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琼抗金名臣胡铨丨老家庐陵:少年心事当拿云(三)

[时尚] 时间:2024-04-28 14:35: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20次

原标题:贬琼抗金名臣胡铨丨老家庐陵:少年心事当拿云(三)

追随萧楚读春秋

胡铨出生于徽宗崇宁元年壬午(1102年)六月三日。贬琼父亲胡载给他取名为单字“铨”,抗金是名臣希望他日后为人处世应当学会衡量轻重,也许他是胡铨在为自己因为一考失利便弃学归农感到遗憾。同时,丨老他更希望自己的家庐儿子能够饱读诗书,最终为安邦定国做出相应的陵少成绩,为此,年心拿他将大儿子胡锋取字为邦先,事当大丈夫读书自然是贬琼以安邦为先。胡铨出生之后,抗金他将其取字为“邦衡”,名臣希望他能够左右权衡,胡铨施展才华辅助君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丨老

崇宁元年这一年似乎有些平淡,家庐史书上没有任何异象的记载。但是这一年却是对大宋王朝至关重要的一年。

首先是这一年的三月,徽宗命宦官童贯在苏杭设置造作局,大量收集动物牙、角、犀以及植物竹、木藤以及金银玉物等各种稀有贵重原料,制成各种精巧的工艺品,供宫中赏玩。徽宗本来就是“风流才子误入帝王家”,而这些珍宝奇玩更大程度上刺激了他的享乐之心。后来当权的宰相蔡京倡导“丰亨豫大”,更是将这种奢靡赏玩之风张扬到极致,这为北宋亡国埋下了伏笔。

其次,徽宗之所以改元崇宁,意思是尊崇熙宁,即神宗时年号,这使得朝廷政局由先前的旧党执政转向新党执政。这一年,由蔡京主导,将元祐(1086—1094年)中反对新法及在元符(1098—1100年)中有过激言行的大臣姓名呈上,以文臣执政官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范纯仁、韩维、苏辙、范纯礼、陆佃等22人,待制以上官苏轼、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程颐等48人,余官秦观等38人,内臣张士良等8人,武臣王献可等4人,共计120人,分别定其罪状,称作奸党,并由徽崇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称之“元祐党人碑”。这一举措将北宋党争推向新的高潮,对南宋政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秦桧专权,以此手法打击政敌,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徽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于崇宁元年(1102年)下令全国兴学贡士。具体内容为:州县二级均设立学校,州设教授二名,县置小学。县学生经过选考,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补充入太学。其实早在仁宗时期,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就已经提出改革科举、选拔人才、兴办学校的措施。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皇帝下诏州县皆设立学校,参加科举的人必须先受教育,士人须在学校接受过三百天的教育学习才能参加应试。吉州州学就在这个时候得以成立,庐陵县也因此成立县学。元丰年间,宋神宗颁布《学令》再次兴学。徽宗这个时候的举措可以说在仁宗、神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在宋朝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庐陵城的教育也得到较大发展,在很短时间内就涌现了诸多学校和书院。胡铨理所当然成为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胡铨祖上几代均以耕读为业,未曾出仕。父亲胡载字宏中,从小熟读了各种经典,很有才学,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但是一试不中就放弃归农了。虽然如此,家学渊源却从未曾中断。胡铨小时候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里有不少藏书,他因此熟读了各种经学典籍,成为小有才气的神童,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父亲不仅向他讲述了先祖胡杲的丰功伟绩,更根据祖上传说叙述了家族渊源:远古时期的尧帝将女儿嫁给了有才华的舜,居住于妫沩河边,此后子孙伴河而居取姓为妫。武王伐纣后建立了周朝,感念舜之功德,就寻访到舜的后裔妫满,将女儿元嫁给他,并封其为陈侯,后来被人称为陈胡公。妫满去世后,两个儿子分别以“胡”和“陈”为姓。这样,妫满就成为胡氏先祖,被称为“周始祖”。这样,胡姓就成为舜的正宗后裔了。家族渊源带来的荣耀使得胡铨倍加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光宗耀祖。同时,前辈同乡先贤一直激励着少年胡铨,尤其是欧阳修更是成为他效仿学习的对象。

