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海南民间银器制作技艺:匠心巧手生银花

[探索] 时间:2024-04-29 12:56: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4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海南民间银器制作技艺:匠心巧手生银花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银的海南海南花色泽皎洁如月光,低调内敛的周刊制作气质与生俱来,而一代代技艺精湛的民间匠人用匠心和巧手,打造出样式精美、银器溢彩流光的技艺匠心银器,令人大开眼界。巧手

在海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海南海南花百姓穿着打扮喜用银饰,周刊制作银器制作技艺已流传逾千年。民间一件手作银器的银器诞生,大致要经过十四道工序,技艺匠心其中的巧手錾花和拉丝是精美纹样和器物神韵的由来,而且极具观赏性。海南海南花

顾锡清在银碗上錾花。周刊制作受访者供图

錾花拉丝 精巧绝伦

走进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民间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黎纹苗银工匠坊,阵阵锤打声传来,银器手艺人顾锡清左手握錾,右手执锤,或重或轻敲击,錾刀在约一厘米宽的银片上游走,没过多久,一朵“花”便盛开其上。

老到的手法,行云流水的技艺,“80后”顾锡清与银共舞近20年,算得上是一位“老银匠”。出生于云南银器制作世家的他,听着敲敲打打的声音长大,对银器有很深的感情。

制作银器工序颇多,其中敲制赋予银器造型,錾花则像是在银上作画。“几十甚至上百把錾刀,配上牛角锤、虎钳等,便是錾花所需工具。”顾锡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银上雕刻不似椰雕、贝雕等,无法将银料“铲”去,需用锤子击打各种形状的錾刀,在银器表面形成凹凸不一、深浅有致、或光或毛的线条和纹样。

錾花是讲究粗细线条搭配和转折结构的技艺,十分考验银匠的眼力和手上功夫。顾锡清坐在工作台前凝神聚气,每敲完一下,都要调整錾刀的位置和角度。“技艺不熟练时,小锤经常打到手指,钳子也会夹到手。”他坦言,两只手相互配合,眼到手到,才能让线条平滑自然。

相较于平面银片錾刻,在凹凸不平的皿类银器上錾花难度更大。如何让錾刀在皿上行走自如?答案是制模,即将松香、香油、炭灰等兑制成填充物,作为空心器物的支撑,以防止器物在錾花过程中变形。“填充物必须软硬适中,这样錾刀被敲下去既不会顶着,又能展现出理想的立体度。”在顾锡清看来,制模也能体现银匠的功力。

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手艺人拉银丝。受访者供图

制作银器的另一项技艺——拉丝,不仅考验银匠的手艺,也考验银匠的体力。银有较强的延展性,银匠用锉子把锤打好的细银条做出尖头,再用拉丝钳夹住,靠人力从拉丝板上拉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拉丝板上由粗到细排列着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银匠可根据需要拉出各种直径的银丝,从最小的孔拉出的银丝跟人的发丝差不多细。拉丝是辛苦活,银匠经常拉得满头大汗,若对银的韧性和拉丝孔了解得不够透彻,丝随时可能被拉断。

尽管目前已有机器可以拉丝,但顾锡清仍坚持手工拉丝,因为手工拉出来的丝表面更加光滑,一克银甚至能拉出2米到3米长的银丝。

顾锡清制作的一套银茶具。受访者供图

游龙飞凤 流淌匠心

游龙飞凤、花鸟鱼虫……图案被錾在银上,银器便有了灵魂,技艺高超的银匠可以用银丝掐制出造型精确、栩栩如生的各式图案。

观看顾锡清手中的上千件作品,你会为他超凡的錾刻技艺感到惊叹,动物充满野性之美,静物清新别致,简单的图案也能搭配得当。

錾花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操作复杂,对工匠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银匠要錾出漂亮的图案,不仅要有绘画、雕刻基础,还需熟练掌握不同雕法,灵活巧妙加以运用。

在顾锡清放置錾刀的工具盒中,一字錾、雀眼錾、点錾、面錾、肌理錾等一应俱全,同一类型的錾刀还有多种型号。顾锡清介绍,厚而钝的錾刀雕刻出来的线具有混沌、含蓄的视觉效果,适合用来雕刻纹样的外轮廓;薄而利的錾刀则能呈现清晰、明快的视觉效果,常用于雕刻细纹。

錾刻是一场个人的艺术创作,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前提下,刻无定则。“选择什么样的錾刀,以银匠的经验和对纹样的理解为准。”顾锡清说,不同的银匠面对同一纹样,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和表现手法。

为了更好地勾画结构、刻画细节,银匠需掌握不同的雕法,凹进去的阴雕有装饰性,鼓出来的阳雕(也称浮雕)有立体感,而镂雕则有“3D”(即三维)效果。平雕和浮雕的搭配更能显出立体感的反转,让作品更生动。顾锡清有时錾一片花瓣就要用上好几种雕法。

在银上錾花,一旦錾错无法补救,只能熔掉从头再来,因此银匠錾刻时敲打的力度和对纹样的布局安排都很关键。经长期历练,顾锡清的錾花技艺已十分娴熟,他经常不画样,直接凭经验和直觉在银器表面创作。

“制作银器不仅要心细,更要耐得住寂寞,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不久前,顾锡清花费半个月做完了一个“大件”:一口直径32厘米、重达两公斤的银锅。锅上雕刻的五龙出海图案气势磅礴,细节处纤毫毕现。他坦言,刻形不难,但要刻出龙腾飞的动感不容易。

顾锡清融入大力神元素制作的银器。受访者供图

承古创新 传薪递火

在顾锡清近年的银器作品上,黎族文化元素十分丰富。2014年,为了寻找创作灵感,他来到海南,在传承祖辈手艺的同时,不断学习吸收黎族苗族文化和银器制作技艺以提升自我。

其中,“黎纹苗银”工艺对顾锡清影响很大。“海南苗族细腻的手工拉丝、錾花技艺,海南黎族富有生命力的图腾纹样,两者相互辉映,令人印象深刻。”他说。

龟纹寓意健康长寿,蝙蝠象征福运连连,双鱼代表财富,青蛙被看成是丰收、幸福的征兆……顾锡清将黎族相关图腾錾刻在银器上,为器物注入风韵。在海南黎族聚居区,大力神象征着力量与勇敢,这一图腾给顾锡清带来了创作灵感。在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顾锡清创作的“黎族大力神logo谷银神壶”斩获银奖,壶上錾刻的七个太阳、七个月亮和大力神讲述了一个经典的神话故事。

雕工精美的银杯。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纯银手工艺品更加适应市场,顾锡清在碗、水杯、酒杯等生活用品类银器上錾刻精美的黎族图腾。烧水壶、泡杯壶、公道杯、茶漏、茶漏架、小茶杯……一套出自顾锡清之手的银制茶具观赏价值颇高,壶上的鹿纹和蜂巢点纹相得益彰,黎族的鹿图腾及鹿回头的传说是他的创作灵感来源。

如今,传统手工艺受到工业化生产的冲击,银器制作行业面临困境,但顾锡清坚信,注入了匠人情感的手作银器是机器生产的银器无法比拟的。“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錾刻同一个花纹,因为银匠力度不同,也一定会有细微差别,这就是手作银器的温度和灵魂。”

黎纹苗银工匠坊的银器已成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人气颇高的文创产品。顾锡清将民族文化与时尚表现形式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海南特色的银器产品,并悉心培养徒弟,将银器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王迎春)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