作中变成“钱生钱”。

第四步:合作社利用自身畜产品优势,与火锅店定下牛羊肉供销协议,不但为村集体的畜产品打开了销路,畜产品由“上游”到“下游”身价倍增。在西宁一家酒店入股160万元参与到酒店经营,在本地发展第三产业基础上融入到“飞地”经济,去年已实现分红11万元……

曾经13户形成的“一叶扁舟”,在发展中打造成了经济“航母”,依靠不断输入变革的能力,从草山出发,扑向了波澜壮阔的市场大海。

辽阔的市场天地,让梅陇人的心也更加“野”起来。“梅陇模式”的升级版应运而生。

——以组建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作为突破口,组建起县级合作社——玉舟生态畜牧业联合社,并将天峻县生格乡的4个合作社联合一起,组建成乡级生格草希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以更加注重品牌和推进有机畜牧业产业体系建设集约“出海”。

——以加速剩余劳动力转移,为走出草山的牧民增收广开“财路”。各村的牧民群众在联合社的引领下,纷纷在县城内外从事洗车行、酒店、畜产品销售等二三产业工作。牧民的收入从过去仅靠放牧变成多元。

——梅陇的草山在缓解放牧压力后,合作社的草场产量亩均增产15到20公斤,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草原生态得到了空前改善。

雨过天晴。走出梅陇村时一路在想:如若没有梅陇,对青海广袤农牧区意味着什么?曾经的欠发达省份从不缺乏变革的勇毅,或许我们曾经“迟到”,但却永远不会“缺席”,并且会在追赶中显现自己的耐力和后劲……

记者感言:惟有勇者可弄潮

起初听到“梅陇模式”,那是在若干年前。原以为一个身处偏远草山的牧业村,能形成多大的“动静”?随着时间将其凿雕成一块路径上的标识,塑造成一座承继着历史又手牵着未来的“分水岭”,在历经十余年的岁月冲刷后,便不由让人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牧业村庄重新打量、重新品味、重新定位。

山凹上的梅陇村曾经和高原各地的诸多牧业村社一样,“帐篷支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村庄就是一个概念,如一根在精神归属上牵扯的线,伴随着牧户逐草行走。自然环境的严酷,产业结构的粗放、生产生活的艰辛,在沿袭了不知多少代人之后,梅陇人在牧牛挡羊的间隙,站在高处,迎着外面吹来的“风”,萌发出“抱团取暖”的选择。

这是冲破自然和观念形成的选择。梅陇村自2008年率先在全省成立股份合作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个牧业村所拥有的辽阔草山的区域,对于整个青海农牧区乃至高原之外的区域,都构成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选择指向。以新的发展理念改写了这块草山的历史,如在大野之上点燃的篝火,向莽原释放出熹微之光。

梅陇的脚步迈出不易,却也迈出了豪迈和胆识。从最初入社的只有十余人,到如今的全村入社;从最初铺下20余万元“家底”,到如今年收入翻了20多倍;从细化生产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到合理配置草地资源、优化畜群结构、推进草畜平衡;从引进优化内部管理,推进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行,到解放生产力、开辟多元发展渠道促进牧民增收……梅陇一路走来,串起了曾经几代人的向往,更以自己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改革探路实践,为其所产生的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经验,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诠释视角。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梅陇经验带给我们启示,只要勇于变革,就能够掌握主动。“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当年,梅陇人曾经为梦想而艰难探索,今天,他们依然行进在追梦的路上……(刘法营)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