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独家】听武汉人笑中带泪回顾2020 正文

【独家】听武汉人笑中带泪回顾2020

[综合] 时间:2024-04-28 22:16: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65次

原标题:【独家】听武汉人笑中带泪回顾2020

初冬傍晚的独家带泪汉街,一个身着潮服的听武小伙子正在街头演唱,驻足的汉人回顾路人掏出手机录下这一幕;在他们身边,几个年轻姑娘正在热烈讨论一家即将开张的笑中网红奶茶店……武汉带着熟悉的烟火气复苏了。不过,独家带泪年初那场没有硝烟的听武抗疫之战仍在这座城市留下痕迹:绝大多数行人佩戴着口罩,一次性餐盘在饭馆里几乎是汉人回顾标配,出租车司机每天给车消毒两次。笑中在2020年接近尾声之际,独家带泪《环球时报》记者再赴武汉,听武倾听经历那场抗疫之战的汉人回顾医生、康复者与志愿者讲述他们的笑中故事。在他们的独家带泪回忆里,有不安、听武恐惧与痛苦,汉人回顾也有和解、团结与爱。

首位确诊的重症医护人员:游走生死线后,对医生职责有更多理解

“大脑缺氧时,整个人都是‘空’的,没有多少思维,只是看着心电监护仪,感到害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医生陆俊向《环球时报》描述起自己年初感染新冠病毒直至呼吸衰竭的感受时,表情平静得如同在给新来的实习生讲课。

陆俊说,他应该是第一个被确诊的重症医护人员。此前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猜测自己可能是1月2日被感染的,那天晚上,他接诊了大概30名发热患者。从1月5日下午出现发热症状到10天后渐渐无法自主呼吸,再到1月29日病情好转,陆俊在生死线上游走了一圈,病情最重的时候,是一种“要被淹死的感觉”。那段时间,甚至传出陆俊“因病去世”的谣言,以至于他听说有没搞清楚状况的同事为此大哭一场。“我若真的不幸去世,那么这对医护人员一定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当时抗疫主力是年轻医生,如果心里感到害怕的话,这不利于工作。”陆俊告诉记者。

为鼓励战友们坚持住,陆俊决定辟谣,他委托另一名医生拍下自己戴着医疗设备做原地蹲起的视频。在画面里,陆俊完成一次动作需要七八秒,看上去很吃力,毕竟在这两三天前,他连拿手机的力气都没有。“就是为了给同事打气,那个时候内心强大是最重要的。”陆俊说。

患病之初,陆俊并未告诉家人,他的父母是在2月从新闻里得知此事。出院后,陆俊只是告诉3岁的儿子:“爸爸一直在上班,支援前线。爸爸是个英雄。”

今年6月,陆俊重返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医院领导和同事都去迎接他,整体气氛温馨而平静。他说:“同济医院90%的医护人员都是在抗疫一线,都是战斗英雄。”

陆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他的身体已经恢复了九成,平时走路时会注意慢一些,因为心跳容易加速。在他看来,虽然新冠病毒给肉体带来负面影响,但这次“从医生到病人再到医生”的角色转换,让自己对医生的职责有了新的理解:“能再一次以医护人员的身份回来,我觉得真好,因为又可以为病人解决他们身上的病痛,现在我去问诊的时候也会对病人有更多关注和理解。”

与父亲和解的康复者:武汉人“永不投降”

“我会永远失去他吗?”当陈林(化名)眼睁睁看着父亲被送入ICU病房时,脑子里蹦出这个可怕的念头,这在他过去20多年的人生里从未出现。彼时,陈林几乎已经忘记自己也是感染者,尽管症状很轻。

陈林父亲的症状是在吃完年夜饭后出现的,当时武汉的疫情已经相当严重。陈林说,他从未在医院里见到如此令人窒息的景象,候诊时间基本几个小时起步,“我亲眼看到一名病人在我眼前昏了过去,仿佛电视剧场景一般”。之后十多天,陈林每天在医院守20个小时帮父亲争取住院机会,他靠着早上出门前的一碗面条扛一整天,这样的极限状态一直持续到2月11日。那天,陈林看着已无法行动的父亲住进病房,他感到身心轻松了些,但又有点站不住。

本来陈林也有住院的机会,但他向社区主动申请将机会让给一名年长的邻居。陈林之后收拾行李住进隔离点,在那里吃了“毕生难忘的一顿饭”,“肉丸、大虾,红烧牛肉……几乎全都是荤菜,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新冠病毒令陈林和父亲分开了一个多月,却拉近两人疏远了20多年的心。出生于传统家庭的陈林一直想创业,但拗不过作为退伍军人的父亲,在当地法院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疫情前,他和父亲关系非常不好,“一次谈话几乎不会持续10分钟”。但现在,这对沉默寡言、互不低头的父子的关系开始升温。“父亲(病愈后)开始能耐心地听我说话,理解我想要的生活,支持我的梦想。”陈林说,自己的性格在经历了这场疫情后也软化了,变成一个温和的倾听者。“我变得佛系了,觉得什么都不是事儿。之前总认为自己什么人都见过,算是见过世面的。但有了这种直面生死的经历,真的会让人觉得‘活着就挺好’,不再执着于争斗。”陈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从隔离点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好多口罩,送到附近的一家孤儿院。

