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扶贫之后,乡村振兴接班?

[探索] 时间:2024-04-28 06:11: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6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 麦婉华

  2020年是记者接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是手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这一年当中,扶贫关于扶贫的后振兴采访确实不少。这两个月,乡村我就到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和广东梅州等地进行扶贫攻坚的记者接班报道。在当中,手记我有不少关于扶贫模式的扶贫感悟,以及对扶贫攻坚后可持续机制的后振兴思考。

  来到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火炬村老支书彭玉先的乡村家,只见这个村庄保留着传统布依族村庄的记者接班特色——房子建筑的主体是砖木结构的,一共有两层高,手记和旧时候布依族人们的扶贫生活起居布置基本一致。但另一方面,后振兴在这些保留民族特色的乡村民居旁边,很多家庭都停了自己的小轿车。这种新老融合的景象正是乡村脱贫后的缩影。

  其实,很多地方因着精准扶贫而拥有了产业基础。例如刚才说到的彭玉先,他们村里很多人因为参与贵州特有的刺梨种植产业从过去一穷二白,到现在有房有车。产业扶贫是可持续脱贫的关键。过去的扶贫只是“输血”,输完之后农户没有办法自力更生。而有了“造血”的产业后,不管是自己种植还是参与就业,农户都可以长时间地维持稳定的生活状态。

  因此,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各地应建立长效机制,让脱贫之地的活力不减退。而乡村振兴正是扶贫攻坚后时代要走的道路。我看到有一些已经脱贫的地方已经走在前头。例如早前到广东珠海采访乡村振兴,我认为中国的农村都应这样发展下去。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特色发展,这是不可撼动的产业基础。不少乡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经济基础有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必不可少。乡村不应该还是过去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亲近自然、享受舒适生活的宝地。

  接下来,人的素质也需要得到提升。当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美时,很多人也会更爱惜那个地方。如果地方政府重视素质教育,并且有力地推行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政策,乡村将会从根本上产生变化。

  一个地方小康不小康,农村是标杆。只要农村在脱贫攻坚后,切实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能防止可能出现的返贫问题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6月中旬刊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