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寒暑笔耕不辍 七旬村民贾骏写就整个村庄的记忆

[时尚] 时间:2024-05-01 06:40: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61次

  6个寒暑笔耕不辍,个寒耕不个村手写近20万字初稿,暑笔记录一个村庄发展为商业重镇的辍旬村民过程

  古稀老人编村志留住记忆中的一屋一地

对一方土地怀有多么真挚的热爱,才能记住其中的贾骏记忆一屋一地?对自己的家乡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才能写就整个村庄的写整记忆?十几厘米厚的初稿、10余幅手绘插画、个寒耕不个村6年多的暑笔写作,74岁的辍旬村民太原市迎泽区郝庄村村民贾骏,凭着对家乡一腔热爱和孜孜以求的贾骏记忆精神,由他编撰的写整《郝庄村志》已近收尾。近日,个寒耕不个村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贾骏,暑笔听他讲自己用文字和绘画记录一个村庄记忆的辍旬村民故事。20万字初稿铅笔写就贾骏生长在太原郝庄,贾骏记忆也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写整由一个小村庄发展为今天的繁华城区,郝庄一草一木的成长、一房一屋的变迁,都深深地印刻在贾骏的脑海中,如今,随着他的笔触,走进这本厚厚的村志。翻开书稿,近20万字,全部用铅笔完成。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学会用电脑。贾骏笑道,用铅笔写,好修改。郝庄的变迁,这里都有记载。贾骏拿出正在编写的《郝庄村志》初稿。这个农业小村庄开始有工业活动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生于1949年的贾骏,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通过查找档案资料,郝庄的变迁变得清晰起来:1958年,村东建起陶瓷厂,这是郝庄第一个工业企业。1970年,部分无房村民申请建新房,这时生产队开始给村民批宅基地……随后的情况,不需要借助资料,贾骏也能清楚记起。从那时起,郝庄村的规模开始慢慢扩大。企业进驻、房屋搭建、道路修筑……村志的第二章,详细地记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郝庄一步步的发展变化。1990年,集中在牛站村的江浙裁缝开始统一迁往郝庄,在原来的公社农具厂建起了第一座服装城,即现在的东城服装批发市场。村志记载:1992年西城服装批发市场建成、1993年精品服装厂运营……一座座服装城开始在郝庄拔地而起,从一个农业小村庄,蝶变为全省乃至华北地区的商业重镇,郝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巍巍双塔,百年来俯视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变迁,见证了郝庄村民日新月异的生活。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作为城中村,必然要随着历史的洪流一同向前。2015年的春天,郝庄在太原市前所未有的新一轮城中村改造中,被列为5个完全城市化改造的重点村之一。城中村改造当然是好事,毕竟郝庄地处城市区域,郝庄改造既是城市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实际需求。但贾骏也看到,在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一些村民,尤其上了年纪的村民常常注视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眼中满是留恋与不舍。村里一旦拆迁,过去的村貌就不存在了。多少个夕阳下,坐在双塔身边,贾骏望着即将消逝的村庄,怀着同样复杂的心情。就在此时,贾骏萌生了编写村志的想法,用纸和笔留住郝庄记忆。没经验 编撰工作从头学然而,对于毫无相关工作经验甚至不会用电脑的贾骏,编写村志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从哪里查找资料、怎样排版布局以及如何启动工作,贾骏都没有丝毫经验可循。决心已定的贾骏从头开始学习。他首先查阅资料,参考已出版的村志;托关系,找一些编写过村志的专家,上门求教;做对比,研究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才是最适合郝庄的……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2016年,郝庄村志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村志编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的文献史料为基础。有些信息一时无法确定,他就写在纸上,一个一个地去核实。此前从未进过图书馆的他跑遍了山西省、太原市的图书馆、档案馆,查找资料、寻找素材。哪怕找到数十字关于郝庄的历史记载,他都如获至宝。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他走访村里的老村民、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把郝庄往事点点滴滴寻了回来。6个寒暑,贾骏笔耕不辍。郝庄村志近20万字的初稿,全部由手写完成,每一页纸都写得工工整整。为了便于修改,贾骏特意选用铅笔书写,字字大小均匀,张张干净整洁。翻开厚厚的《郝庄村志》,郝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生产生活、村风民俗……村志共8章23节,涵盖了郝庄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郝庄的地理位置村落的形成,展现了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先民如何艰辛拓荒,开垦了这片家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次浩劫,告诉人们要记住和平安定生活的宝贵;人口数量的变化曲线,显示了郝庄经济的腾飞时段;衣食住行岁时节日让郝庄人记得住乡愁。