比胡铨早将近一百年的欧阳修于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生于庐陵泰和,四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孤儿寡母日子异常艰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由母亲郑氏带着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叔父欧阳晔。虽然叔父对欧阳修孤儿寡母多有照顾,但是毕竟自身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富裕,能提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母亲便用荻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成长,欧阳修却能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推动北宋政治改革。曾主持修撰《新唐书》、《新五代史》,而且诗词文章俱佳,对整个宋朝文学创作风格起到了更正流弊和率先垂范的作用。不光如此,欧阳修有着开阔的胸襟,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极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都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欧阳修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在宋代名重一时的文人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胡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像欧阳修一样在仕途上一展宏图,兼济天下,更希望自己的诗词文章能够传诸后世。因此他在父辈的教导下刻苦攻读,以家乡先贤为楷模,同时也遍求诸师以求点拨。这个时候,庐陵乡贤萧楚走入他的生活。

萧楚字子荆,系庐陵泰和人,和前辈欧阳修是正宗老乡,系理学大家程颐弟子。他出生于治平元年(1064年),比胡铨整整大了38岁。为人刚毅有执,嫉恶如仇。曾经有朋友被冤屈入狱,萧楚冒着酷暑前往营救,最终使得冤情大白于天下,得到大家的赞赏。绍圣年间,萧楚曾经游太学,贡礼部,不第,其时正值权臣蔡京掌权,他因此留书于门人冯澥,说蔡京将会是宋朝的王莽,对国家祸患无穷,后来证明果真如此,可以说是具有非凡的胆识和眼力。从此,萧楚不再留恋仕途,隐居于家乡的三顾山下,读书著述,并以传授《春秋》为业,一生不娶,以学者终身,人称三顾先生。追随萧楚学习《春秋》者前后达数百人,去世后被弟子私谥为“清节先生”。

自古便有“读春秋晓大义”的说法,三国时名将关羽除了武艺高强外,还熟读春秋,通晓大义,最终成就了“义绝”的称号。胡铨年少时便追随名贤萧楚学习《春秋》。萧楚一反学者重知识、轻伦理的治经传统,注重经学大义,这对少年胡铨产生了极大影响。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中进士甲科第五名,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异常激动之余,胡铨拜服于萧楚床前,萧楚却一脸正色地说:“学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杀,学不可辱。毋祸我《春秋》乃佳。”意思是说考取功名利禄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即便杀身成仁,也不能违背春秋大义,可谓是掷地有声!可以说,胡铨日后历经坎坷而不改初志,是和萧楚的教育以及《春秋》精神的熏染有着极大的关系。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因为护卫吉州城有功,胡铨被朝廷授承直郎、吉州军事判官,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但是恰逢父亲胡载因病逝世,胡铨未能就任,回到庐陵为父亲守孝,并继续向萧楚请教《春秋》之学。祸不单行,在几个月之后的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二十四日,萧楚也因病离开人世。萧楚临死之前特地叮嘱自己的得意门生胡铨为自己撰写墓志铭。在《清节萧先生墓志铭》中,深情回忆了恩师一生的基本情况,并对其道德文章推崇备至。因篇幅不大,兹录于下:

江左有隐君子曰萧子荆,讳楚,号三顾隐客。父仲舒死,以甥从罗公括学,攻苦二十年,不汲汲仕意。绍圣间,以母夫人命预螺川贤书,不中礼部程,留太学。时方校对声律,己独穷经,于《春秋》尤深。淮海孙氏、伊川程氏皆以三《传》闻,授业者常千人。先生往质疑,归叹曰:“政未免著文字相。”作《经辩》,众高之,谓是将名家,乃更北面。

萧楚虽然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斩获,但是却对学问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程式学问虽然追捧者甚众,但是太过于雕虫琢句,皓首穷经,因此特地撰写《经辩》,被人们尊崇为名家。汉唐以来,研究《春秋》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只有萧楚从经学的角度去思考,因此影响极大。

