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思辩:当外滩金融峰会遇见超级央行周

[探索] 时间:2024-05-05 18:26: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2次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过去的货币会遇一周多时间,确实可以称作“超级央行周”——9月14日,政策欧央行鸽派加息25个基点,思辩暗示加息进程可能到此为止;9月15日,当外人民银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9月20日,滩金美联储鹰派暂停加息,融峰散点图显示年内可能还会加息一次,见超级央明年则由此前的行周降息四次变为降息两次;9月21日,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央行在同一天暂停加息;9月22日,货币会遇日本银行以保持政策不变继续放鸽结束了这一周。政策

  如此纷繁的思辩央行动作,会让仔细跟踪各央行政策的当外人觉得眼花缭乱。此时适合站得远一点、滩金高一点,融峰从远一点、见超级央高一点的视角观察央行行为。

  我碰巧有幸在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主持了“全球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这场外滩圆桌。参加这个环节的四位中美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当过政府要员的学者,一位是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前主席,一位是美国财政部的前副部长和美联储的国际司司长,一位是印度央行的前行长,还有一位是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因此,这场讨论的政策性和思辨性都很强。

  考虑到整场讨论一个比较聚焦的点是美联储的政策和溢出效应,本文记录了我对讨论中涉及美联储部分的印象。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内容仅为个人印象,未必能够完整、客观和充分地反映专家的观点和现场的讨论。

  美国经济软着陆已是基准情形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时候,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认为美国今年会陷入衰退,分歧只是衰退是深是浅的问题。金融市场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存在严重的倒挂,原因就是预期美联储面对衰退需要降息。

  但本场讨论中,美国专家描述的美国经济已经完全是一幅“软着陆”的情形:经济仍然保持按照美国的标准强劲增长;通胀水平虽然近期有所反弹,但整体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劳动力市场虽然仍然非常紧,但正在以空缺率下降和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方式来缓解供需压力,实际工资已经实现了正增长从而能够支撑消费,但增速又比较缓和从而不至于引发高通胀。美联储的政策已经处于限制性的水平,即使需要再加息,也就是一次或者两次加息就足够了。

  尽管并没有任何一位美方专家说经济软着陆已经是最可能的情形,但他们的描述分明就是软着陆。而且如果知道他们担心的最大风险竟然是“不着陆”,那似乎对他们的基准情形的合理推测只能是软着陆。毕竟,如果基准情形是硬着陆的话,似乎不用太担心不着陆。

  软着陆对美国国债利率的含义非常清晰,就是近期已经大幅上扬的长期利率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上扬。

  最大的风险是“不着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异常吃惊,因为“不着陆”曾经是不少市场参与者期待的,认为是一种好的情形。

  但很快美方专家就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不着陆”的结局就是通胀再次上行,因为劳动力市场仍然很紧,而且各种冲击仍然可能拉高通胀。按我的理解,这种情形意味着联储应对通胀的失败,需要更加激进的政策才能压住通胀。

  “不着陆”大概率导致美联储只能用“硬着陆”的方式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毕竟,通胀“着陆”是美联储的目标。

  中性利率r*可能更高,但未必是永久的高

  两个美国专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种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决定中性利率r*的基本面因素在当下和2020年以前并无大的差别,美国经济的一些主要指标大致都回到2020年以前的趋势上了。当下和2020年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美国的债务水平比2020年以前又有了很大的增长。考虑这一关键的变化,r*应该会比2020年以前更高。

  第二种方法更加“中央银行”一点,这种方法认为,短期的r*很可能是上升了,因为现在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这么高了,经济还如此强劲,可以理解为短期的r*上升了。但长期的r*则未必升高,原因是各种影响r*的结构性因素加总看不出来明显的方向。有些因素也许是推高r*,也有些因素也许是拉低r*的。

  联储犯错了,必然还是偶然分歧严重

  有两位专家的观点是,美联储以及美国的宏观政策在过去三年确实犯了错,就是刺激过度,但这种错误本身是偶然的,毕竟政策的力度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特别地,要是和2008年以后的美国宏观政策相对比,那一次美国的宏观政策属于刺激不够,这一次也许有点矫枉过正,但两次错误本身都具有偶然性。

  另一位专家的观点则要批判得多,他认为美联储和其它不少央行都犯了错误,而且错误并非偶然。这种错误根本的根本,是央行试图当孤胆英雄,过于试图挽狂澜于既倒,过于相信金融监管可以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但这个世界并非总按央行的设想发展,央行也未必真的能够及时认知到世界的不同。

  2020年的冲击就是最好的例子,世界已经变了,央行还生活在过去的模型和刚刚修改的货币政策框架中,面对已然上升的通胀固执地坚持落后于曲线。因此,联储错误的发生不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这位专家的视角看,世界可能处于很多状态,当央行不知道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时候,还是保守一点好。这位专家的说法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国内讨论的“缩减原则”和“稳健直觉”。

  理想情形下3%的通胀目标更好,但现实情形下只能坚持2%

  几位专家都同意,如果现在是一张白纸、可以从头设计联储的通胀目标,也许3%比2%更好。但他们也都同意,现实的情形下,目前不是调整通胀目标的好时机,还得坚持2%的目标,在通胀仍然高企的时候放弃原来的目标对央行的信誉损害太大。

  今年4月,针对国内有的观点认为美联储坚持2%的通胀目标过于教条的看法,我写了一篇《为什么要坚持2%的通胀目标》,看来和几位专家是不谋而合了。

  央行不能包打一切

  几位美国专家惊人一致地同意,央行的工具非常有限,不能试图用有限的工具去解决一些“结构性”问题,央行还是干好自己管理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本职工作比较好。

  当被问及央行是否应该为实现“碳中和”发挥作用时,几位都认为,央行虽然可以有一些边际的作用,但“碳中和”本质上更适合让别的政府部门去应对,而不是央行的职责。央行很难发挥什么作用,也不应该试图发挥太多的作用。

  在“碳中和”问题上,中国专家并不完全认同美国专家的看法,认为央行还是可以发挥一些积极作用,比如说标准制定,一些特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如果现场还有一位欧洲的专家,我估计欧洲的专家也未必完全认同美国专家的看法。

责任编辑:曹睿潼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