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还是熟悉的味道”,专家:注重思辨、与往年一脉相承

[时尚] 时间:2024-04-27 17:20: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74次

原标题: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还是年上年脉熟悉的味道”,专家:注重思辨、海高与往年一脉相承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7日报道:延期举行的考作2022上海高考7月7日上午拉开帷幕。今年的文还语文作文题被网友评价为“还是熟悉的味道”,认为依然充满“上海卷”的熟悉风格特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王宏超副教授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表示,味道专今年的家注上海作文题注重思辨性和开放性,就题目本身来说有一定难度,重思但还是辨往体现出较高的命题水准。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相承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年上年脉对此,海高有人感到担忧,考作有人觉得正常,文还你有怎样的熟悉思考?”王宏超认为,这个题目有很强的思辨性,作文的“思考”不但要对“现象”进行分析,也要对“看法”进行评述。同时,题目也有着开放性的回答空间。现代的文艺理论和哲学理论,在整体上不再坚守一种封闭的文本概念,不再坚持文本内涵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转而尊重接受者的多元性解读。对于这个题目来说,可以有很多种的写作思路。“例如,考生可以选择某种看法作为立论基础,也可以综合不同看法来谈自己的理解;可以分析不同观点背后的判断逻辑和心理机制,也可以分析这些观点的共时性和变动性。考生可以从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进行写作。”

“今年的题目和上海以往许多高考题目相比,在命题思路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看出在出题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如现象和问题的结合、题目的思辨性和写作的开放性等。尽管就问题本身来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一些难度,但整体而言还是体现出了较高的命题水准,也便于测试出考生的写作能力。”

在谈及高考作文的出题思路时,王宏超指出,许多题目会涉及现实中的现象和热点,但不会停留在现实层面,而是会引申到对现象背后问题的分析,注意考察学生基于现象的逻辑分析能力。题目一般会做些“陌生化”处理,表面可能有些迷惑性,但最终还是会落脚到那些基本问题上,大多还是“陌生的老熟人”。“现在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越来越多开放性的问题,考核标准也会尊重多元性的思路。当然,全国范围内有些少数作文题目会有些立场的倾向,题目要求中也多少会有方向性的暗示。在我看来,这不是好的作文题目,会让考生去揣摩、迎合出题者的意图,写一些言不由衷的八股文。”

除了应届考生,最关心作文题的可能要数“准高三”。正值暑假,距离明年高考还有一年时间,对于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王宏超分享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注重长期训练,避免技巧主义。作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来提升。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在作文训练时,有时会存在着技术化、技巧化的倾向,而忽略了语文教育背后实质是文化修养之教育。作文的提升要坚持长期主义,而不能用速成法。作文写作确实有一些“技巧”和“套路”,这些手段或可能让学生避免获得较低的分数,但却很难得到非常高的分数。而且,长期受技巧主义的影响,也会伤害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是关切一些基本问题,提升思辨能力。许多高考作文题目,包括今年上海的题目,是非常有思辨性的。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要关切一些基本问题,尤其是哲学、文艺理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一些“大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

三要丰富语言词汇,避免程式化的表达。“我自己是中文专业的,而且也长期任教于中文系,所以对语言问题很敏感。”王宏超指出,在自己的观察视野中,感觉现在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缺乏个性。“长期的作文训练并没有提升他们对于语言的创造力,反而流行一种非常程式化的表达。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有少数学生语言还是很有创造性的。这个问题和我们的语言环境、阅读训练、平时语文教育的要求、写作训练的标准等问题都有关联。”

四是提高阅读的数量和深度。写作是输出的过程,阅读是输入的过程,只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输入,才会有高品质的输出。“目前我们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阅读数量和深度都是有所欠缺的,知识面的覆盖性也不够。”王宏超提到,著名学者汪辟疆曾批评民国时期的国文教育有两种问题——“用耳不用目”和“用口不用手”。“分别就是指读得少和写得少,这大概也是目前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育和作文训练中要注意的问题。”

(傅文婧)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