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被印度没收48亿,外媒纷纷发声:印度这是在自掘坟墓!

[综合] 时间:2024-04-30 11:14: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41次

    2014年,小米印度政府面对全世界出台了“来印度制造”的被印招商计划,引发全球关注。度没事实上,收亿印度对于资本市场,外媒向来是纷纷发声坟墓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印度的印度国土面积只有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已经高达14亿,自掘相当于用不到中国3分之一的小米土地,养活了超过中国的被印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度没印度国内就是收亿一个巨大且火热的消费市场,无论是外媒劳动力还是市场都是极其充沛。在2014年的纷纷发声坟墓时候,或许是印度感动于印度政府的“诚意”,雷军带领着小米集团踏上了新的征程,就此开启了自己的印度之旅。小米刚刚进入印度的时候,一切都是顺风顺水的,不但印度总理莫迪亲自接见,当地部门也是一路绿灯放行。作为国内手机大厂,小米本身就有着一整套成熟的生产模式,只需要按部就班就能够开起工厂,开始盈利。此时无论是雷军还是小米,都对未来充满信心,仅仅三年后,小米就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小米在未来完全可以复制中国市场奇迹。在2017年11月的时候,雷军在采访中还大放豪言:在未来的5年里,小米将逐步向印度的 100 家公司投资10亿美元!雷军的这一番话意思是很明确的,不单单自己发财,也要帮扶印度企业成长,互助互利。雷军的承诺兑现与否并不好说,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年来印度的工艺技术能力的确大幅度飙升,以小米手机来看,其75%的零部件由印度本地制造,而以小米电视机来看,其更是达到了100%印度零部件的地步。由此可见,雷军的的确确是在印度培养了一帮配套工厂,并没有食言。然而,任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6年后,小米遭遇了印度市场最大“滑铁卢”:2022年的1月份印度的相关部门就以“偷税漏税”为由,要求小米的印度分公司不但要补缴税款,同时还要缴纳折合人民币5亿多元的罚款。可是,在小米交完5亿罚款之后,到了4月份的时候,印度当局再度对小米进行惩罚,称其从七年前开始就向国外进行“非法汇款”。印度当局的这一理由简直无厘头,小米作为一家“外企”,不向国外汇款,难不成要向印度汇款?但是尽管小米出示了所有的相关证据,印度当局依然没有采纳,继续对其执行罚款。接下来就是冗长的双方谈判了,但是经过一年的交涉之后,小米的谈判显然迎来了失败:没收了小米名下48亿的资产。印度政府的这一举动,等于为小米的海外发展判了死刑。这也就是说,非但赚不到钱,还要被扒一层皮。但当小米来到印度以后,一切就都变了。事实上,小米在进入印度以后,说是处处受限也不为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单纯的罚一笔钱问题也不大,毕竟利润能抹平就行,但是印度对于外企向来是秉持着敲骨吸髓的宗旨。不单单要求“外企”的管理层内有印度高管,还要求首席执行官以及首席运营官等职务必须是印度人,有时候就连毫无关系的印度本地企业,也必须以极低的代价入股分一杯羹。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印度立棍,从上到下全部都要打点一遍。除此之外,印度还拥有一套全世界最复杂的税务系统,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个部门之下,都有一套独立且完善的税收政策。甚至已经多到没有企业能够全部进行统一兼顾的地步,经常会出现漏交。漏交就要罚款,罚款就要起诉,起诉就会惹来更多的麻烦。哪怕是小米进入印度以后,7个生产车间给印度带来的就业岗位就有2万个,但也依然难逃以上命运。小米并非个例,例如在2022年的时候,OPPO也因为“涉嫌漏税”被印度敲走了37亿人民币。而Vivo在印度境内所注册的120个账号全部遭到了冻结,需缴纳8亿元的担保金才可以松绑。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手机生产能力并不是近年才有的。事实上早在2006年的时候,诺基亚就在印度投资了一个规模旁大的代工厂,可以生产功能机和早期的智能机。诺基亚投资建厂对于印度的手机生产的改变不可谓不大,很快富士康、伟创力也接踵而至,要知道,这还是发生在2006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到2011年个人智能机崛起的时候, 印度能够吃到第一块蛋糕。到那个时候,哪怕是靠着东拼西揍,印度也能攒出自己的手机品牌,就没有后来的小米什么事情了。