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金融大变局,背后是经济大转型 正文

金融大变局,背后是经济大转型

[探索] 时间:2024-04-28 00:03: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38次
从10月底的金融局背济金工会召开以来,关于金融行业变革的大变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经围绕“高层对金融业态度之变”,转型“新金融”“旧金融”之辩,金融局背济“金融业将跌下神坛”等等讨论,大变已经很多。后经

我不讨论这些问题,转型我试图从宏观经济的金融局背济视角,来看待中国金融业当下的大变处境。

会议召开之后,后经委员会也开了会。转型最高党报也发表了五篇评论,金融局背济分别阐述如何“做好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大变而国社也连续三天分别发布了对央行、后经总局和证监会掌门人的专访。综观这些会议精神和高端访谈,核心就是两件事,一是要促发展,二是要防风险。

促发展的关键,在于重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就是金融资源优先投向什么领域。其实,决策层的指向很清晰,就是“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最近一个多月来,虽然官媒不断阐释“五篇大文章”,委员会主任和央行行长也都在提“五篇大文章”,但从业者对这“五篇大文章”的讨论并不多。但在我看来,“五篇大文章”的提法,其实并不单是概念,而系统反映了中国金融在新的宏观环境下的转型方向。

如果说非要讲什么是“旧金融”、什么是“新金融”?我认为,其中一种理解应该是,“旧金融”是和旧的发展格局相契合的金融,而“新金融”则是要契合新发展格局的金融。

旧的发展格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度依赖房地产和基建,主要由投资拉动的经济。

“旧金融”的若干典型特点,都是和这个经济模式相适应的。

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体系庞大。这是因为金融资源的主要流向都是不动产(无论房地产还是基建),都是有抵押物的。

信用持续扩张,利差水平有保障,银行利润高企。这也是因为房地产处在扩张周期,且房价永远涨,地租增值部分主要被地方政府和银行瓜分。

而这种间接融资为主、抵押信贷为主的金融体系,必然导致非地产的产业金融获得难、中小企业金融获得难。大银行体系加上地产巨大的财富效应,加之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先天不足,又客观上导致了直接融资途径不活跃、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低,实际上加剧了金融资源分配的失衡。

回到现实,“旧金融”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其中原因,并不只是高层意志和顶层设计,而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势使然。金融是经济的血液,经济结构变了,金融体系不可能停留在从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调整的阵痛,金融业也不可能自外其中。

我们来看当下中国的宏观环境。

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导致地产引擎熄火,人口红利减退,老龄化加剧。相应地,需要地产相关产业之外的新增长点,高科技、新能源和服务业。

我们来看五篇大文章里的前三篇,恰恰对应这三个增长点——科技金融对应高科技,绿色金融直指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制造业,普惠金融则是要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服务业是形成新的中小企业的关键领域),并激发消费内需的红利。

养老金融,则是要在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熨平个体的现金流周期;数字金融,则是要保证在互联网、数字化和新的AI技术革命中,中国继续保持不掉队乃至领先的地位。这二者,也回应了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变革两个时代大势。

这样来看,就更能够理解为什么要提“五篇大文章”。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经济转型的需求,做战略性的、方向性的调整。

大转型需要大调整,而大调整不可能那么容易。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过去的金融业在经济高增长和房地产狂飙的背景下,可以说是“遍地捡钱”。而现在,随着宏观经济的转型,金融业必然要从“捡钱”阶段走向“找钱”阶段。

首先,躺着吃存贷差的时代已经过去,银行长期以来作为全社会的利润中心,需要向社会让利。

第二,金融资源要从不动产、从抵押贷转向支持高科技、制造业、服务业,这需要更多的信用贷、需要“投贷联动”等新机制,这实际上对估值、授信、风控等全流程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要走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的体系,这是资本市场和财富管理发展的重大机遇。但应该看到,这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很大,无论从观念意义上,还是制度层面上,我们都没有完全准备好。上游投资市场面临的美元撤出问题、IPO发行、再融资和二级市场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使直接融资占比的大幅提升有不小的障碍。

金融业表面上是一个行业,但它其实不同于汽车、电子、纺织、能源等实业产业。它并不进入实业产业“风水轮流转”的序列,它本身就是经济大势的晴雨表。

决定金融业和金融从业者生存状况的,首要因素一定是宏观经济本身,而非其他。金融从业者过去有好日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坐上中国经济的高速电梯,而不是管得松。

当然,世上没有两全法。在宏观经济,尤其是资产价格狂飙突进的时候,金融业畅饮泡沫,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当宏观经济出现调整的时候,全社会必须进入去泡沫去杠杆防风险周期时,金融业受到的影响必然最显著、最直接。

以前,人们对此也有感知,但往往只能体会到相对较短周期的波动,而现在,中国面临的是大转型、大调整和大换挡,人们会感到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适应。

旧日时光只能怀念。中国金融的新使命是,和实体经济一起闯出一条突破瓶颈的转型之路。这条路注定很难,不可能幻想别的行业正在爬坡上坎,金融业还继续躺着赚钱,在这个时代的确不会“金融例外论”,因为“新金融”和“新经济”必须绑在同一辆时代战车上,这不只是基于行政意志,更是因为宏观经大势。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