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晚明青花仕女图像风格刍议 正文

晚明青花仕女图像风格刍议

[综合] 时间:2024-04-27 18:39: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45次
“埏埴以为器,晚明当其无,青花有器之用”。仕女古人制器,图像体现彼时社会风气、风格审美意趣、刍议生活习俗等变化。晚明女性题材青花瓷器,青花以女性故事主题及衣着纹饰、仕女发饰装扮、图像形体神态等方面,风格着色描绘。刍议本文试就晚明万历--崇祯时期女性题材青花瓷,晚明图像风格转换变化及背景浅析,青花以咨同道。仕女

一、明晚期女性题材形象创作来源

1、唐寅、仇英、陈洪绶、薛素素等绘画

明代中叶由唐寅、仇英绘制的女性题材画作,风行于世。其中既有对妃嫔、宫伎宫中生活浪漫的想象,也有普通歌姬题材。如唐寅《王蜀宫妓图》(图1),仇英《古代仕女》(图2)等。唐寅所绘制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妆粉,颜色上选用橘色和肉色之间的色调,晕染在额、面颊、眼皮上,将白色的高光涂在前额、鼻梁、下巴和耳垂部位,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仇英绘制的仕女,吸收唐宋仕女画的技法,人物线条用兰叶描而又稍细,劲挺流畅。高耸的发髻,丰满的体态彰显了浓郁的贵族气息。明晚期陈洪绶所绘人物则夸张变形,线条由方转圆。其仕女画中,女性造型开始逐渐带有一定高古夸张变异的风格,一反正常的人物身体比例大小。头部比例可能占据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婀娜多姿,奇傲古拙、清瘦苗条。

晚明时期,名媛、名妓、才女等女性画家创作绘制的作品,也风行于世。如薛素素、马湘兰等。《云自在龛随笔》记载:(薛)南都院妓,姿性澹雅。工书,善画兰。薛素素画山水兰竹,都能落笔而就,且无不意态入神;后又兼擅白描大士、花卉、草虫。明末名女董小宛曾撰《奁艳》一书,这位才女宣称此书要收录女子的香美之物:“凡古人女子自顶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鸟、兽,即草木之无情者,稍涉有情,皆归香丽”。马湘兰其如兰品性和超逸的画兰造诣,借物言志的兰花诗被文人雅客争相收藏传颂,时人记载:“四座填满,歌舞达旦。。。。。吴儿啧啧夸盛事,倾动一时”。

(图1)明中晚期 唐寅 《王蜀宫伎图》北京故宫藏

(图2)明中晚期 仇英 《古代仕女》 台北故宫藏

(图3)明晚期 陈洪绶 《斗草图》 辽宁博物馆藏

(图4)晚明 薛素素 《吹萧仕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由画家、才女等领先和示范而做女性题材画作,因为市场需求剧增而被大量仿制并传播,被冠以“苏州作”等形式流行海内。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载:“苏州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 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治,能令真赝不辨之”。这种“苏州作”山寨仿制风格,还被延续和复制在其它工艺品中,如烟台市博物馆藏明中晚期《清娱图》通景屏风,仿仇英仕女画风格绘制诸位宫女,姿态各异(图5)。明末余怀记载:“南曲衣裳装束,四方取以为式。衫之短长,袖之大小,随时变异,见者谓:‘时世妆’也!这一风气时尚传到京师,上自宫廷后妃宫女,下自平民妇女跟随效仿,清代史玄《旧京遗事》记载:“崇祯时京师妇人,雅以南装自好,宫中尖鞋平底,行无履声,虽圣母亦概有吴风”。

(图5)烟台市博物馆藏明中晚期《清娱图》通景屏风

2、宗教人物、神话故事等

宗教题材绘画在中国画史上成熟相对较早,宣教功能比较强。如明中晚期,画家仇英、丁云鹏等创作绘制多种格式的观音画作。嫦娥,麻姑等宗教题材中的女性形象,或典雅高洁,或柔慈倩丽,是东方女性美的集中体现。晚明时期多种以她们为主题的画谱、刻本流传民间。如《慈容五十三现》、《观音三十二相》、《新镌仙媛纪事》、《有象列仙全传》等。图像绘刻精工,线条流畅,配景适宜,动静有致,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而吉庆祝福意味浓厚的《群仙会祝》《瑶池献寿》等群仙图像也于民间广为流行。

