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40年培育 四川首个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号”通过国家审定

[热点] 时间:2024-04-28 18:41: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96次

原标题:历时近40年培育 四川首个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号”通过国家审定

近日,川江1号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2023年审定通过的近年家审水产新品种公示,四川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培育长吻鮠新品种——“川江1号”位列其中。

长吻鮠,川首也称鮰鱼,个长过国四川人称之为“江团”,吻鮠是新品长江中上游水系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种通川人餐桌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淡水鱼。长期以来,川江1号“江团”原生品种抗病性不强、近年家审生长速度不快,培育产量始终无法稳定,川首致使“身价”居高不下。个长过国那么,吻鮠四川科研团队用了近40年培育出的新品“川江1号”,能否让实现“‘江团’自由”更进一步?

前景广阔

但掌握人工繁育技术只是开始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是省内最早涉及“江团”驯养繁殖的科研机构,也是“川江1号”主要研发单位。水产所党委书记杜军介绍,从驯养到繁育出新品种,“大家努力了差不多40年”。

198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杜军领到一项任务——野化驯养“江团”,“工作有点枯燥,每天就是记录水温、记录投食情况和‘江团’的生长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餐饮消费快速增长,“江团”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消费者餐桌上的高档菜肴。但那时四川及全国对于长吻鮠的人工养殖才刚刚起步,产品长期供不应求。

省美食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回忆,1985年前后,成都市场上的野生“江团”价格达10多元一斤——那时,成都职工年均工资才刚突破千元大关。“一家人吃一顿‘江团’,半个月工资就没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水产所把繁育驯养“江团”作为主攻方向,并在1990年前后在全国率先掌握“江团”人工繁育技术。“当时以为这样就能缓解大家‘吃鱼难’问题,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杜军说。

品种繁育

用最辛苦的办法培育出“川江1号”

随着全省开始大规模养殖“江团”,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在眉山市青神县,如今出产的“青神江团”蜚声中外,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人工养殖时,却常出现“三年两不收”的尴尬局面。“经常血本无归!”青神县白果乡养殖户许均回忆说。

主要原因是病虫害频发及生长速度不快。尤其在“江团”鱼苗刚刚投放阶段的细菌感染或出血病(小瓜虫病)被视为“江团杀手”,造成超高的致死率。

“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品种研发!”杜军说,药物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只会增加养殖户投入且影响“江团”品质,只有从提升品种抗病性、速生性角度入手,才能真正让“江团”产业经受住考验。

于是,1994年前后,由水产所牵头,启动“江团”新品种繁育。项目一开始,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那时候,我们没有分子研究设备,做不了品种分析。”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回忆,最初阶段,科研人员只能采取最原始、最辛苦的办法——挨个翻找已经“翻塘”或出塘的鱼塘,寻找病虫害侵袭下的幸存者及生长较快的个体。

“能够幸存下来的和生长较快的,一定有‘特别之处’。”杜军介绍,就是靠着这种最原始、最辛苦的办法,“川江1号”有了最初的父本和母本。最终,依靠这些父本和母本,四川在本世纪初培育出“川江1号”原种。

新品种究竟可不可靠?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实验验证,而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个水产新品种要想通过审定,前提之一是必须经过4个世代的验证,但“江团”又是出了名的“性晚熟”——一般来说,雄性“江团”需要4年才能参与下一代繁育,雌鱼则要5年。也就是说,新品种可不可靠,要20年后才会有答案。

“这些年,我们就干一件事——养鱼,然后通过分子手段改良品种。”杜军说,在长达近20年的“考试周期”里,自己每天都在期待最终的“成绩单”。

通过审定

新品种或助力四川“江团”产业腾飞

终于,“成绩单”在今年3月给出——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在现场验收后认定,“川江1号”鱼苗投放两年后出塘体重可达1.4斤,较传统品种生长速度提高30%;同时,“川江1号”对细菌感染或者出血病(小瓜虫病)等病虫害具备较强抗病性,专家们一致同意,“川江1号”通过现场审查。

除了技术,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川江1号”能够在多大层面上影响全国鮰鱼市场。

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2018年至去年底,全国鮰鱼价格上涨15%左右;同期,全国鮰鱼产量增加50%左右,前景被普遍看好。

四川鮰鱼年产量9万吨左右、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省鮰鱼苗产量占全国六成。紧随四川之后的广东、湖北鮰鱼年产量均在7万吨左右。

去年“川江1号”鱼苗投放量不过两三百万尾,不足全省鮰鱼养殖量的二十分之一。那么,新品种的到来,能否让四川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接下来,我们将以本次通过国家审定为契机,在全省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力度,让养殖户把收益搞上去,让吃鱼的成本降下来。”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说,“川江1号”未来有可能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记者 王成栋)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