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文化周刊 | 东坡居琼致信侄孙苏元老 正文

文化周刊 | 东坡居琼致信侄孙苏元老

[探索] 时间:2024-05-04 13:29: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东坡居琼致信侄孙苏元老

阮忠

书信传情,文化自古就有许多美好的周刊致信侄孙传说,不仅有人们熟知的东坡“鸿雁传书”,而且还有汉乐府里的居琼“鱼传尺素”。诗道:“客从远方来,苏元遗我双鲤鱼。文化呼儿烹鲤鱼,周刊致信侄孙中有尺素书。东坡长跪读素书,居琼书中竟何如。苏元上言加餐食,文化下言长相忆。周刊致信侄孙”动人诗句里的东坡“鲤鱼”并非真的鲤鱼,而是居琼鲤鱼形的信夹或信托,用木板制成,苏元功能和现在的信封相似。许多文人都有书信以通问候、信息,报告情况或表达思念,尤其是家书。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人们言及家书最脍炙人口的诗句,稍晚于他的诗人张籍《秋思》诗说:“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因秋起兴,思家思亲,情浓而难下笔;李商隐则在《无题》诗里写道:“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情浓而文思如泉,这让人感慨不已。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海南期间写给侄孙苏元老的书信,则蕴含长辈的温情关爱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笔下的东坡形象。资料图

四封书信说海南

苏东坡一生写了大量书信,他谪居海南儋州,担心自己连累亲人、朋友,减少了与外界的联系,书信渐少,但终究还有一些书信,其中有在海南写给侄孙或称族孙苏元老的《与侄孙元老书》四封,其一尤其值得一读,全信如下:

侄孙元老秀才。久不闻问,不识即日体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讯。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来多病瘦瘁,不复如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循、惠不得书久矣。旅况牢落,不言可知。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所要志文,但数年不死便作,不食言也。侄孙既是东坡骨肉,人所觑看。住京,凡百加关防,切祝!切祝!今有一书与许下诸子,又恐陈浩秀才不过许,只令送与侄孙,切速为求便寄达。余惟万万自重。不一一。

苏元老(1078年—1124年),字在廷(一作“子廷”),东坡62岁贬海南时,他才21岁。元老年幼丧父,勤奋读书,对《春秋》有精深的研究,文章写得很好,深得东坡和他弟弟苏辙喜欢。苏门弟子黄庭坚曾见到苏元老,不禁赞叹:“此苏氏之秀也。”元老中进士后,调广都簿,做过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彭州通判、国子博士等,官至太常少卿。他温和却心性刚直,与权臣梁师臣不合,又因他是东坡的族孙,当北宋末年元祐之争又遭清算的时候,有人说他的学术效法东坡兄弟,将他贬为提点明道宫。元老自叹道:“昔颜子附骥尾而名显,吾今以家世坐累,荣矣。”不久病逝,享年47岁。元老因家世坐累,也因家世名显,《宋史》有“苏元老传”,附在苏辙传之后,名垂史册。

苏元老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东坡在信中称他为“秀才”,这信当是元老中进士以前写的。信中说:“侄孙既是东坡骨肉,人所觑看。住京,凡百加关防。”“住京”,说明那时元老在汴京开封;而“东坡骨肉”说,既有东坡对元老的深切关爱,又隐含了因为他的关系元老受到牵累的可能性很大,叮嘱他“百加关防”,殊不知这不是元老防得了的。

清代刻本苏东坡《海外集》书影。资料图

在儋州尽和陶诗

东坡在信中问候亲人、挂念身处循州的弟弟和惠州的儿孙,诉说自己居儋近来的身体不如从前,“多病瘦瘁”。他本在惠州有安逸的晚年生活,不意再贬儋州。那时,东坡的心情不好,想到前途未卜,故在惠州就打算到海南先做棺再做墓,死后就葬在海南。到海南后,他从琼山去儋州,途经儋耳山,在《行琼儋间》诗里写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身居四周都是一望无际海水的海南岛,想重回内地,道路何在。后来,东坡从庄子万物齐同的理念中,悟出大陆四周也是海,与海南无异,心情才得以放松。

他告诉元老,在海南遭遇粮食连年歉收,以致“饮食百物艰难”,依仗泉州、广州的船舶运输,船舶的物资不至,就会既无食物,也无药品。这种情形他在给程儒秀才的信中说得更具体:“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信中的“八无”,除了瘴气不像当初所想,其他“七无”都说的是当下的生活条件,“未易悉数,大率皆无”,没有黄州的猪肉,惠州的羊脊骨。“厄穷至此”,所以他说自己和陪侍的苏过在儋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有时没有吃的,则学“龟息”静养。无可奈何之际,他内心委之于命,随缘而无抱怨。这既有庄子精神,又让人想起陶渊明。东坡在黄州自认陶渊明是他的前身,在儋州尽和陶诗,陶渊明委心去留,乐夫天命,这时的东坡也是如此。

和当地百姓相融为一

东坡的不凡而伟大,在于他信中随之说出的“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这是人生难得的境界。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时能超然自得者甚少,何况东坡曾被宋仁宗认为有宰相之才呢?东坡一生三贬:黄州、惠州、儋州。他遭“乌台诗案”贬黄州时,因在城东的东坡躬耕,自号东坡居士,以一蓑烟雨笑对人生,与客共享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在惠州、儋州亦然,所以他在儋州能和当地百姓相融为一,载酒同乐,北归离别时还说出“我本海南民,寄身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样的话来,化艰难为快乐,也应了他曾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给元老讲述自己的海南生活和处境,蕴含了长辈的温情关爱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对每一个人来说,艰难都是可以漠视的,像东坡,沉静下来读书写作,在海南完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著作“海南三书”或称“经学三书”。东坡对元老的关爱,还体现在他写给元老的另三封信中,他在其二中问元老近来所学如何?料其不免趋时,而劝其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告诫他不要中了进士,就让所学成为弃物,这也是他一生务实的写照。东坡在信中提到元老所要的“志文”是十九郎墓表,若数年不死终当作尔;又虑及余年不知能否与元老重逢,透出殷殷的思念。然东坡65岁遇赦北归,没想到仅一年就病逝于常州,不知他所虑的这两件事是否得以实现。(阮忠)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