(图6)《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1660年笔彩印本

(图7)《新镌仙媛纪事》明代万历三十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

3、画谱

明万历之后,众多画谱类书籍刊刻面世,如《唐诗艳逸品》《诗余画谱》《顾氏画谱》《唐诗画谱》《元曲选图》等。书中刻绘了大量描摹景物、抒发闺情之作。将之前唐诗宋词元曲以文字抽象形式存在女性形象,以图像具象形式描绘。书中配以精美的书法字体,使得全书诗书画三者俱佳。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在画谱推动下,明晚期通俗版画风格向文人画风格趋势发展,其中的女性人物也摇曳多姿、神采飞扬。

(图8)《唐诗画谱》明黄凤池辑.集雅斋藏板

(图9)《元曲选》明万历时期刊本 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4、古代女子教材

以宣扬贞洁大义等内容的女性教材书籍,为古代大户人家标配。如《列女传》、《闺范》、《二十四孝册》、《女论语》等。“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这些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众多古代女性“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行为,为礼处深闺的女子们树立准则,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明晚期著名文人顾炎武的母亲王氏,不仅独自抚养其成人,还会教其《史记》、《资治通鉴》。弥留之际嘱咐顾炎武要守住民族气节,“惟余惓惓于尔者,不在言而在行。不在学,而在品。”

(图10)《列女传》明汪道昆增辑明万历时期刻.清乾隆四十四年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图11)《闺范》明吕坤编黄应澄绘图.明万历时期泊如斋刊本

5、戏曲刊本

明中叶之后戏曲大兴,“借脂粉以抒翰墨,托声歌以发性灵”、“转喉押调,度为新声”——《虞初新志》。众多戏曲以家班表演和刊本刻绘出版形式传播,一批以女性为主角的戏曲如《雌木兰》、《女状元》也得以上演。尚雅的美学趣味及含蓄优美的演出风格;生旦戏、折子戏为主的舞台传统;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风靡社会,成为集贵族市民喜闻乐见的兼集雅俗的艺术。大批符合舞台演出需求,为舞台演出提供参考样式,可以“照扮冠服”的曲本小说被刊刻印刷,这些精美的图像中,具象表现了一系列戏曲创作出的众多女性角色杜丽娘、崔莺莺等。天启五年梁台卿刊本《牡丹亭还魂记·凡例》云:“戏曲无图,便滞不行。顾不惮模仿,以资玩赏。所谓未能免俗,聊复尔尔”。这些曲本小说的欣赏受众,是对审美有极高要求的文人阶层。甚至于某些版画即是模仿戏曲中的人物形态动作。

(图12)《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 陈洪绶插图明崇祯十二年 浙江图书馆藏

(图13)《怀远堂批点燕子笺》明阮大铖撰.明末清初刻本

6、小说、艳本、秘戏

明晚期小说中,创作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的女性形象,如杜十娘、王三巧、孟玉楼等。小说作者除描写女性在生活中的陪衬点缀地位,还着重描写了众多女性反抗男权压迫等情节。以强烈的感受和探索精神,将女性内心世界描绘得更加细腻、丰满。但小说中部分艳本、秘戏题材,如《青楼韵语》、《彩笔情词》、《吴骚合集》、《青楼剟景》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腐化堕落的生活片面。小说、艳本、秘戏中的女性题材形象,也传播到其它工艺品领域如画谱、瓷器等。