不过,当谈起美国不断诋毁中国防控疫情的努力时,陈林又展现出自己“好斗”的脾气:“你看美国那里,疫情那么严重,多次发生抢劫,我们武汉有吗?从未听说过,在封锁期间,武汉人真的是团结在一起。武汉人永不投降,我们将向世界证明,武汉会更强更好。”

曾经24小时处于“超负荷”状态的志愿者:中国人的凝聚力藏在日常琐碎里

1月底,陈星旭与妻子驾车前往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帮助分配物资的路上,两人不禁大哭。“武汉以码头文化著称,平时充满烟火气,连市民讲话都很大声。但封城期间,偌大的城市空无一人、万籁俱寂,竟然都能听得见鸟叫。”陈星旭说,“反差太强烈了。”

陈星旭是武汉520志愿者组织发起人。“做志愿者是我爱人先提出来的。”他说,自己一开始只是抱着陪妻子的心态去物资发放现场,但到了以后被那里的氛围所感染。“从没有见过那样的场面,几百辆车排到馆外,到处都是穿着防护服的人,有一种临战的感觉。”陈星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跟他一起去的志愿者总共13人,领了防护服后,自己根本不知道能做点什么,“就好像要上战场了,自己却从没有摸过枪,腿都有点哆嗦,老婆也笑话我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挺惭愧”。

陈星旭记得,有一名志愿者是个非常瘦小的女孩子,“她一手提着大箱子,一手拎着足有几十斤重的消毒水,走得飞快,干活时不说休息也不喊累”。帮忙卸巴基斯坦物资车的经历也令他印象深刻。“每个箱子外边还固定着一包口罩,那些物资看起来并不整齐划一,但能感觉出是举全民之力捐赠的。”

现在回想起志愿者的工作,陈星旭都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接求助电话、对接物资、跟政府协调、提建议等繁重的任务让他的头脑24小时都处于“超负荷”状态,一天吃不上饭都是常事。不过陈星旭说,总有人记得他们,自己曾接到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孩电话,说要给志愿者送物资,“夜很深了,街道一片沉寂,远远看着她从黑暗里走出来,提着一大包零食,那时候觉得她是个天使”。

令陈星旭欣慰的是,经历疫情初期的混乱后,各方面的机制逐渐理顺,政府部门充分吸纳建议。他拿出手机给《环球时报》记者看了一份聊天记录,上面显示一名省里的领导不管多晚,都会立即回复他的求助。

4月8日武汉解封那天,陈星旭和朋友来到江边,听着响起的钟声,他心中五味杂陈。陈星旭说,这场疫情让他感受到武汉人性格深处温暖的一面,“以前总听别人说武汉人‘排外’、性格粗犷,但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车上贴着志愿者的标志,在路上明显能觉察到来自其他车辆的礼让,这样的小细节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小时候听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的故事时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但这次令我体会到,以前受到的教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凝聚力是被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掩盖的,在和平年代,它掩藏在所有国人的心底,一旦遇到危难,它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陈星旭说。

下沉党员干部:在窗外的歌声中,心里涌出一股劲儿

1月27日20时,窗外传来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令武汉市公交集团光谷营运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何爱敏有些意外。此前,她看到朋友圈有人号召打开窗户合唱,但没想到真有人这么做。“我们赶紧跑到窗边,歌声响起时,心里突然涌出一股劲儿。”何爱敏说,这股“劲儿”对当时的武汉人来说太重要了,那时候,人们处于封城后的沮丧阶段,生活节奏全被打乱。“这东西(指病毒)看不见摸不到,身边有那么多需要救助的人,真的有点恐惧。但听到自发的合唱,就感觉如果我们所有的人团结起来,就会有希望。”

何爱敏所说的希望,不仅来自医护人员的奋战,也来自抓实阻隔、服务群众的工作,这是防控疫情的重中之重。根据公开报道,2月上旬,为解决拉网式大排查和社区24小时封控中的人手不足问题,武汉市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截至2月27日,下沉人员达4.45万余人。何爱敏和在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工作的丈夫黄家玉都投入到一线。

“感到害怕。”谈起那段日子,何爱敏读初一的儿子黄君熙委屈地哭了起来,“当时想,万一他们被感染了怎么办?而且我那时候在家很孤单,觉得即便他们回来后吵架也更好,至少热闹一些。”

何爱敏说,明显感觉儿子在疫情期间长大了。她下沉的地方有很多生活困难的居民,比如有的独居老人,一根萝卜都要吃三五天。于是,她就想办法买爱心菜送过去。“我觉得这也是教育和引导儿子的好机会,便试探性地问了他,‘妈妈这次捐了2000元的菜,你要不要参与一下’。没想到他立刻答应,说‘你从我存下的零花钱里扣’。我当时特别欣慰,以前让他给我买一个20元的生日礼物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工作。”

回顾2020年,何爱敏一家人在记者的镜头前尽情释放他们的笑容与泪水。何爱敏形容,这次抗疫是一次“洗礼”,她的儿子则说,第一次感受到团结的强大力量。“想说的话太多,现在却只有一句:不管是有多大的灾多大的难,我很庆幸我是中国人。”丈夫黄家玉说。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