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参与冬奥报道30年 却忘不了曾被嘲笑那一幕

[焦点] 时间:2024-04-28 08:05: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1次

北京冬奥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北京也成功摘得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的参冬桂冠

荣誉和掌声的背后

同样离不开体育新闻人的付出

本期节目的嘉宾

就是一位从事体育报道36年

其中冬奥报道30年

曾获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嘉奖的资深新华社记者

江红:三十六年梦与爱

本期嘉宾:江红

新华社高级记者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新华社十佳记者等称号

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国际体育记协全球好新闻奖短视频类前五

曾获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嘉奖

参加过13届奥运会的道年报道

是中国参加奥运会报道次数最多的

两位记者之一主持人:薛园主持人:江老师可以说是中国与奥运会最有渊源的记者了,这次北京冬奥会在家门口举办,却忘您是不曾被嘲什么心情?江红:非常激动。我采访报道冬奥会有30年了,笑那过去一直都是参冬在国外看冬奥会,这次有机会在自己的奥报家门口报道一次冬奥会,非常期待,道年非常激动。却忘我个人觉得如果说用体育语言来描述的不曾被嘲话,中国冰雪运动追赶世界强国,笑那不断发展超越这个过程,参冬特别像在短道速滑接力的奥报比赛赛场上,虽然出发的道年时候落后了,但是一直在奋力蹬冰,飞速滑行,不断超越一个个对手,最终冲向终点,我觉得非常让人振奋,让人喜出望外。记得第一次在国外看到那种水平非常好,设备非常优良的滑雪场、滑冰场的时候,我还是很震撼的。看见很多法国小萌娃还在蹒跚学步,就穿着漂亮的小滑雪服、滑雪板在雪地上闪转腾挪的时候,真是好羡慕。当时我就想咱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条件,结果30年后这样的画面就批量出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我们有了这样的滑雪条件,也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我个人觉得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冬奥会上拿很多的金银铜牌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主持人:听说您之前参加奥运会报道的时候,还曾经因为设备的落后被美联社法新社这些这些通讯社的记者奚落和嘲笑?江红:是的,被人家嘲笑的滋味真是很不好受。那是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时候,当时我们还没有可以打字的电脑,发稿时要先拿笔写在纸上,用文传机传到北京。当我提着一个很笨重的传真机走进赛场的时候,坐在我边上的美联社记者就嘲笑我,什么年代了,你还拿这么个笨重的家伙。法新社的记者更是直接奚落,说:跟你商量一下,比赛完了可不可以把这个传真机卖给我,我要当文物收藏。我当时心里真的是很难过。后来到1994年广岛亚运会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虽然很笨重,但起码终于可以在现场打字发稿了,速度也快了很多,我还是很开心。当然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们的设备已经完全不输美联、路透、法新了。尤其是2019年,新华社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为国际通讯社,在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国际大赛当中我们有了优先权,比方说关键比赛场次的门票保证、新闻发布会提问的优先等,这些都使得我们和美联、路透、法新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主持人:您是新华社体育部198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女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与新闻、与体育结缘?江红:其实是误打误撞,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大学毕业以后是国家包分配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我觉得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其实还是带给了我很多意外收获。比如我作为一个记者,要采访运动员、被采访者的时候,其实是要近距离、深层次地观察、了解、熟悉他们。这个时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沉浸式地体验了对方的生命,也极大地拓展了我自己生命的宽度。还有一个个人体会,我觉得体育很像浓缩的人生,怎么讲?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事业起步、腾飞,站到人生顶峰,后来可能跌入谷底,爬起来、起步、再冲锋,再次到达巅峰。这样的过程正常情况下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但在体育领域,可能10年甚至几年时间就完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其实带给人很多升华,对我自己的生命体验认知,也有很多启发和教育作用。这是做体育记者给我的一种额外的红利。

