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强降雨 北京怎样添“韧性”?

[热点] 时间:2024-05-03 04:42: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35次

原标题:应对极端强降雨 北京怎样添“韧性”?

昨日,韧性市政协常委、应对雨北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委员(左)做客本报直播间

昨日,极端京样市政协常委、强降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委员(左)做客本报直播间

极端天气不确定性大、韧性突发性强,应对雨北严重威胁城市正常运行、极端京样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降在刚刚过去的韧性2021年,北京经历了122天的应对雨北“超长汛期”,共出现降雨79场,极端京样平均雨量达大雨及以上量级降雨10场,强降包括两场暴雨。韧性经过严密保障,应对雨北北京顺利度过了这场大考。极端京样但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去年郑州特大暴雨,更是警示城市管理者在应对极端强降雨方面“韧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如今,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已成为北京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正在进行中,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李昕委员受邀走进北京青年报直播间,就如何提升应对极端强降雨的综合治理能力这一话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预防为主

用数字模型找出薄弱环节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能够有效应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各类安全风险,有弹性、有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在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用了三年时间补短板,并持续强化薄弱点的治理。这些年来,北京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韧性”不断加强。不过,随着极端天气频发,超强降雨可能性加大,尤其是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深刻教训,对超大城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积极、科学、有效应对极端天气造成的强降雨及城市内涝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也是李昕这次提出《提升应对极端强降雨的综合治理能力,建设韧性城市》这一提案的初衷所在。

李昕表示,应对极端天气,一方面要精准预报,目前北京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方面已经采用了很多现代科技手段,预报的准确性也大幅提高,但对于局地小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目前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公认的难题。以目前的预报能力,往往只能提前预报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出现的范围,还不能提前预知其发生的准确位置。

“提升预报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需要我们强化底线思维。最首要的就是以预防为主,提升整体城市的预防能力。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要考虑在遭遇极端强降雨情况下,城市防洪防内涝带来的风险挑战。”李昕表示,可以运用现代化暴雨洪涝仿真技术,利用数字模型进行全面模拟和系统分析,模拟在不同降水等级的情况下,城市的河道、水库、排水系统、道路、供水、交通系统,以及学校、医院等各关键点位承受力的大小,甚至模拟出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的薄弱点,并针对薄弱环节去提升,补短板。

“如模拟发现某条河道泄洪时能力不足,就要去拓宽河道,或是提升某个区域的蓄洪能力”。李昕说,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因素,通过给出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组合条件下城市洪涝风险图,去制定防御工程措施和相应的应急预案,科学划定避险区域,为相关部门建立应急保障和救援体系、制定应急决策与响应预案提供科学依据。

上拦下排

提升北运河下游排洪能力

“去年发生在郑州的特大暴雨令人深思,北京应当如何增加城市韧性、防范于未然?”面对网友的提问,李昕表示,首先就是要以系统治理的思路,提升北京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这个工程体系,是由全市四通八达的河道、遍布各区的水利设施、蓄洪区,以及隐藏在城市各处的排水渠道、排水泵站、大型调蓄设施、行泄通道等基础设施组成的,这是强降雨天气中快速泄洪、保证城市安全的基础。”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因此,李昕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全面梳理现状工程的实际能力,加快排查整治防洪排涝体系仍未达标的工程设施,通过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按高标准和高质量建设和维护。

李昕表示,在夯实洪涝防治工程设施排洪能力的基础上,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时应当做好“上拦下排”。所谓的“上拦”,就是在上游环节利用北京周边的水库做好洪水的拦截。如果要泄洪,要与下游相关单位做好沟通。所谓的“下排”,就是要做好城区内雨水的疏通排放,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北运河通州河道承担了全市90%的排雨洪任务,根据模拟,如果城区发生像郑州那样201毫米/小时的强降雨,通州大部分地区可能发生1米深的积水,北运河下游入天津、河北段将发生积水深度超过2米的严重内涝。不过,目前北运河下游河段(天津段)河道防洪标准低于北京段,需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提升北运河下游排洪能力。这就需要主动对接海河流域委员会和天津市,无论是通过下挖还是拓宽河道,统一河道行洪标准,促进下游防洪能力的整体提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更大风险。”

此外,李昕还关注到“海绵城市”建设,这也是北京防洪排涝体系的一部分。“其实,‘海绵城市’就在我们身边,每一处绿地、公园,其实都能消纳雨水,还有大兴的南海子公园、龙潭中湖公园等都具备调蓄洪水功能。”李昕认为,应该持续开展对新、老城区实施因地制宜的“海绵化”改造。一方面,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城市更新工作,强化胡同周边集水设施的建设,就地消纳雨水。另一方面,在社区绿化区和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隐蔽式深蓄水槽,使其成为会吸水的“海绵”,实现快速、多点、分布式消纳社区和交通道路的积水,同时可以减少渍水对绿化植物的影响。

增加警示

建议下凹桥设自动报警装置

一旦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怎么办?李昕表示,这就需要各部门的系统联动,通过“预报-预警-应急响应”的全链条,以及跨部门协同治理,去应对极端天气挑战,比如精准的天气预报,及时开展河道清淤,做好积水点的值守,与日常地图导航系统相结合,将易出现洪涝灾害风险点进行标注,利用媒体平台做好信息预警,推行弹性上下班制度等等。

李昕关注到,目前本市的各下凹桥下都有一条按汽车排气管高度划定的27cm红色警戒线,“一旦积水超过这个深度,广大车主就不要再前行了”。为了增加警示,李昕建议还可以适当考虑设置自动探测、报警、禁行灯等装置,这样,遇到难以提前预警的突发性降雨时,一旦水位达到红线,在值守人员赶到之前也可断路,禁止车辆驶入,保证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每个市民也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避险意识,并掌握必备的自救技能。包括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在车内提前备好应急锤,遇到暴雨天气不要去山区游玩,也不要在河道边行走等等。如果发现身边人遇险,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去救助别人”。李昕说,“应对极端天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蒋若静)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