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在吃粽子的时候想起屈原 正文

在吃粽子的时候想起屈原

[娱乐] 时间:2024-04-30 09:07: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1次

原标题:在吃粽子的吃粽时候想起屈原

应时而歌,秭归有民谣《粽子歌》:“有棱有角,候想有心有肝,起屈一身洁白,吃粽半世熬煎。候想”歌里唱的起屈是端午节秭归当地吃粽子的习俗,也是吃粽故乡人对屈原命运的慨叹。6月12日,候想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邀请到三峡大学教授彭红卫为广大听友分享《道于路:屈原的起屈追寻及文化意义》,来自屈子故乡的吃粽学者,带来长江边楚文化的候想浪漫追寻。

端午,起屈万古传闻为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吃粽万古传闻为屈原。候想”一个人与一个节日、起屈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惟此一人。端午节真的是因屈原而有的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大都与农耕文明所涉的物候节令有关。端午,接在芒种节气之后。过了芒种,田地里的农活要暂歇一阵儿,夏季持续的高温、频繁的暴雨又接踵而至,随之而来的是洪水、瘴疫、毒虫、瘟病等等。

据先秦和汉代的文献记载,其时人们认为,仲夏五月为阴阳相争、死生分判的恶月,五月五日尤为凶日,要举行各种祈福禳灾活动。到汉代,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动,成为国家仪典。学界主流观点认为,端午起于先秦,于汉代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端午节的实质是祈福禳灾的节日,主要目的是卫生保健。人们把蝎子、蜈蚣、蛇、蛤蟆和壁虎定为“五毒”,警告孩子躲避它们,在粽子外缠五色线,还加上楝树叶;用兰草水、艾草水沐浴;门口挂艾叶菖蒲;手腕上缠五色线长命缕等等。这些节俗从预防层面或信仰层面,提醒人们用多种方式远离瘟病,保护健康。

汉代将五月五日视为凶日,也将此日看作逝者的忌日,进而在此日纪念重要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荣华的介子推、忠贞贤能却蒙冤而死的伍子胥、沿江寻求父尸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等,当然更有荆楚之光屈原,他“受众”最广、影响最大。

1977年在安徽阜阳汉墓里,发现了屈原《离骚》和《涉江》残简各一支。此墓墓主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距屈原自殉约百余年。这一考古发现表明,汉初的上层人士即捧读楚辞。

从传世诗文看来,唐人已认定纪念屈原是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又因承古老的祈禳传统,如民间长期流行涂饮雄黄酒、挂艾叶菖蒲、采药草煎汤沐浴之类,流行至今、长盛不衰。

夸父逐日的回声

讲座中,彭红卫以“夸父逐日”的神话原型为引,阐释追寻是人对某一神圣目标或崇高价值的追求与探索。钱钟书先生谓之企慕情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可以看作是“夸父逐日”的回声。不仅屈原有此回应,《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鲁迅:“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都可看作是“夸父逐日”在不同时代的回响。

彭红卫表示,追寻,因其艰险而愈加进取,因其悲剧色彩而更显崇高伟大,凸显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夸父逐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之一,代代相传,不同的时代不断地用全新的故事来讲述。讲述过程中,时光深处、历史缝隙间露出一丝丝光芒,照亮着中国人前行的道路。

纪念屈原是对诗意生活的追寻

《史记·屈原列传》中提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为楚国王室宗亲,他力图变法图强,推行其美政,使楚国得以强大。彭红卫介绍,屈原之道源自楚国,染乎孔孟,得于老庄,美政是王道仁政的楚国模式,是楚国自尊自信的历史遗产。如《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诗句都体现了“民”在屈原心中的地位。

贵族出身、独特的人生际遇、高寒的理想、奇异的个性气质使得屈原与“士”阶层的文化群体有种种不同。谈到屈原追寻的文化意义,彭红卫说,在一个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民族浪漫主义的涵养是可行的策略,可能成为文化创新的支点。端午节对屈原的全民追怀,本质上是对诗意生活的追寻。

讲座现场几乎满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本期讲座同步开放多个直播平台,2200余名读者在线观看。

节假日来省图听讲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节日休闲的选择。每周都会准时来聆听讲座的蒋女士说,屈原是真善美的崇高典范,楚辞和屈原的文化人格能唤醒理想主义的激情。还有听友在微信群里写道,趁着这个节日正好端坐,静思几日,搽拭掉俗世尘埃,激发心中的诗意和浪漫,做个真实的人,做个廉贞的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谢宁)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