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江边乡平地小组:大山深处幸福村

[焦点] 时间:2024-05-01 07:08: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4次

  大山深处幸福村 供图

  大山深处幸福村 供图

  大山深处幸福村 供图

  一场久违的云南透雨,使云南弥勒市江边乡平地村委会平地小组的弥勒面容一下子变得清亮起来。

  平地小组坐落于一座大山的江边山顶,距离江边乡政府所在地10.8公里,乡平属于山区,山深海拔1496米,处幸是福村一个彝族阿哲支系聚居村庄。走进村中,云南一栋栋依山势而建的弥勒黄墙青瓦小别墅映入眼帘,平坦的江边村道两边,刚栽下不久的乡平菩提树吐出新芽,一株株木春菊开满黄花,山深把村子装点得格外美丽。处幸

  近年来,福村平地小组两百多名彝族阿哲同胞沐浴党委政府的云南阳光,团结周边兄弟民族,同舟共济,奏响了一曲创业奋斗的壮歌、民族团结的欢歌、繁荣稳定的凯歌,昔日的贫困山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携手兴产业 荒山变“金山”

  在平地小组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平地不平”。的确,在平地小组很难找到一块平整的土地,村民们耕种、收获都是在山高坡陡的山腰上进行。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平地村阿哲同胞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在周边村的各民族兄弟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双手,让一片片艰险贫瘠的荒山变成了果香四溢的“金山”。

  10年前,江边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一花三果”的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将芒果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几年时间,南盘江畔果香四溢,群众收入大幅提高。

  但世居深山、交通闭塞、技术落后的平地村彝族阿哲同胞就远远落后了,他们仍然以玉米、烤烟等最为传统的产业艰难为生。

  “不是不想发展,而是村民们没有种植技术,另外,久居山中的村民一时也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平地村小组小组长普学明一语道破了其中缘由。

  2014年,弥勒市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承诺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江边乡党委政府也作出了各村寨、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传授芒果种植经验、大力发展芒果产业的决定,平地村产业发展迎来了曙光。

  洛洪沟小组隶属江边村委会,与平地小组分别为壮族聚居村落和彝族聚居村落。洛洪沟小组因地处南盘江畔,是江边乡最早发展芒果产业的村子,技术相对成熟。2014年,洛洪沟小组组长余正权率村里的党员干部、种植能手来到平地小组,手把手教彝族阿哲同胞栽种芒果,随着山腰的一株株玉米应声倒下,一棵棵富民兴村的芒果树苗深深扎根。

  荒山绿起来,村民富起来。截至目前,平地小组累计发展种植芒果1600余亩,核桃1000余亩,逐渐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经济林果产业的转变。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

  “后山的高粱酒自己烤出来,喝了一杯又一杯,三杯过后是朋友……”如今,每年逢年过节,平地小组村民都会邀请洛洪沟的兄弟姐妹过来一起欢度节日,大家把酒喝的尽兴,把歌唱得山响,把感情尽情流露。

  家园大家爱 景美日子甜

  过去,提起山区农村,人们能想起的形容词总是与“脏、乱、差”有关。破败的房屋,泥泞的道路,到处堆积的杂物……平地小组同样如此。

  “以前一进村,家门口是猪圈、牛圈,牲畜的粪便随处可见,气味难闻,引来大量密集的苍蝇,外来的人都是捏着鼻子赶快跑。遇到下雨天,路上污水横流,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说起几年前的村子环境卫生,村民赵菊仙还历历在目。

  2020年,平地小组积极响应江边乡党委政府号召,扎实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三拆除”“三清理”“三建设”,影响村容村貌的牲畜圈、老旧房、闲置烤棚以及私搭乱建的建筑被一一拆除,动员全体村民清理房前屋后、废弃旧料、闲置土地。

  利用拆除后腾出的空间,整合集体闲置土地,新建成牲畜集中养殖区2个,标准篮球场1个,公房1所,公共停车场2个,生活广场1个,新建及改造公厕3座,修复村内道路2.5公里。

  同时,开展绿化亮化建设,全村房屋、围墙统一外观颜色,安装路灯30盏,对原有牲畜圈进行拆除或改造,动员群众栽种蔬菜、果树、绿植,有效提升村内绿化空间,全村绿植栽种约8000㎡。

  田园风光是农村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是农村最好的绿化。如今的平地村,花园遍地,瓜果满园,村民家门前栽种了茄子、小瓜、辣椒、韭菜、西红柿、空心菜等蔬菜和葡萄、番石榴、无花果等果树。

  三分建,七分管。平地小组以“双亮三联系”为抓手,实行党员亮身份、亮作为、联系农户制度,健全村级管理,实现美丽乡村示范点管理制度化常态化。

  平地小组有党员8名,其中两名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其他6名党员建立党员联户工作机制,每名党员做到三个必须联系,即自己亲戚必须联系、自己左右邻居必须联系、自己好友(熟人)必须联系,形成网格责任制,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人居环境提升、门前三包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引导作用。

  “现在,村民都舍不得将垃圾往地上丢,村子环境卫生好了,人也精神多了。”在划分为自家管护的区域内,村民赵菊仙一边打扫卫生,一边谈起了自己的感受。

  “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恩”,站在正在修建中的公房前,平地小组组长普学明盘算着,等公房建好,到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时候,邀请江边村委会洛洪沟小组的壮族兄弟一起过来,喝一喝酒、唱一唱歌,在新建的民族文化广场上跳一跳舞,让兄弟感情在交流交往交融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共同奋斗的征程中更加坚固。

  云南网通讯员 张文超 赵云飞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