过去的郝庄是什么样的,不用说几十年前,就是10年前的样子,在人们心里也渐渐变淡了,到下一代,就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了。贾骏说,把历史变成文字保存下来,才能永久传下去。通过村史,让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从一个靠农业糊口的村庄,发展为商业重镇。近几十年来,郝庄是太原、甚至可以说全国农村发展的典范。郝庄的发展,所展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农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我编纂村志的主要出发点。贾骏说,通过村志真实地再现历史,让村民增强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凝聚起建设家乡、建设太原的强大力量。绘插图 梦中郝庄终重现在贾骏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幅原始郝庄村貌图,艺术手法不算很专业,但房屋、田地、戏台、耕种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清晰地展现了曾经的郝庄面貌。村志的插画都是我自己画的。贾骏递过来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翻开册子,郝庄的一帧帧历史画面呈现在眼前:15张插图分别展现了郝庄村容村貌、生产场面、节日民俗场景等。与墙上的画风格一致,画作虽然达不到专业水准,但画风朴实、表现细腻。画中细节的表现,能让人感受到创作者对郝庄的深厚感情。一幅村貌图上,还是小村落的郝庄被农田包围着,下方的大片农田中,有一条河流横穿其间。除这些之外,最醒目的便是图左下角处的两座塔。这条河流就是南沙河。贾骏指着图中的双塔说,现在村里的旧景观,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双塔。周围曾经的农家宅院,变成了双塔公园。贾骏笑着说:我们村实际上变得更美了!谈及过去的郝庄,贾骏总能无比清楚地指出现在的每一幢楼、每一条路,过去是什么、分布在原始郝庄村的哪里。午夜梦回之时,贾骏重返旧时郝庄,亲身经历的种种场景于梦中重现。这些画面是那样的清晰,为怀念、也为记录,贾骏直接将村志的插画创作也包揽了下来。就这样,记忆里的郝庄、梦中的往日场景,以画纸为载体,被贾骏绘出。上世纪60年代的郝庄砖厂,砖窑里的火并未熄灭。制作砖坯、背阳阴干、入窑烧制、成品装车,在这里,青年贾骏和伙伴们一同为制砖而忙碌,闲余的时间里,他常常趴在砖上画画。那时的贾骏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也会成为自己笔下的画中人,连同砖厂一起,走进了郝庄记忆。贾骏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绘画学习,但从小就喜欢画画。年轻时,村里有一个下乡插队的知青,我跟他学了一段时间,虽然不是非常专业,但勉强能看。贾骏笑着说。插画的笔触同样不见细腻,甚至不够均匀。没有精致的线条,也没有靓丽的色彩,但这一幅幅插画,切切实实就是郝庄。简朴的绘画手法,也恰与村志的风格相符。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插画,贾骏不断修改完善,前前后后用了两年多才完成。为了保证记载村史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画中每一个细节,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创作中,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仅凭记忆很难确定准确位置。我会到建筑原来所在的地方用步量,找老村民来一起回忆、商量,尽量确保精准。贾骏说。慰乡愁 昔日村庄留纸间就在前不久,为确认村志内容,贾骏重新访问了一位90多岁的郝庄村民。老人年事已高,听不太清楚也说不太明白,对于郝庄的记忆更是要反反复复多次、隔一两天才能道出一些有用信息,经过近两周的时间,终于将自己的信息完整叙述出来。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编写村志时,一些记载的史实不是很详细,贾骏就走访村里的老人,寻找曾经在郝庄生活过的人求证,力求最真实地还原历史。身边的人,大都翻阅过贾骏编写的村志,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是连他们本人也不曾关注到的。借着这尚未出版的村志,这些主角每每都能和贾骏聊上一两个小时,在文字中一起追忆过去的生活、抚慰心中的乡愁。翻开《郝庄村志》,按照时间顺序,贾骏记载的第一户村民是朱德生。其父传下四间房二十三亩地,12岁时父亲去世,母子二人无有劳力,以地出租收租为生,17岁时自己种地,1937年后在雍和车厂三一车行赶车,1947年在阎匪三十九师炮兵营营部赶车。1948年回村务农,本人终生未娶,有一姐姐随其夫去了内蒙集宁市,本人于1972年去世。像朱德生这样的村民共181户,来自7省40多县,每户都按落户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每户的记录都尽可能的翔实精炼,从这一项内容,足见村志编写工作量之大。过去的郝庄村仅有300余位村民,现今的郝庄社区日均人流量可达数十万,是村志中的那些如贾骏一样热爱家乡、开拓进取的郝庄人民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和敢为人先的气魄为家乡带来了车水马龙的繁荣。从乡情来说,生长在郝庄的人们对这里的道路街巷、庭院老屋甚至村庄的空气气息,都已经印在心中。如今,郝庄已经融入城市,乡亲们再也看不到曾经熟悉的一切。贾骏说,村志将曾经的村庄面貌、村民轶事记录下来,村民们看到村志,就像是回到从前,也是对怀念故乡情感的一种慰藉。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