可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印度税务部门突然以违反公平竞争为由,向诺基亚开出了一张价值208亿卢比的罚单,折换成美元约合3.83亿美元。对于这位多年的合作伙伴,印度没有丝毫的同情。这一年的诺基亚日子并不好过,2012年的时候,诺基亚在印度的年营收下降了近四分之一,整个公司目前只有44亿欧元的现金储备。印度这一着,说是要把诺基亚往死里逼都不为过,最终因为双方实在是谈不拢,诺基亚只好关闭了在印度的大部分工厂,狼狈离场。诺基亚跑路以后,富士康、伟创力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也遭遇了一样的事情:罚款、关厂、跑路。诺基亚事件过后,说实话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很多企业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印度手段的“狠辣”。认为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是,很快人们就意识到,问题似乎没有那么简单。2005年的时候,韩国浦项钢铁集团计划在印度投产一座大型钢铁厂,浦项作为钢铁行业的巨头,开口就是斥巨资120亿美元,预计年产量1200万吨钢铁。这一项目也是自从1991年印度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所接受的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如果项目落地成功,那么不但印度的经济会迎来发展,资本市场对于印度的信心也会迅速提升。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浦项落地以后,第一个找上来的就是印度当地的环保组织,由于钢铁厂污染巨大,他们开口就像浦项索要152亿卢比,美其名曰“环保费”。暂且不提印度国内有没有“环保”这一概念,当时碳关税都还没提出,浦项一块铁都没炼出来,凭什么先交这么一大笔钱?而这边的环保组织还没打发走,另一边的各种部门又迎了上来,有当地政府,有民间组织,全都是来要钱的。光是和各种的组织机构打交道,浦项负责人就花了数年的时间,直到这时,浦项在印度连一块砖还没铺上。根据《国际先驱导报》的报道,到了2013年,也就是浦项投资印度的第8年时间,浦项才仅仅拿到了221公顷土地。不足总需求的五分之一。最终,在砸了无数真金白银之后,浦项还是在2015年宣布在印度投资彻底失败。除了以上例子之外,印度对于外企的种种刁难甚至可以专门出一本书:2009年的时候,IBM被要求“补税”8.66亿美元;14年的时候,三星被罚税2亿美元……无论你是德国还是韩国、美国还是中国,到了印度就都得被扒层皮。为何印度的投资环境会如此糟糕呢?对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旭的一次采访,或许可以给出我们答案。早在2013年的时候,记者赵旭就曾经对一位中印合资钢铁企业的中方负责人进行采访,询问对方能够在印度立足的秘密是什么?面对采访,这位负责人坦诚的回答:“我们在印度的合作方目前在政府里处于执政地位,得益于此,很多审批程序都得到很多便利,顺利开展。”这位未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似乎给我们指明了思路。在印度这样内部复杂混乱。且极度不统一的国家里,投资者不单单要考虑原材料、市场等商业问题,还必须得考虑当地的利益集团,只有让他们吃饱,自己才能吃好。小米事件爆发以后,不单单国内议论纷纷,就连外媒对此也是十分不满。要知道,指责印度此举会使得世界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印度再烂,它也是个有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小米的此番试水不单单是给自己试的,也是为全世界投资者试的。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小米此次印度之行顺利成功,那么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会立刻蜂拥而至,把印度打造成一个10年前的中国那样的世界工厂。虽然处于分配链下层,但是对于印度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如果他们愿意脚踏实地的拼上几年,未来不说变成一个经济强国,但至少能够变成一个经济大国。然而这一次,印度政府还是没有忍住,“小米”还没熬熟,就急不可待的开吃了。现如今的世界日新月异,工业上的发展进步更是到达了一个恐怖的地步,说一句一步慢步步慢也不为过。如果印度政府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公平公正的参与到市场分工中来,而吃沉迷于向秃鹫一样啃食世界企业的尸体,那么可想而知,在未来他们将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