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将达14万人

[娱乐] 时间:2024-04-28 16:35: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24次

原标题:海南:“十四五”期间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将达14万人

新海南客户端、十四五南海网、海南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近日,期间海南省教育厅印发《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基础教育教师将达 海南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任按相关规划,十四五“十四五”时期,海南全省基础教育学生净增251000人,期间到2025年,基础教育教师将达基础教育学生规模达2077000人。专任为确保教师规模与在校生规模相匹配,十四五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总量增加13100人,海南规模达14万人。期间

·现状挑战

海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也面临新挑战

据了解,基础教育教师将达“十三五”时期,专任海南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20年底,全省基础教育在校生182.6万人。其中,中小学在校生142.7万人、在园幼儿39.8万人,基础教育专任教师12.6万人,形成了与学生规模基本匹配的教师队伍格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从2015年的11.92%、22.57%、76.85%、96.71%提高到2020年的21.97%、41.91%、85.68%、98.41%。

海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配备总量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结构需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

·目标规划

到2025年,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分别达29500人、61200人

《规划》明确海南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普惠优质发展为目标补齐幼儿教师队伍短板;以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以育人方式改革为导向优化普通高中教师队伍;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为核心打造勇于担当作为的校长队伍;以强化专业引领为手段推进教研队伍建设;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抓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以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为引领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以海南自贸港建设为驱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高地。

《规划》指出,高标准配备教师。严格教师准入,着力提高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幼儿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提高到80%,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提高到85%以上。配齐配足保教人员,保教队伍达48200人,其中专任教师32100人、保育员16100人。

切实提升义务教育教师学历水平。到2025年,新补充初中教师4700人,初中专任教师规模达29500人;新补充小学教师19300人,小学专任教师规模达61200人。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比例达全国平均水平,研究生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比例达6%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比例达65%以上。

全面优化学科结构。加强思政、科学和劳动教育等学科教师的配备,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县域小学、初中学校实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均达到0.9人以上,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创新骨干教师培养方式,整合省内外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和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名”工作室建设。逐步提高骨干教师比例,到2025年,接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市县,实现县域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1人以上。

在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上,增加师资供给。适应普通高中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满足学生走班选课的要求,科学核定教师编制,新补充教师3400人,专任教师达16400人。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教育等课程的教师配备,确保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

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加大引进本科学历双学位和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力度,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提高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15%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引进博士充实教师队伍。

·重要举措

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

《规划》指出,优化编制标准。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对标国家基本编制标准,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小规模学校等因素,科学合理配置编制资源,向教师队伍倾斜,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切实优化专任教师编制结构。简化核编程序、缩短核编周期,做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

创新编制管理。统筹全省存量空编资源,建立“分级统筹、保障重点、周转使用、定期核销”的中小学教师周转编制管理和使用机制,保障中小学教职工满编超编市县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对于体育、艺术、劳动等学科教师特别紧缺的地区和学校,探索通过柔性引进人才、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灵活解决。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引进人才,继续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十四五”期间引进高层次人才500名,每年招录紧缺学科教师2000名,其中招聘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700名。

构建引进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搭建引进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促进人才在自贸港建设中不断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通过学术论坛、教研教改活动等多种形式,优化引进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引进人才的考核评价,以事业凝聚人才。

发挥引进人才效益。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共同发展的机制,促进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融合发展。根据教育发展需要结合引进人才专长做出适当安排,让引进人才在教育管理、教研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各展其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县管校聘”改革

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构建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编制、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教师编制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

健全实施方案。完善岗位竞聘程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推进岗位校内竞聘、跨校竞聘。加强聘后管理,突出工作量和集体满意度的考核和测评,严格聘期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的主要依据。

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有序流动。城镇学校、省市县(区)级规范化学校等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每年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在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评定时,要按规定考察其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支教经历。将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3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长的优先条件。实行乡镇、学区、集团化学校内走教制度,按规定给予走教教师工作、交通、生活等补贴。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适时提高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适时调整提高普通中小学校的高级岗位比例,主要用于激励到基层学校开展帮扶、支教等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优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教师职称评审晋级突出师德表现、学科性质、教学工作量、工作实绩和基层工作年限等条件,对论文、科研成果不作硬性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合理设置岗位。市县可采取跨校竞聘方式统筹使用高级岗位;探索适应基层“一专多能”教师培养的职称评聘制度。

创新引进人才职称管理方法。在满编情况下急需引进人才的,可按规定向本级机构编制部门提出预占编申请解决引进人才入编问题。引进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所持有的外省职称评审部门评定的职称不在国家对应系列,符合条件的可先确认,再通过转评等方式予以有效衔接等。

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坚持师德师风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导向。严格落实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法定义务,促进教师履职尽责,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德育、党团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后服务和教研工作等作为教师考核评价重要内容。幼儿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把学业成绩提升作为教师评价重要抓手,推进增值评价改革试点,引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

健全综合评价。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坚持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建立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破除“五唯”,克服以“帽”取人,推进人才称号回归教育性、荣誉性,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制度环境。实施分类评价,要坚持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考核评价相结合,针对城乡不同类型学校、学段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健全教师评价办法。把“双减”、转变教育理念和尊重育人规律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强化县域教育质量监测,推进网络云阅卷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完善教师岗位退出机制等

另外,创新教师培养制度、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岗位退出机制等。

《规划》指出,出台中小学教师分流转岗指导意见,选取部分市县开展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试点市县结合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对在编不能上课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对经考核不能胜任教学岗位的教师,统一组织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培训之后参加考核不合格的转到后勤保障、教学服务性岗位,通过系统内换岗、系统外转岗等方式调整分流;对不愿转岗或转岗后仍不胜任新岗位工作的,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依法解除聘用合同,终止人事关系。对长期病休的教师,可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符合条件的申请办理提前退休。

(黄婷)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