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唯信而后可以使人 正文

唯信而后可以使人

[热点] 时间:2024-04-29 06:33: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35次

原标题:唯信而后可以使人

《袁子正书》中讲到“夫唯信而后可以使人”,唯信意思是而后只有信任人,然后才可以任用人。可使这对我们选拔人才、唯信使用人才很有借鉴意义,而后就是可使要做到“疑则勿任,任则勿疑”。唯信

翻看历史画卷,而后不难发现,可使唯信而后使人的唯信故事不胜枚举。它们犹如一颗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而后明珠,绽放着智慧之光。可使三国时期,唯信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而后“若嗣子可辅,可使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感念昔日之遇,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朝军机大臣陈大受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时,临行请求训示,乾隆说:“汝直军机处两年,万几之事,皆所目击,即朕训也。何赘辞?惟中外一心足矣。”陈大受始终表里如一,最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任人之道,要在不疑。这些史事无不印证着“既任且信”的重要性。

“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可以说,信任是凝聚共识、奋发图强的起点,猜疑是各行其是、分崩离析的祸根。项羽师心自用,对所有人都不放心,结果不但导致追随、效力自己的韩信、陈平这些奇才纷纷出走,还经常和部下翻脸闹不愉快,直至把范增气死,把自己搞成了孤家寡人。崇祯生性多疑,中了敌人反间计,错杀了名将袁崇焕,最终落得亡国自缢的下场。洪秀全在天京事变之后,猜忌石达开,使其负气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每况愈下。疑人则信任不专,人不为用;疑事则优柔寡断,事不可成。能否做到唯信而后使人,反映了领导者的用人水平。

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唯信而后使人,既需要突出“信”的温度和纯度,还需要延伸“知”的深度和广度,这彰显的是用人工作的方法论。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20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遴选原子弹研究院院长时,力排众议,批准任命了上过大学却正接受“右倾”审查的李觉将军。信之必笃换来的是不负厚望——原子弹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试验成功。陈赓大将筹办哈军工,从全国抽调62名教授,其中有一些是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但他只肯定不否定,“我们要用人不疑,人尽其才嘛”,以至于这个只开办了17年的军校却流传着半个多世纪的传奇故事。可见,信任彰显的是人品,传递的是力量,激发的是责任,回馈的是成绩。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在古代名相管仲看来,任用与信任是同等重要的。才为知己者用,信任就是对人才的最好激励。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在不信任目光的监视下做事情,每个人思想深处无不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然而,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总是对部下不放心,喜欢一竿子插到底;有的则是胸无主见,疑人疑事,各项“检查”接踵而至。这些用而不信的做法,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之法,附带的负面效应也不时显现:工作或是顾此失彼,“摁下葫芦浮起瓢”;或是挂一漏万,“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长此以往,人才难免会感到怀才不遇、胸中郁郁,不愿用力、不敢尽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信任是价值的放大器,它只有根植于真诚的沃土里,才会孕育出绚丽的花朵。聂荣臻元帅曾讲:“要人家做事,就要信任人家,尊重人家……要人家做事,又不信任人家,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作为领导者,要跳出小格局,对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尤其要正确看待人才的成败得失,真正做到充分理解、充分信任。唯有如此,才能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汇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郝启荣  姜军帅)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