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古装戏为什么就不能鲜艳明快呢? 正文

古装戏为什么就不能鲜艳明快呢?

[焦点] 时间:2024-05-01 17:23: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19次
作者:刘宏宇

前几年,古装有鉴于古装影视作品的艳明“滥”,有关最高部门下达精神,古装要求“古装剧不能架空历史”、艳明“要遵循历史的古装本来面貌”……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精神”下达,艳明“即时”引起了俩结果:一是古装很多正在筹拍甚至已经开始拍摄的古装剧“应声下马”;再就是没“下马”的那些,都收了色彩和光耀,艳明齐刷刷玩起“呜哩呜涂”的古装画面感,以为就算应了“历史本来面貌”,艳明原本就“二般”的古装故事,呜涂成了“垃圾”,艳明着实令人啼笑皆非。古装

作为跟相关“行业”多少相关的艳明执笔人,笔者觉得,古装把画面“呜哩呜涂”化,大半还真不是“抵触地糊弄”,更可能的真相是:所谓“业内”,很多人的“理解能力”,就到那儿!

“上面”的“精神”,照笔者看,是没错的,应该得到遵循;但前提是,得“正确理解”。怎么才算正确理解呢?可能是个很“大”的话题,自以为没资格也没能耐去讲;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架空历史”和“历史本来面貌”,不等于画面呜哩呜涂!

(一)“四大名著”改编剧作“经典版”vs“翻拍版”

首先,笔者铁定认为,古装剧 ≠ 历史剧,反映古代历史的“历史剧”,只是“古装剧”的一个部分,或者也可以说一个门类。比如《大秦赋》,就是“古装历史剧”,而武侠小说改编的古装剧,就肯定不属于历史剧。不仅它们,连“四大名著”改编的古装剧,也都不是历史剧!因为“四大名著”本身就是“杜撰”的“小说”。

说到这儿,该挨喷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吗?不是!《三国演义》的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演义!啥叫“演义”?实在不明白,俩办法:要么查字典、辞海,要么把《三国演义》小说对照《三国志》《后汉书》等更接近历史甚至真的就被当作历史的典籍“查找对照”地看看。曾经,直至现在,很多人大肆诟病《三国演义》电视剧“经典版”的“对照”新作《三国》,说这儿不对那儿不对,笔者就曾一言以蔽之地驳过:允许罗贯中“演义”,难道不让今人“再演义”?所以,还是顽固地认定,《三国演义》不是“历史”。

不是历史的“四大名著”的改编剧作,有“经典版”和“翻拍版”,相比起来,自然有“水平”和“技术”上的多重差异;其中最无可争议的是86版《红楼梦》“不可超越”。这个“绝对巅峰”,还跟差不多同期的《西游记》的“高度认知”不大一样——“经典版”《西游记》,更是因为抓住了太多当时的“孩子们”的心灵,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得势”,成为永久的经典。相比而言,86版(也有说87版)《红楼梦》所抓住的,是差不多“所有人”的心。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那强大的“抓力”中,剧作“画面”的华丽明艳,不可小觑。

与鲜艳明快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典版”或说“老版”《水浒传》(李雪健演宋江)“还原感”颇强的“呜哩呜涂”。新版(张涵予演宋江)刚出来时,受了一些笑话,其中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武松的造型。可整剧看下来,反倒觉得,武松(早期)的紫红色围巾、“一丈青”的一身艳丽“红装”、潘金莲“爱美不自弃”的穿搭与妆容、杨志青记没覆盖的面部的白皙、柴大官人鲜衣怒马的“亮相”,以及占据大比例的“强光亮色”,很给整个故事提了气、增了彩!某种意义上,都觉得,画面的鲜艳明快,不仅对“老版”是重大突破、进步,也是“翻拍版”相比其他几部,受“诟病”最少的原因之一!

所以,窃以为,画面是否“追真”地要呜涂起来,跟遵不遵循“历史本来面貌”,没啥可对应参照的关联。追求“呜哩呜涂”,跟“讲究历史感”,完全两码事!

(二)古装剧真正“该治”的“滥”与“乱”

有个也曾“收视长红”的古装传奇剧,叫什么名忘了,是讲穆桂英的,苗圃演的穆桂英,老艺术家仲星火演皇帝,色彩很明快。印象最深的场景是:金銮殿,皇帝端坐大位,下面呼呼啦啦一堆臣僚;皇帝问下面,关于某某事,众爱卿有什么应对主意;下面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只有盔明甲亮、腰悬佩剑、蹩在靠后位置的穆桂英低头独处;皇帝打望之下,亲切地说:“桂英啊——”穆桂英稀里哗啦一阵刀剑甲胄乱响地叉手行礼,恭敬道:“民女在!”

不说整剧,单就这么个场面,就足以“挨批”、“被喷”——哪朝哪代,别说“民女”,就是“贵女”,也不可能出现在议政的金銮殿上!除了相对早期的极个别几位被特许“剑履上殿”的大权臣(比如曹操),任何臣僚,都不允许带任何武器“面圣”!

