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美兰边检站女民警邓梓梅:23年坚持献血36次

[知识] 时间:2024-04-29 17:06: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50次

原标题:​海口美兰边检站女民警邓梓梅:23年坚持献血36次

邓梓梅正在献血。​海图片由通讯员王羽提供

新海南客户端、口美南海网 记者 王燕珍 通讯员 王羽

“姐,兰边您又来啦!检站警邓”海南省血液中心的女民年坚护士语气熟稔地对刚进门的人打招呼。

“这么重要的梓梅日子怎么能少了我呢!”回答护士的持献是美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53岁女民警邓梓梅。

6月14日是血次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也是​海邓梓梅23年来第36次献血的日子。从2001年到2023年,口美23年来她从未间断献血,兰边单年最高献血(血小板)9次,检站警邓献血总量超过30000毫升,女民年坚是梓梅自身全部血量的7倍。就在今年2月,持献邓梓梅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授予“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延续了23年的“怕”

“现在走进血液中心,就像去见一个老朋友。”14日7时30分,邓梓梅早早地就来到了海南省血液中心,此时距离血液中心上班还有30分钟,邓梓梅以为她会是最早到的,没想到大门口已经有捐献者在排队等候。

8时整,大门开了,邓梓梅轻车熟路地来到采集室领取《无偿献血征询登记表》,护士们像是老熟人一般热情地打了招呼。邓梓梅快速填好复杂的表格,交给护士等待血液化验结果。

“梅姐,可以啦!”血液化验通过可以捐献,护士便唤道。邓梓梅说,每次等待化验结果都有点紧张,听到护士说“可以啦”自己就莫名开心。

“第一次献血的时候挺怕的,因为看到那针头挺大,我都不敢看护士扎针。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敢看。”回想起第一次献血的场景,邓梓梅说那时是单位组织献血,到后来自己去找献血车、去血液中心,没想到这是一份延续了23年的“怕”。

当问到“为什么‘怕’了还是坚持了这么多年?”她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说:“因为我的一个同学,当时她得了白血病,我希望我的血能帮帮她。”邓梓梅得知同学患病后,立马去血站填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表格,成为中华骨髓库里的一名志愿捐献者。

“但还是没帮上,血液配型配不上,后来她过世了。从那以后我便常常去献血,就好像同学还在一般,希望那份遗憾能得到一些弥补。”一说到这里,邓梓梅红了眼眶。

邓梓梅正在献血。图片由通讯员王羽提供

既紧张又放松的“1小时”

也不知是护士引着邓梓梅,还是邓梓梅引着护士,两人说笑着来到了血液采集仪器旁,邓梓梅半躺在床上,自觉地伸出胳膊,准备好迎接1个小时的“红色冥想”。

这次邓梓梅捐献的是血小板,与捐献全血不同,捐献血小板需要专门的仪器将其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且对血液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献血者的血液黏稠度、血脂含量、红细胞含量都必须符合要求。

“献血成了我的一种养生方式。”邓梓梅笑说,有一次她去献血小板,护士看着化验结果问“您来之前是不是吃海鲜了?”“我就吃了个海螺汤粉。”邓梓梅小心回答,“一点海鲜类都不能吃的。这指标达不到呢,您改天再来吧!”护士笑叹。

邓梓梅自3年前开始捐献血小板后便更加注意身体状况了,保持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就为了能有更高质量的血液捐献给有需要的人。现在看邓梓梅面色红润,步伐矫健,工作执勤中作为前台检查员的她一站就是1小时以上而面不改色,一点也不像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样子。

有一次同事惊讶道:“梅姐,你不是上午才去献血吗,下午这就来上班吃得消吗?”“我没事啊,感觉挺好的!”梅姐轻松说道。

不一会儿,血液分离仪器开始嗡响工作,只见透明的软管中被红色的血液逐渐灌满,邓梓梅手中有节奏捏着球状气囊以帮助血液循环,这个过程,需要持续1小时。

旁人以为这1小时可以刷刷手机或看看书,邓梓梅却说不行,注意力得集中,捏气囊若不及时机器就会报警,每次报警血液分离时间就要延长10分钟。

在我们疑问“这1小时岂不是很无聊?”的时候,邓梓梅却认为这对她来说是很神奇的1小时——脑海放空,心无杂念,就跟着手里的气囊有节奏的呼吸,内心是前所未有的放松与平静。

问邓梓梅是否知道“冥想”,她说不知道,但无形中她已经进入了冥想状态。每次献完血,她总觉得神清气爽,内心像是被洗涤过一番,也许是因为不自觉的冥想,也许是因为帮助他人后内心的松快。

用献血在每个节日烙下特别记忆

献血现场,血液正咕噜咕噜地从邓梓梅的肘窝里出来,到仪器中“玩耍”一圈又回到了身体里,旁边的血液采集袋里的黄色液体随着血液的“折返跑”次数增加而增加。

“有一次去献血,那天是世界献血者日也刚好碰上端午节,那次我的献血证上护士给多盖了一个端午节的纪念章,很有意义。”邓梓梅说,现在她总喜欢挑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去献血,比如上一次献血是1个多月前的五四青年节,再上一次是植树节,还有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

“记得有一年元旦在杭州旅游,刚好又碰上生日,便心血来潮去了浙江省血液中心,第一次在外省献了血。”邓梓梅回忆起那个特别的生日,兴奋地说,“当时浙江血液中心的护士都很惊讶,第一次听到有人出来旅游还献血的。”

有的人用相机记录城市,有的人用画笔描绘城市,有的人用脚步丈量城市,也有的人,用“血液”温暖一座城市。邓梓梅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时间赋予了“仪式感”,为脚下的路插上了“里程碑”,也为身处的世界释放一股股红色的“暖意”。

“可以啦,2个单位到啦!来,这是您的第36张献血证。”不知不觉,1小时过去了,采血袋里盛满了血液里分离出来的血小板。护士拔出针管,把刚打好的献血证交给邓梓梅。邓梓梅妥帖收好,因为这就像她的勋章,她的时空“书签”。(王燕珍 王羽)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