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平凡北京青年的“战”疫路 正文

平凡北京青年的“战”疫路

[时尚] 时间:2024-04-27 13:30: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3次

原标题:平凡北京青年的战“战”疫路

5月30日晚8时,90后医生李东摘下三层防护手套,平凡脱掉防护服,北京擦着汗从实验里走出来。青年

就在之前6个小时的战工作中,他和12位同事共同完成了北京市昌平区5400个核酸标本的平凡检测。而此刻在他身后,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检验舱仍然灯火通明。青年支援日检2万管核酸,战是平凡检验舱150余位医护的任务。

小汤山医院的北京李东正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本轮北京疫情暴发以来,青年随着阳性病例和风险点位的战新增,在昌平团区委的平凡动员和协调下,全区团员青年、北京青年汇社工4000人,1.1万志愿者在当地22个街镇构筑起青春防线。而像昌平区这样的青年奔跑在战“疫”一线的场景是北京平凡青年助力战“疫”的一个缩影。

作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本轮疫情中,小汤山医院“汤医”青年突击队196名医护再次申请出战。

“这是2020年小汤山医院启动改造和新病区建设工程时,拉练起的队伍,团员就有104人。”北京小汤山医院团委书记张琪介绍,青年突击队内设医疗、医技、管理、保障四个小分队,“这四支小分队在过往战‘疫’中探索出了成熟的工作运行机制,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李东是医疗组的。身为中医医师的他,跨专业考取了检验科医师的资格证书,成为小汤山医院检验科的“编外”人员,总在节假日顶上去支援科室工作。

小汤山医院承载着本轮疫情防控中巨大的核酸检测标本量,李东早料到这是一场硬仗。

小汤山医院护士支援社区。(受访者供图)

小汤山方舱医院检验舱150余位医护来自北京各大医院。他们被分为6组,每组13人,每天三班倒甚至四班倒入舱开展工作,一次工作6至8个小时,一个班次至少检测6000管,多则1万管。

“干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李东时常赶上夜班。“汤医”青年突击队管理和保障分队参与支援小汤山的核酸样本转运和接收工作,最后一批送进检验舱的样本已是傍晚,算上加急单,“晚班和夜班两组同事最忙”,李东说,“无论数量多少和时间长短,24小时出结果是实效性准则”。

检验舱的岗位举足轻重。它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之一,也是病毒筛查的最快途径,“前段时间,我们检出过核酸阳性。”谈及舱里的工作,李东形容,氛围是紧张且谨慎的,“在加样过程中,有几千支样本,就要拧几千次管盖,女同事力气小,一天拧下来手都是抖的。”

如果说核酸检测是离病毒最近的战场,那么在集中医院观察点,则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细致与温情。在小汤山镇红栌山庄集中医学观察点,95后的昌平区财政局下沉干部王宗冕就用自创的“刚柔并济”法开展工作,他说,在人文关怀组工作要柔、在巡查监督组要严。既要在微信群中为隔离群众宽心结、办实事,又要在监控前目不转睛纠察疫情防控中的疏漏点。

在他看来,巡查监督是底线工作,涉及隔离点的防疫标准和规范。人文关怀是深层工作,关乎群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藏匿着疫情防控过程中的隐性风险。

巡查监督是也是昌平区疫情防控的特色工作之一。落实到隔离点,王宗冕和同事们每日调取红区监控录像,对隔离点外围缓冲区、标识、“三区两通道”设置情况,以及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进行巡查,全程监督隔离人员入住和接触隔离流程,间次监督核酸采样、送餐、垃圾处理、消毒、佩戴口罩等重点环节操作是否符合规范。

力求专业,王宗冕边干边学防疫要点,“有的是从上任同事那里传承下来的,有的是跟着上级检查吸取到的”,发现问题,王宗冕第一时间反馈相关部门要求当日整改,并罗列整改清单,在每晚例会上进行通报,方便后续进行巡检。

底线工作“唱红脸”,人文工作“唱白脸”。

在人文关怀方面,王宗冕为隔离人员建立台账,重点关注人员疾病、心理状态、特殊诉求信息。为过生日的人员准备长寿面和贺卡、为养宠物的居民邮寄家门钥匙、为居民调换房间,满足加餐、饮品等需求……王宗冕介绍,人文关怀组设立了“多对一”服务微信群,“隔离点60余间房,基本实现一间一群”。

近期北京连日高温,在昌平社区核酸检测点,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三团支部书记刘紫涵被防护服罩着,探着腰半蹲在桌前,N95口罩里传出她沙哑的声音,“小朋友,再把嘴张大一点点”。

张琪介绍,自4月底以来,小汤山医院几乎每天派出30至50名护士支援社区核酸检测任务,“年轻的团干部占大多数,他们没有家庭负担主动请缨。”刘紫涵所带的小组中,95后青年比比皆是。

昌平区龙腾苑六区的核酸检测点位上,上新了一款大白“解放双手”的神器——“信息采集架”。研制它的人,是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员陈媛媛。

陈媛媛是社区青年汇社工,至今已在社区防疫一线坚守了一个月。社区日均采集2000余人,虽然工作只有端着机器扫描身份证这一个动作,但她发现实际并不轻松,于是冒出了制作“信息采集架”的主意。

“信息采集架”使用的材料是过期台历,在参考了其他采集架的结构基础上,自行设计,手工制作。将机器和身份证放在指定位置,即可自动完成扫描,无需采集员手动操作。为了提高效率,陈媛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测试校准, 在社区第四次核酸采集时,“信息采集架”全部通道投入使用。

昌平龙腾苑社区自制“信息采集架”。(受访者供图)

很多年轻人的战“疫”工作则是琐碎而平凡。被一个电话叫醒,社工赵辉在夜深人静时就得匆匆赶往办公室。这似乎也是他近期的常态,这个电话说,一个社区1万来号居民需要进行排查,赵辉不敢马虎。他的工作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一个细节可能就影响抗疫成败。

随着北京疫情好转,不少社区陆续解封,社区大量的工作是替居民解决健康宝的赋码问题。有一次,为了180多位居民的健康宝“绿码”,他忙活到凌晨两点多,他说,“为了群众第二天早上能正常出门,我们也得快一点。”(刘尚君)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