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徐则臣:《青城》——每场风来,她们都得摇晃

[焦点] 时间:2024-05-03 15:47: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2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徐则臣:《青城》——每场风来,海南晃她们都得摇晃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道

近日,周刊70后首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推出最新中短篇小说集《青城》,徐则并修订再版经典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臣青城每场风《青城》以三篇哀伤又清澈的得摇爱情故事,讲述了三位女性的海南晃情感遭际。她们都是周刊一群漂泊于异乡的年轻女性,她们心怀善意,徐则有着苦中作乐的臣青城每场风智慧,大都市的得摇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海南晃但她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周刊满怀理想。徐则

男作家写年轻女性,臣青城每场风并不是得摇十分讨好的事情,但《青城》推出至今,尚无女性读者对徐则臣提出讨伐。而在10月中旬的徐则臣中短篇小说分享会上,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徐则臣打造了一把把锋利、尖锐、闪光、带着寒气,但实际上是一把软刀子的短篇小说。

《青城》。 资料图

11月19日,海南日报记者就此对徐则臣进行了专访。

男作家写女性面临很多挑战

记者:你的新著《青城》中三位女主人公的名字都取自非常富有历史感的三个地名,且这些地方的地域特征都特别明显。这几个名字是否隐含着某种寓意?

徐则臣:没有特别的寓意,或者说我也不清楚有什么寓意,只是觉得合适,非它们莫属。当然,对这三个名字我都很喜欢,不喜欢也不会用它们来给人物命名,还用来做小说题目。我给人物取名一向很慎重,也从不用人名做小说的题目,这三篇小说是例外。西夏是个古代王朝,居延是古边关,青城取自四川的青城山。如果较起真来,这三个的确不太像人名,尤其不像女性名字,但我就偏执地觉得有一种舍此其谁的妥帖。至于此中真意,就请读者朋友们见仁见智吧。

记者:男作家写女性的小说,是否比女作家面临更多的难题?你如何去调整?

徐则臣:难肯定是要难一些,性别差异,很多体验没法那么及物和深入。但是回避不了,你不能因为是一个男作家,就永远不写女性。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写女性还是写其他人物,都有一定的难度,你都不是他们,但是你又要把他们写得像他们。不过写女性的确面临很多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不懂女性”的泥淖,更甚者落下“性别政治不正确”的口实。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最基本也最朴素的方式,就是真诚和坦荡。修辞立其诚,我尽最大努力敞开自己,设身处地地去体贴和理解女性。只要是真诚和坦荡地去理解一个人,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大抵不会太不靠谱。

每个人的鹰都飞不出自己的内心

记者:你在《青城》中这样描述这三位女性:“每场风来,她们都得摇晃”,这是指女性的脆弱吗?其中的女子“青城”,你却赐给她一种地母式的包容和坚强。从这些描述中,感觉你对现代女性的态度似乎比较矛盾?

徐则臣:每场风来,男人也都要摇晃。我只是说她们更敏感,需要承担的东西更多。青城的确有一种地母式的包容和坚强。应该不矛盾。这三个人物是我在不同年龄段写的,《西夏》写于2004年,《居延》写于2008年,《青城》最晚,2019年,这条战线拉了15年。写《西夏》时我还在念书,正谈恋爱;写《居延》刚结婚不久,还没有孩子;到写《青城》,孩子已经8岁了。我在爱情、婚姻和家庭中越走越深,对女性的认知必然也在日渐深化。不同的语境中我对女性的认知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不是终审结论式的不同,而是关注的侧重点的差异。你要相信,恋爱中的女人和婚姻家庭中的女人不绝对是同一个女人,对一个分别处在恋爱和婚姻家庭状态中的男人来说,这个女人也不会是同一个女人。她在变,在不同的阶段凸显她不同的品质。环境塑造人,差异性的情感状态也必然塑造出不同的人。

徐则臣。 受访者提供

记者:《青城》中的男主人公喜欢鹰。文中对鹰也有诸多细致的描绘。譬如说鹰降落时“如同一声叹息”。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饱含感情。为何会让鹰来承担这样一个角色?

徐则臣:鹰是舒展的、自由的、超越的,力量与孤独相辅相成。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只鹰,都想象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每一个人的那只鹰都飞不出自己的内心。

记者:《青城》中合租房的生活场景很清晰,是否有你北漂时的影子?

徐则臣:有,我在北京租过很多种房子,有丰富的合租经验。我还租过称不上房子的房子,在院子里临时搭出来的违建,单薄、矮小,刚进11月就冷得要盖两床大被子,要不真撑不住。

寻找老祖宗遗产中可资现代性转化的元素

记者:《青城》中的两个男主人公,一个喜欢画画,另一个喜欢书法。且女主角最后还以临摹赵熙书法为生。这是否表明女主人公对感情的抉择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小说作者内心的折射?

徐则臣:这个变化是我写作时没有想到的。如果你说这是我潜意识的结果,我可能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很喜欢赵熙,那段时间我也在临赵熙的字。而且如果作为商品出售,按件算,书法作品的产出速度还是要比绘画快,青城既然这么有天赋,生活又窘迫,我就想让她多挣一点。

记者:从《北上》到《青城》,你时常会很巧妙地发思古之幽情。感觉你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很深的执念?

徐则臣:人到中年,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可能骨子里就是个怀旧的人。过去年轻,天天想着新鲜时髦现代,盯着自己要与时俱进。这两年自然而然地就开始看古书、听传统戏曲,对传统的手工艺也兴致盎然,当然书法和中国画是一直就喜欢的。我希望能从源头上找到一些东西,从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中,汲取可以激活当下生活和写作的营养。简单地说,就是尝试寻找老祖宗的遗产中可资现代性转化的元素,比如传统文学中的一些别具价值的叙事资源。我也希望自己的小说在审美和达意之外,能够多一些历史和文化的附着。这也是所谓的“中国文学”“是其所是”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听说你目前在写侦探小说?能否透露一二?

徐则臣:想写一个以侦探为外壳的长篇小说,还没准备好。现在做一点分解动作,在写一个“鹤顶侦探”系列的主题短篇小说集,以运河边一个叫鹤顶的小镇的派出所所长的视角讲他经历的一系列案件。已经写了四篇,发表了三篇,分别是《虞公山》《船越走越慢》《丁字路口》。我写得慢,慢慢来。

作家档案

徐则臣,70后首位茅盾文学奖得主,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北上》《王城如海》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二十种语言。(杨道)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