(图14)《新撰醋葫芦小说》明崇祯时期笔耕山房刊本

(图15)晚明《秘戏图考》 荷兰高罗佩刻印 印度新德里中央考古学图书馆藏

三:明晚期女性题材青花瓷器图像“粉本”来源浅析

明万历王士性《广志绎》记载:“二窑(宣窑、成窑)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明嘉靖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御窑厂有官匠三百余,以工致之匠少而绘事尤难,其画役常募人,日给工食”、“画青之日,预悬图轴,分立天地玄黄号序坐”(图15),记录了青花瓷坯经御窑厂制作完成后,雇佣窑工进行绘画装饰工作的过程。其中“悬挂图轴”,即为窑工描绘青花图像所依据和参考的粉本。《明神宗实录》中,有“颁颂瓷器式样”之记载,“式样”也即粉本来源之一。

(图16)江西省大志 王宗沐纂修 陆万垓增修 万历25年刻本

“隆庆开关”后,与西班牙、日本等国交流贸易日益繁盛,为国内经济带来增量。万历初年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革除桎梏促进市场发展。富庶的经济使得明晚期以贵族、文人为代表的上层阶级,奢侈心大起,竞相造园起屋,着华服养美姬。社会风气从明初的简朴逐渐衍变为奢靡。富丽之风不仅在江南,连江北平常之地也竞相繁盛。如清代山西沁水县志记载道:“万历间,五谷丰登,六畜繁盛。至天启、崇祯间,生齿渐庶,俗尚渐奢,亨极而剥”。物质的极大丰富,促进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小说、绘画等“耳目之玩”,由贵族、文人阶层积极参与并倡导,得到充足发展和表现,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经济发展后形成的行业分工日益专业化,许多失地农民转身为专业手工业者,和依靠城镇商品贸易工作和生活的居民,一并进化形成市民阶层,聚集在江南各地的新兴市镇。明晚期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景德镇制瓷行业:“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即为市场经济下行业分工专业而细致的例证。

新兴市民阶层对于上层社会倡导的流行风气追崇并效仿。明万历《云间据目抄》作者范濂自叙:“予最贫,最尚俭朴,年来亦强服色衣。乃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明末顾炎武《日知录》记载:“万历初,庶民穿腃靸,儒生穿双脸鞋,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厢边云头履,俗呼朝鞋。至近日而门快舆皂无非云履,医卜星相莫不方巾。”

贵族、文人、商人、新兴市民等组成的消费者,对于戏曲、小说等艺术载体的追求百花齐放,明叶盛《水东日记》:“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杨六使文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而人有之;痴騃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以也。……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活跃于江南地区和徽州地区着文人画家、版刻家,所创作的大量的画谱和刻印作品流行于世。其中诸多戏曲、小说中的“偶像”新兴形象题材,经过文人、画者、书坊商人、刻书工匠等合力创作一一面世。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越地域影响,走向专业分工。如大量建阳出版书籍,刊刻地在建阳,而编校者和刻工多为外地人,有冀、赣、浙、金陵等地,其中以江西人编辑的最多。如汝州黄文华辑《词林一枝》《八能奏锦》和《乐府玉树英》三种;豫章刘君锡辑《乐府菁华》;临川汤显祖辑《万锦娇丽》;饶安殷启圣辑《尧天乐》;吉州景居士辑《玉谷新簧》等。

制瓷领域也存在这种情况。《明神宗实录》368卷中记载,云:“江西税监潘相、舍人王四等,于饶州横恣激变,致毁器厂”。万历下诏罢御窑厂后,民窑大兴。官方对于景德镇窑业的管制松弛,诸家民窑对于青花瓷器图像创作绘制相对自由,各种画瓷粉本多姿多彩。民窑窑主紧追市场潮流,向其他艺术领域借鉴和寻求创新图案及纹样。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制瓷名家周丹泉:“隆(庆)、万(历)时人,名丹泉。本吴门籍,来昌南造器,为当时名手”(图16)。说明此时景德镇既有来自于苏州(吴门)等地的工匠所带来的新思想、新风格,同时也接受相邻的徽州等地区流行风格传播。成为青花瓷图像来源参考并应用烧制。

