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良药未必都苦口 正文

良药未必都苦口

[焦点] 时间:2024-04-29 20:56: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94次

原标题:良药未必都苦口

一位有经验的良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没认真听讲,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严厉批评,未必而是都苦借提问之机把这个学生叫起来,和蔼地问道:“我刚才讲的良药课是否有欠妥之处?”这个学生回答说:“老师我没注意听。”这位老师微笑着说:“那我可能讲得不够生动,未必我一定努力。都苦”这个学生坐下后十分认真地听完了后半节课。良药如果当时这位老师用“上课为什么不注意听讲”“不想听课就出去”之类的未必“逆耳忠言”教训学生,这个学生不仅后半堂课听不好,都苦而且可能伤了自尊,良药从此再也不愿学这一科。未必现实中这样的都苦例子是常见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忠言逆耳利于行。未必”这是都苦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也常常是老师用来严厉批评甚至挖苦学生的理论依据。在有些老师看来,如果不这样,学生就不能痛改前非,接受教训。这样的批评往往使得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病不吃苦药,是我儿时的梦想。当年吃药时那苦在嘴里、难受在嗓子里、恶心在胃里、几乎要吐出来的滋味至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的还是喜欢吃不苦之药,喜欢听顺耳之言。

老师批评学生是正常的,也是经常性的工作。批评是一种艺术,也是老师关心爱护学生的一种常用手段。既然批评本身是善意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感到难堪和不适,老师就完全没有必要非要板着脸或者恶语相赠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同样能达到教育目的,能“顺耳”说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去说。况且病人和学生还不一样,苦药再苦也是苦在嘴里,但“逆耳”之言恐怕就要“苦”在心里,其产生的后果往往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我们提倡对学生负责,更要提倡讲究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时下,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教育艺术性的作用,制定了教师“忌语”,这是很好的。治病需要良药,但良药未必都苦口;教育人离不开“忠言”,但忠言“顺耳”效果会更好。(鲁庸兴)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