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一个媒体人的无奈:救助报道难救助 正文

一个媒体人的无奈:救助报道难救助

[百科] 时间:2024-05-02 17:57: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36次

每一次接到救助电话,个媒我们都感到很焦虑,体人是无道难报道还是不报道,需要作出艰难的奈救抉择,这种抉择不但让我们身感困惑,助报而且让心伤痛。救助
  
  自从报社成立民生部公布报料电话以来,个媒每个月都会接到不少救助电话,体人救助就是无道难希望媒体呼吁后,有更多的奈救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获得更多的助报捐款。刚开始,救助我们对这种求助是个媒都进行了采访报道,热心读者纷纷捐款,体人但随着报道的无道难增多,热心人不再那么热心,而是渐渐变冷,我们报道后,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需要救助者没有获得急需要的捐款,有的只收到几百元钱,这对于病重在医院急需要救助的人说,就是杯水车薪,以至希望变成失望。不知是不是读者看这样的报道多了,而审“助”疲劳了。
  
  更困惑的是,我们帮了人却被人骂。那是一个上午,女同事一边接电话,一边流着眼泪。我问她怎么了,她告诉我,上个星期写了一篇救助报道,这位躺在病房里的阿姨急着要钱交医药费,说没有钱医院就要停药。她以为报道了,立即就有人捐款,没想到等一个星期,也才收到二千元,不够支付三天的医疗费。她很失望,于是大骂记者没水平,骂我们媒体有个屁用。无论同事怎么解释,她就是一个劲地骂。
  
  于是,我们就救助性报道专门开会商讨,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发觉学子需要救助的效果都好,几乎都获得资助,大多人愿意一直资助到学子大学毕业,成绩好的学子往往几人争着要资助。但对于生重病求助的,就没有这么热,有的是冷得让人心寒。我们知道,学子求助是季节性的,每年都在暑假期间,且大多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而病重者求助却是没有季节的,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求助的人。还有读者捐款也是有选择性的,这能理解,就如我自己,开始也是几百、几百元地捐,可如果我对每个求助者都捐款,就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
  
  本来做救助新闻就是行善,我们是乐意做的。可没办法,你要是找不到好的报道方法,能打动读者的心,即使报道了,也没人伸出援助之手,就还不如不报道。于是我们被迫选择性报道,每当接到求助电话,就会细致地了解救助者的情况,分析判断报道后,有没有效果。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报道,可当我们写不出打动读者的东西来,往往不得不放弃,放弃是痛苦的。因为有一种负罪感,难以面对那种渴望的眼睛。这是一种无奈,如果我们对每个求助者都进行报道,或许那些通过报道能得到救助的人就可能得不到救助,这才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那是一年多前,一位女人得了癌症,她的丈夫和女儿都离她而去,躺在病房的她感到了孤独和绝望。住院治疗要钱,可她没有钱,她打电话向我们求助。我们报道了,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她每天打电话来,说要继续呼吁,同事说已经报道了,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对她很同情,却无能为力,新闻也要讲究新闻规律,刊登求助的多了,效果不好,反遭读者质疑:你们怎么老是刊登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没有新闻写,还是不会写新闻?她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她到了癌症晚期,再多的钱也只是多延续几天生命。我们再次感到了困惑,不知如何去面对。
  
  毕竟,这种救助对生命还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当生命危在旦夕,需要及时抢救,没有钱医院会及时抢救吗?有的重病是不能拖的,等到我们报道了,热心人捐款,等到治病的钱有了,病人由于错过了最佳医疗期,仍然无法医治,结果钱花了,人却走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事。
  
  我们需要做这方面的报道,但我们更应该呼吁体制性保障,那就是老百姓看得起病,老百姓生了大病,政府应承担,承担不了全部医疗费,至少是大头。不至于一人生病,全家受穷;甚至生了重病只有等死。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