(图17)《景德镇陶录》蓝浦著 清光绪十七年京都书业堂刊本

四:明晚期女性题材青花瓷风格衍变分析

1、女性题材内容由少到多

明代中叶,传统女性主题青花瓷为主要类型,如相夫教子,母子婴戏内容的“教子图”“庭院仕女”等。明隆庆--万历时期,亦有宗教神话人物,如观音菩萨、八仙之何仙姑、麻姑等女性题材瓷器烧制面世。万历后期戏曲、小说流行,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虚构女性形象大量传播。苏州刊本《画意西厢记》序言中亦云“《西厢”而迄今脍炙人口,户诵家传之,即幽阁之贞,倚门之治,皆能举其词”。沈荣《杜丽娘小像》题识:“偶读钱塘吴吴山三妇品评《牡丹亭》纪。见其夫人钱宜所绘杜丽娘小像。戏拟一过,为供赏音,并录吴山夫妇二截句。甲午仲冬晦日,长洲石芗沈荣秉烛记”。由汪耕、凌濛初等集文人书商一体的书坊商主导,丁云鹏、陈洪绶等知名画家参与绘画设计、优良刻工操刀雕刻刊印制作的志怪小说出版,小说中的版画插图“千容百态,远近离合,具在刀头之精”,画面构图精美、人物情节生动。其中一些图画内容被直接复制描绘在天启、崇祯时期瓷器之上。描写了女性闺怨情思和日常生活如采莲、织布、渔家乐等情节。晚明时期春宫秘戏题材的小说画稿空前繁荣,春宫、秘戏题材制瓷亦有烧制。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厌胜瓷品,颇为猥亵。明穆宗好内,故隆庆杯、碗始有之。康、雍、乾、道诸朝亦有递作者,旁及花囊、屏、枕诸器,风斯靡矣。

(图18)左:广东省博物馆藏明隆庆款青花嫦娥奔月图八角盘 右:《程氏墨谱》月宫杵墨图 明万历三十三年滋兰堂刊本

(图19)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明隆庆青花仕女图碗 右:《程氏墨谱》课子图明万历三十三年滋兰堂刊本

(图20)左: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经文观音菩萨图碗 右:《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明末清初彩印本

(图21)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晚明青花唐明皇游月宫图花觚 右:《有象列仙全传》明万历汪云鹏校刊本

(图22)左:英国V&A博物馆藏明末清初青花仕女人物图瓷板 右:《新镌仙媛纪事》明代万历三十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

(图23)左:上海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盘 右:《名家杂剧精绘绣像诸名公评阅.三十种》明沈泰辑崇祯刊刻

(图24)左: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西厢记人物图筒瓶 右:《重校北西厢记》明万历二十六年金陵继志斋刊

(图25)左: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明末清初青花人物图盘 右:万历三十八年杭州起凤馆刻本《西厢记》

2、人物比例变化由大到小

明隆庆--万历前期,女性题材青花瓷中人物比例延续明中期风格,即人物占据画面主要位置和面积,人物身形修长,体态婀娜多姿。点缀的元素如婴童、花草、山石等明显过小。构图比例大气有余而精细不足。与同时期流行的建安、金陵地区刊刻的版画风格类似。女性身材修长,但头型较大,头身比例不协调。但画面中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女性形象生动活泼的体态,叠加上飘逸的服装,举手投足间显露优雅恬静之美。

(图26)左:明万历 五彩鱼篮观音图大盘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右:《赵氏孤儿记》明万历世德堂校订刊本

(图27)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水盂 右:《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钱塘梦)明万历世德堂校订刊本

万历二十五年徽州玩虎轩《养正图解》《琵琶记》、二十六年观化轩《玉簪记》出版后,绘刻精丽工致风格的画稿、版画开始流行。万历三十八年杭州容与堂本《西厢记》插画,全部仿制当时的文人画风格,即人物比例在整幅画面中大大缩小,人物退居于次要位置,为整幅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所服务。画面内其它元素如山石、屋宇、楼阁内雕刻精细隽丽。这一风格在天启--崇祯时期在青花瓷器上得到应用和流行。