会母死,且蔡氏方君图,遂慨然引还,入林下。移其從游冯澥书,谓蔡氏败国,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澥得之惊,今始证其不狂。尝游巴峡瓯粤,气愈豪放。其寓于诗文者,鉤章棘句,反闲淡清古,然种种讥切,不苟作。自汉唐迄今,家《春秋》者且千,盖癖于《传》,而先生断以《经》。弟子百余人,传《春秋》六艺者财三四,如贤良方正赵旸与澥其人也。澥尤骨硬名天下。初王氏出新学,废麟书,士媚进无大略。靖康改元,澥骤见任,亟与丞相吴公敏白上,诏可之,复置学宫,议盖先生出。

因为母亲去世,再加上蔡京弄权,萧楚便绝了仕途的想法,从此优游林下。萧楚还培养了诸多弟子,有名的除了胡铨外,还有赵旸、冯澥等人,其中尤以冯澥“忠鲠名天下”,在钦宗朝曾知枢密院事,授资政殿学士、太子宾客等。在靖康年间,冯澥向丞相吴敏白建议朝廷废王安石的新学,依然以传统经学为根本,就是出自萧楚的见解。

晚以其余授铨几十稔,偶登甲第,为《春秋》第一。归拜床下,先生曰:“学者非但拾第一止耳,身可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乃佳。”异时有友坐诬,系大庾狱,先生冒盛暑往救,终得不冤,人皆道其义。先生性嫉恶,至抗声缕数不少恤,及见善,则谈不释口。暮年,依明德江陈公,及与先君伯仲为方外友,以累免应得官,不屑就。大臣约荐之朝,度不可强,亦已。

胡铨接着回忆了萧楚晚年的生活场景,自己拜先生为师,先生更多地勉励自己要树立起精神气度,否则的话即便是熟读了《春秋》也没有用处。萧楚晚年过着优游林下的生活,多次被推荐入朝,但是却坚辞不就。

建炎四年十月二十四日以疾卒,清风满床,文字横斜而已。享年六十七,卜十一月庚申葬于永乐乡赤岗之原。门人哀临且挽,因以清节易先生名。呜呼,士穷见节义,不幸不生孔子前,与叔肸同卒,可叹也。初,先生壮未有室,或以无后为劝,先生曰:“咄,舜虽圣,不能掩父之恶,颜孟无嗣,而祭典百世益肃。若司马迁、班孟坚、扬雄辈,岂以有后故显耶?”卒不娶。

对于萧楚逝世时的场景,胡铨描述为“清风满床,文字横斜”,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这一“春秋”大师。胡铨动情地评价萧楚说,“士穷义乃见,不幸不生孔子前,与叔肸同卒,可叹也”,这是以春秋时期不食鲁宣公之俸禄的叔肸来比拟,对萧楚气节的高度赞赏。萧楚终身未娶。在其壮年时就有人以“无后”相劝,萧楚说:“舜虽然圣明,但是却无法掩盖父亲的罪恶;颜回、孟子等均无子嗣,但是却不妨碍他们流芳百世。还有历史上的司马迁、班固、扬雄等,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难道是因为有后的缘故吗?”

先生文集百余卷,多发明《易》、《春秋》与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氏族、星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及驳王氏远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后宜大行。先生前不讳日,谓所亲江君预凶事,曰:“铨以吾铭。” 仆敢以不佞辞?遂泣铭曰:

系古立言,不以子传。过者肃之,将千万年。

萧楚留下文集百卷,内容上广泛涉及到易学、春秋学、阴阳学、占卜学、医学、星象、地志等各个方面,尤其是驳斥王氏学说的文字,影响更为深远。胡铨认为自己的老师因为“立言”将名垂千古。一个月之后,胡铨还没有从丧师之痛中走出来,特地撰写了《祭萧清节先生文》以表示哀悼。

在胡铨日后漫长的流贬生涯中,“先生之书未尝一日去手”,同时,还继承老师的学问向青年学子传授春秋之学。在萧楚先生辞世四十年后,胡铨入经筵时,还深情地说“先生实臣之师”。再到后来,罗泳、罗泌刊刻萧楚遗著《春秋辨疑》,胡铨还亲自作序。这一方面体现了胡铨知恩图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春秋之学真正进入了胡铨的骨髓,成为终身受用的学问。(曾庆江)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