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渔峡口枝柘坪:昔日红土地 今朝绿粮仓

[知识] 时间:2024-05-02 17:58: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6次

原标题:长阳渔峡口枝柘坪:昔日红土地 今朝绿粮仓

图为:一望无际的长阳朝绿稻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摄)

夏日炎炎,渔峡天空湛蓝。口枝

车在翠绿青山间穿行,柘坪驶进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枝柘坪,昔日豁然开朗——千亩秧苗随风起舞,红土眼前跳出一片青青世界。地今

枝柘坪片区是粮仓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的诞生地。1931年3月,长阳朝绿红三军在此掀起土地革命高潮。渔峡4月,口枝红三军军长贺龙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柘坪

昔日红色土地,昔日如今绿色粮仓。红土枝柘坪片区依靠科技力量,地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枝柘坪大米”知名度,开辟“稻渔共作”新模式,做大做强农业品牌。

建设高标准农田

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前行,目之所及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田里,秧苗粗壮挺拔,长势喜人。

枝柘坪是长阳水稻主产区,素有“长阳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位于鄂西南武陵山区,地处长阳、巴东、鹤峰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平均海拔800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当地引来高山冷水,灌溉出绿色有机大米。

长阳枝柘坪泉硒高山冷水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振华介绍,当地冷水大米已打开全国市场,最高价卖到20元/斤。“几年前,枝柘坪的大米可没这么抢手。”他说。

渔峡口镇党委书记李宁介绍,过去,由于农户分散种田、缺乏统一标准,当地大米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销路不畅。“好地长不出好米,品牌影响力不够,枝柘坪大米只能止步于长阳。”

小改大、坡改梯、薄改厚、脊改肥……2021年,枝柘坪片区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新修建机耕道和灌溉水渠,不成规模的贫瘠地逐渐变沃土,现代化农田规模显现。

图为:稻渔共作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摄)

叫响“长阳粮仓”

全程机械化插秧、无人机播撒肥料、视频直播种植过程……在枝柘坪,种田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过去,打药、栽秧都靠劳力,费心费力一年,土里抠不到几个钱。现在,种田用上高科技,飞防打药、机械插秧,老百姓的负担轻了,收入还高了。”村民覃培杨高兴地说。

2019年,长阳引入先正达集团中国MAP模式,统一种植标准,从品种筛选、植保、农艺农机结合、品质提升、高产创建到销售,提供一套科技优化解决方案。

去年,姚振华以土地入股流转300亩土地,通过为农民“代种、代管、代销”托管800亩土地。“当年就喜获丰收,大米产量超过50万斤,产值达350万元。”姚振华算账,依托电商平台,他带动农户销售大米30余万斤,亩均增收2200元。

渔峡口镇镇长王辉介绍,枝柘坪片区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大米销售价格整体提升10%左右。年初,“枝柘坪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叫响“长阳粮仓”名号。

试水“稻渔共作”

四四方方的一块稻田,紧挨着一个长方形水池。田与池通过豁口连通,水池里活水汩汩。

“我们正探索‘稻渔共作’模式,这在山区并不多见。”长阳枝柘坪稻渔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厚森乐呵呵地介绍,水稻生长时,鱼苗可以通过豁口游进稻田“串门”;稻子收割后,成鱼回到水池里;再放水捞鱼,稻鱼双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

61岁的姚厚森是枝柘坪片区人,2017年前在清江搞网箱养殖。当年,长阳取缔清江网箱。熟悉养鱼技术的姚厚森回乡流转600亩土地,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稻渔共作”高标准基地,养殖鲟鱼、鲥鱼、刀鱼等名优鱼类。

图为:现代化粮油加工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摄)

此外,姚厚森还在探索稻(水稻)油(油菜)轮作新模式,将投资5500万元建设打造枝柘坪粮油示范区。如今,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全自动化粮油加工厂已建成投用,与之配套的综合运输服务站、粮油批发市场、粮油展示中心正在建设中。据悉,该公司在武汉、北京等地已建有成熟的销售网络。

“做农业就是做生态、做品牌。”姚厚森说,将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因地制宜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把“枝柘坪”农业品牌擦得更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李胤 杨丹)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