(图28)左:明天启青花《玉簪记》“秋江送别”图盘 两庆书屋藏 右:师俭堂明万历刻本《鼎镌玉簪记》“秋江送别”插画 国家图书馆藏

(图29)左: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明代崇祯人物故事纹青花笔筒 右:《新撰醋葫芦小说》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

(图30)左:广东省博物馆藏崇祯青花仕女图筒瓶 右:《临川四梦》明末吴郡书业堂翻刊六十种曲本

3、女性发型变化多端

明正德《松江府志》云:“妇女平髻宽衫,制甚朴古”。嘉靖年间流行的“桃心髻”发式,妇女首先将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在“桃心髻”基础上衍生变形的发式花样繁多,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范濂《云间据目抄》云:“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镮。

万历时期,妇女发型流行双螺髻和堕马髻。双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常用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云间据目抄》记载:“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蝶鬓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该发型特点为盘发髻在头顶任其垂于脑后,后梳燕尾,旁插花簪。天启年间,燕尾变得更加修长垂于衣领之下。清初叶梦珠《阅世编》中记载:“崇祯年间始为鬆鬓扁髻,发际高卷,虚朗可数,临风栩栩,以为雅丽 ”。至于女扮男装,女子做男性发型装扮也为流行。清顺治年间《祥符县志》记载:“迨至明季嚣陵益甚,伎女露髻巾网,全同男子。”

晚明时期妇女发型装饰所用假发流行,《阅世编》记载“ 余幼见前辈冠髻高逾二寸,大如拳,或用金银丝挽成之...... 崇祯之末,髻愈大而扁,惟以乌纱为质,任人随意自饰珠翠,不用金银 ”(图34。并在额头两侧垫以发包显得较为蓬松饱满 ,后区梳以明朝典型的燕尾 ,整体观之较为雅丽 。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制成成品直接出售。

明晚期女性发型,还依据各自身份地位进行修饰整理。此时民间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如小说、戏曲、画稿中丫鬟的发髻在高度上有所收敛,将头发梳至顶部,挽成小巧的发髻,两鬓的头发下垂至耳边,最多在发髻顶上用珠翠装点。平民妇女,则多用布巾包裹,不饰金玉。

(图31)左:镇江博物馆藏明嘉靖景德镇窑青花蟾宫折桂纹瓷碗 右:明唐寅《吹箫图》

(图32)左:明隆庆青花仕女婴戏图方盒 大英博物馆藏 右:《新刊重订出像赵氏孤儿记》明万历世德堂校订刊本

(图33)左: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仕女楼阁图碗 右:《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万历二十年熊氏忠正堂刊

(图34)明天启年间刊本《唐诗艳逸品》中的贵族女性发型

(图35)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关于崇祯时期发型记载

(图36)左:晚明陈洪绶《斗草图》辽宁博物馆藏 右:《 新镌绣像西厢琵琶合刻》明崇祯刻本

(图37)左:卢浮宫藏明崇祯青花人物图花瓶右:《新镌仙媛纪事》明万历三十年钱塘杨氏草玄居

(图38)左: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右:《 新镌绣像西厢琵琶合刻》安雅堂藏板.明崇祯时期刻本

(图39)左: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右:《西厢记》明崇祯十三年闵齐伋六色套印本 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藏

4、女性衣饰雅俗共赏

明代中叶开始的奢侈之风向市民阶层流行。竞尚奢华、尊卑不分成为风尚,僭越现象日益严重。明正德《松江府志》云:“入国朝来一变而为俭朴。天顺、景泰以前,男子窄袖短躬,衫裾幅甚狭,虽士人亦然。妇女平髻宽衫,制甚朴古。婚会以大衣(俗谓长袄子),领袖缘以圈金或挑线为上饰,其彩绣织金之类,非仕宦家绝不敢用。”嘉靖时期四川《洪雅县志》中称道:“其服饰则旧多朴素,近则妇女多艳妆,鬓尚挺心,两袖广长,衫几跩地”。唐寅、仇英的文人画以及民间流行的小说、戏本版画中,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地位不同形象女性衣饰的多样性。如宫人贵妇多着交领裙裳和云肩,身披帛带。平民女子多外罩比甲,内穿长裙,丫鬟则穿上短小的腰裙。明代中叶时期兴起的立领,在晚明时期的江南地区成为主流,其特征是:领子高约一寸许,有一二个领扣。立领斜襟长衫、立领纱衫(闺门披)。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引《六书故》曰:“今以夹衣为襖, 俗作袄。”又说:“今以单衣为衫。”