这叫不遵循历史!虽然历史上没有穆桂英这么个人,可穆桂英传说的故事再怎么传奇也脱不开一个最基底的背景,就是“中古古代”。剧中的场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

还有《甄嬛传》里“华妃”(实际应为“年妃”)的兄长靠山年羹尧身着的胸前加两肩各有一组团龙绣饰的“三团龙朝服”,那是“亲王”的“配置”好吗!别说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年羹尧这个人物“顶到头儿”也就是个“红顶三眼花翎”武臣,就算剧中刻意找补的“封王”的胡乱虚构“成立”,最多也就封“郡王”,只胸前一组团龙。满清“亲王”都是爱新觉罗正宗后裔!除早期的“三藩”,足清一朝,没再给任何汉人封过王!这应该是做古装剧的“基本常识”。对基本常识的无视甚至践踏,无论剧情怎样,都是“悖逆历史”的“滥”。

以上两例,所涉剧作,公众视角中,大概尚属“正剧”。至于修仙、神侠、修仙+神侠,就……就不说了,反正从受众“终会长大”的角度看,大抵没有“主流”的机会,就更别说“顶流”了;所以,窃以为,有关部门“着意”的,并不是它们,至少不主要“针对”它们。

凭借在“业内”浸淫多年的微不足道经验与心得,除上述两例的“滥”与“乱”,古装剧真该好好整顿或说“治理”的,更是借古装的“壳”,搬套、植入、混搭现代元素。比如:漂染的头发、“火星语”、男女情爱中动辄搂抱亲吻甚至啥啥啥的“现代化”,等等;还有比较“深层次”的把现代职场“问题”跟“宫斗”做“模拟”、“对接”,把现代商业竞争“古装化”为“政争”、“权争”,貌似“以古喻今”,实则不伦不类;了解那些“现代元素”的,看不下去,不了解的看不明白,不怎么了解而想要了解的,八成还会“中毒”!

(三)鲜艳明快不影响“遵循历史”

曾经“染指”过一部“超古”的古装剧,虽然因多重原因,整个项目没能真正展开,却也有不少心得,其中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剧作年代背景是“超级古”的炎黄时期,依托的小说原著,诸多关于色彩和男女情爱的描述,讨论剧本“风格”时,笔者提出那时候基本没有染色技术,谈不上服饰的色彩,本着对历史的起码尊重,应以白色为最主要,被脱口而出“喷”道:“那不成出殡了!”于是只好摇头致歉,紧闭嘴巴,关于男欢女爱方面将“现代化”的“自由”直通通“嫁接”到上古没有礼教年代的“肆意”的“不敢苟同”,尽数咽回。

上古时候,其实布匹不是纯白色,应该是原本的略略发黄,但拍剧,就可以把略微发黄的“米白”和现代技术成就的“雪白”混搭起来,当不至于“悖逆”历史的本来,青山绿水、粉面红唇、白衣飘袂……难道做不出“美轮美奂”?非要五颜六色大红大紫金碧辉煌才叫“色彩”?要么就把呜哩呜涂、灰黑黯淡,当作“还原历史”?

看过一个微视频,说秦始皇吃什么,结果,“历史”地一捯,今天最简单最大众化的菜品小吃,贵为九五至尊的“祖龙”秦始皇,根本没可能吃到,能提供给怹老人家最高级的饮食,拿给今天随便什么人,都得皱眉撇嘴。

还讨论过“殷纣王”的“肉林酒池”是怎么个奢华,结果发现,很可能连盐都没有的“挂烤”肉和味道劲道都很可能只能堪堪比一下今天“醪糟”的满池“酒”,也就那么回事儿!

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我们国家才有了初级的电力供应和电照明,往前都是“灯火”——油灯、烛火、火把……再怎么加强,在燃成火灾之前,也都远远抵不上电灯;古人,哪怕是帝王将相,在夜间的境遇,搁在今天,都可以归为“黑灯瞎火”!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别说古时候,就是在1949年以前,都还属“非主流”,只是“满洲宫廷汉话”的衍生结果。古往今来,语言经历了“千变万化”,都遵循起来,就算能找着根儿,演员也拼了老命模仿学会,受众能听懂吗?

不说“历史”在“情节”上的或然与虚妄,单就上述“条件因素”,试问,样样遵循,能是怎样的结果?再较真儿点儿,影视艺术,本就是现代的,古代没有留下“音像”,想做出“古装剧”,怎能不靠创作的想象?!

既然无法“真正还原”,何不光亮以示?为什么不能在合理范围内让色彩鲜艳些,以慰受众的眼球?关键是“合理”,即不违背基本常识,不肆意跳出“历史局限”。反而倒是,鲜艳明快的画面,会能更完美地演绎故事和人物。

只要不出全体“秀线”(后来改“大头”)的不雅,没让秦始皇说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台词,大臣不会劝谏“皇上”说“这条约一签就半封建半殖民地”了,再更加避开染发搞.基火星语等等更离谱的“发挥”,鲜艳明快的古装戏,照样能“折射”历史、以古喻今,兴许效果还更好呢!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