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民生阳光”温暖江源大地

[百科] 时间:2024-05-06 17:06: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70次

原标题:【今日视点】“民生阳光”温暖江源大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阳光民生问题大于天。今日江源

翻开我省过去一年的视点民生“成绩单”,面对就业、温暖收入、大地社会保障、民生阳光养老、今日江源教育、视点医疗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温暖民生工作,从中读出的大地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使命与担当,读出的民生阳光是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改革带来的今日江源成果满满的希望和信心。

从三江源头到瀚海戈壁,视点从环湖流域到河湟谷地,温暖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地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一件件民生实事看得见摸得着,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项项民生承诺,犹如一道道温暖的阳光,温暖着江源大地的千家万户。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实事落地 幸福开花

在省城西宁,改善民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关系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

2016年4月,西宁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以来,利用“山-水-城”的典型空间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通过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态格局,打造“生态山水城市”骨架,促进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如今,西宁城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末的32%提高到36.76%,试点区内山体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安全指数进一步提升,超过10万余居民直接受益。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精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在2020年新建教育项目15个,制定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建设全州教育督导与评价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紧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深化落实“现代学徒制”,深化1+X证书制度试点,优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出台职业教育评估实施方案,增强职业教育考核指挥棒作用。

而在“圣洁海南”,打造高原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代名词,通过推行“耕在田、居在镇,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牧区模式,美丽乡村正在装点海南高原大地。截至目前,全部农牧区通水、通电、通路及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功能配套完善的灌溉体系,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80%的牧户全面建成“八配套”工程,打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貌、浓郁乡村文化的高原美丽乡村,建成了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

贵德县尕让乡阿言麦村老年人驿站。摄影:栾雨嘉

村民们在新建成的篮球场上运动。摄影:罗珺

牧区孩子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摄影:王湘琳

施政所向 幸福所盼

良好的生态是最大民生。无论是从“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出发,还是从“一优两高”战略思想考虑,关于“生态”的字眼时时刻刻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国际生态牧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和展示草原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高原农耕文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时坚持“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以“岗什卡国际滑雪”冰雪品牌等“冷资源”为核心,打造以冰雪文化为主的冬春季旅游新卖点,激活冬春季旅游发展动能,延长旅游周期,拓展冬春季旅游消费空间和消费需求,促进海北旅游向全域全季全时均衡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旅游目的地。

做好生态保护这篇“国”字号工程,位于三江源的玉树地区生态系统不断调优,草原、灌木林总体呈增长趋势,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自实行饲料补助、燃料补助、困难补助、草原奖补等相关政策以来,累计兑现草原奖补资金11.2万户,受益人口达31.4万人,农牧民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总体实现“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生态安全屏障环境稳中向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黄南藏族自治州依托热贡文化优势,通过设立扶贫产业园、非遗扶贫工坊、非遗传习中心和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进行非遗技艺的专项培训,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并按技能熟练程度发放劳动报酬,不断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泽库县和日镇和日村,同仁市年都乎乡年都乎、尕沙日等村已成为文化技能增收致富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先进典型,唐卡、堆绣、泥塑、石刻产品、民族工艺品等销售已成为当地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主要家庭收入来源。

保障给力 幸福加力

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

坚持“小财政托举大民生”的理念,遵循“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努力提升保障水平。

在海东市平安区,网红打卡地“平安坊·古驿步行街”在霓虹灯下透着别样的美,人们在具有明清复古木式建筑风格和河湟特色美食的步行街上安逸地享受着惬意时光。把文化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海东市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不断推动农村党组织主动作为,以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投资拉动、服务创收、产业带动”的方式,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得稳、走得远、能壮大、见效快。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藏科乡旦库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村民仓巴一家告别旧土墙屋,搬进8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五年前,我都是靠着给别人放牛养着一家人,现在住进了新房、过上了新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两不愁三保障”是底线任务,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三重医疗保障”确保了贫困人口百分百参加医疗保险,百分百享受医保待遇,切实减轻了牧民群众就医负担。截至目前,甘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享受医保待遇2331人次,基本医疗报销金额896.8万元。

格尔木市自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以来,城市绿地总面积达702.44公顷,公园绿地面积97.8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1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条件逐年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覆盖区域和服务能力加大,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在“十四五”期间,格尔木市计划投资9亿元,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长江源头第一镇”品牌优势。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在浓墨重彩勾勒最新最美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画卷的基础上,我省还将继续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出台更多惠民举措,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洪玉杰执笔;尹耀增 罗珺 倪晓颖 苏烽 程宦宁 王菲菲 公保安加 李兴发提供素材)

【视点短评】民生跟着“民声”走

“我们村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知道老百姓的心声,才能服务好民生。”日前,记者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老营庄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顺应时代之需,答好民生之问。“贫困户生病住院能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救助?”“能不能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读好书?”“能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面对这样的一个个民生之问,青海给出了响亮答案──“是的”!

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已成为青海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教育硬件设施提升,教学质量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就业率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取得新效果……一份温暖的民生清单,折射出党和政府的惠民之心和为民之德。

在青海,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民生工作的指向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为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点带面,推动全面民生事业大发展,经反复筛选,我省最终确定了10个方面的41项民生实事。

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把民生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一切重大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加大民生投入,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书写出催人奋进、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2020年4月,伴随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我省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在奋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同时,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千方百计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力以赴兜住民生底线。

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群众期盼解决的就医、住房、养老、教育、就业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无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作者:洪玉杰)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