褙子又名绰子,样式继承宋代,女子的褙子则外穿,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明代流行用途甚广,其式样分两式:贵妇礼服为合领、对襟、大袖;普通妇女便服为直领、对襟、小袖。明朝褙子通常是士庶女子的礼服,款式以直领对襟为主,前襟不用纽襻(可带系结) 。

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成为女子常服,北方女子尤为喜爱,穿时一般罩在衫袄之外。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卷十四:“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剌氏创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盖以便弓马也。”但这种样式的衣服却早已有之,如唐代的半臂、宋的背心。明代小说中有许多关于“比甲” 的描写,如《金瓶梅》第二十九回:“(春梅)头戴银丝云髻儿,白线挑衫儿,桃红裙子,蓝纱比甲儿。”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穿一件织金官绿纻丝袄, 上罩着浅红比甲。”

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为日常百姓穿着(如丫头、农妇等)。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

(图40)左:明代蓝色暗花纱女长袄 孔子博物馆藏 中:明代月白色卍字如意云纹纱比甲 孔子博物馆藏 右:明代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 山东博物馆藏

(图41)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青花四妃十六子水盂右:明万历《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 女子身着交领长裙,外披帛带

(图42)左:北京故宫藏 明万历青花釉里红婴戏碗 右:《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万历二十年熊氏忠正堂刊 女子身着命妇团领长袍,外披帛带

(图43)左: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高士仕女人物图碗 右:《唐诗艳逸品》明杨肇祉天启年间刊本 女子身着交领长袍

(图44)左:英国V&A博物馆藏明末清初青花山水人物图盖罐右:《西厢记》明崇祯十三年闵齐伋六色套印本.德国科隆东方艺术博物馆藏 老妇人身着立领长袍

(图45)左:明崇祯潘斌绘青花人物笔筒 国家博物馆藏右:《 二刻拍案惊奇》明崇祯五年尚友堂刊本 妇人身着立领长袍

(图46)左: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明代崇祯人物故事纹青花笔筒 右:《新撰醋葫芦小说》明崇祯时期笔耕山房刊本 妇人身着立领团花长裙

(图47)左:明崇祯 青花人物纹笔筒 两庆书屋藏 右:《列女传》明万历时期刻清乾隆四十四年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女性身着褙子

(图48)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晚明青花唐明皇游月宫图花觚 右:《怀远堂批点燕子笺》明末清初刻本 女性身着云肩

五:小结

以晚明时期女性题材青花瓷器以及其它同类题材文物统计,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思潮改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女性题材创作和应用表现“与时俱进”。从明初严格规定的“服舍违式”到明嘉靖--隆庆时期士庶奢侈、僭越之风流行,到明晚期传统文人与世俗审美呈现出雅俗共融,两厢接近的思潮。女性题材风格变化映射了时代衍变的缩影。受社会习俗、审美意趣、生活风气的影响,女性形象并未跳出以“君权、父权、夫权”为纲的封建礼教特色。上下之别、尊卑有序被用服饰、发型等体现和标识。正如明晚期屠隆《玉合记叙》中描写:“雅俗并陈,意调双美,有声有色,有情有态”。

晚明时期内容丰富的女性题材青花瓷器,记录了古人制器为用的心路历程,也成为数百年之后人一窥究竟的时光窗口,看到或“娉婷娟好、肌肤胜雪,既含睇兮又宜笑”,或“聪明颖悟,书窗之暇,留心玩物,尤至于书画,及见物时速成,是非洞然,洵风雅中人也”等众多美好形象,以润心田。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