江红的部分国际赛事报道证件主持人:很多人说到体育记者、体育报道,想的还是赛事报道,但其实并不是。体育报道还有评论、调研、人物报道等非常多形式,像我知道咱们新华社体育部就曾经通过长期的调研,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东京奥运会期间被网友称为神预言,您能具体讲讲这个事情吗?江红:说是神预言可能不是很准确,深入基层调研本来就一直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在一些重要的事情或者问题上发出新华社的权威声音,靠的就是深入扎实的调研。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只获得了26块金牌,是20年来最差的成绩,其实运动员和中国体育人心里还是很不服气的。所以奥运会结束的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我们就下到当时国家队的各个支运动队进行调研采访。调研过程中,很多运动员、领队、教练都向我们敞开心扉,回顾和总结了到底里约输在什么地方,同时也提了很多问题。后来我们就把这些问题集合起来,分析了以后,写了一个系列的调研报道,在媒体披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到了2019年,也就是两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下队调研采访的时候,发现整个中国队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最明显的感受是大家求胜的欲望特别强。我记得当时采访的时候,运动员、教练员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的目标就是要在东京奏中国国歌、升中国国旗。所以当时我们团队的人就觉得可能东京会有惊喜。

2021年8月5日,东京奥运会闭幕前3天,江红以评论的形式再次回顾中国队超强成绩单取得背后的奋勇拼搏后来在写预测文章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当时也进行了很激烈的讨论:到底中国队夺得金牌的上限能达到多少?一开始写的上限是33块,这个数目有可能吗?后来我们仔细地分析,觉得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我们眼见为实,看到了运动员、教练员的斗志和整体氛围。也分析了2017-2019这三年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的成绩,是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最后我们就大胆做了这样的一个预测。而且看到体育人那种万众一心、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真的是很被打动。主持人:除了调研报道,我知道达瓦孜能够首批入选国家非遗文化,跟您的采访发掘以及推动也是分不开的。江红:说起这个故事,我觉得也很有传奇色彩,是让我终身难忘的一段采访经历。说起来是1995年,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昆明举行。我在新疆团采访的时候偶遇了达瓦孜选手阿迪力和他的队友。当时新疆团团长米吉提在向我介绍民族运动会期间新疆团的一些表演项目,提到达瓦孜的时候他举了加拿大人科克伦走钢丝过长江的例子。这时阿迪力就在旁边插话了,他用带着维族口音的普通话跟我说,科克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走。他还说了一句话,我们中国人的地方,让外国人先走了,我心里很不高兴,我要挑战他!我当时就被这个小伙子吸引了,现场采访了他。虽然做了采访,然而心里还是有点将信将疑的。第二天他们训练达瓦孜表演的时候,我就偷偷去看了一下。只是这一下,就让我非常震惊,觉得传统的维族民间技艺真是太惊险,太有意思了,我也相信了阿迪力说的绝不是戏言,他肯定有能力挑战,于是就写了文章,题目叫《达瓦孜传人阿迪力欲挑战高空王子科格伦》。米吉提后来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挑战的时间的时候,我刚做完阑尾炎手术还没拆线,但想到他们这个团队为这次挑战吃的苦,想到他们对我的信任,还是带着伤就去了。

正在挑战中的阿迪力(视频资料截图)挑战起点在奉节夔门的老鹰嘴,科克伦当时是坐直升机上去的,阿迪力为了省钱,是自己扛着平衡杆走上去的,走了一个小时。到达终点的时候,我当时也顾不上伤口疼了,冲上去一把抱住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科克伦走了50多分钟,阿迪力只用了13分48秒。后来我们新华社发了通稿《阿迪力挑战科克伦成功刷新吉尼斯纪录》,当时的画面也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头。从那以后阿迪力就一战成名,达瓦孜也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千年的民间绝技达瓦孜,作为国家级非遗开始被中国政府保护和支持。主持人:最后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您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江红:作为一个新闻的从业者,我能够为这样可爱的人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非常幸运和光荣。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