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未成年人性教育一个团队的探索 正文

未成年人性教育一个团队的探索

[热点] 时间:2024-05-01 19:05: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1次

  原标题:未成年人性教育一个团队的未成探索

杨开亮正在讲课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前一天,杨开亮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安宁市青龙街道的年人中小学里,他们开设的性教一门课程首次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段的全覆盖。“很不容易。团队”杨开亮感慨。未成

  确实很不容易,年人因为这门课程原本叫“未成年人性教育”。性教担心一些学校、团队教育部门看到“性”字就把项目“毙了”,未成这门课程便被修改为“青春期健康教育”,年人这是性教杨开亮的妥协。

  去年新修订的团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首次将“性教育”纳入其中,未成提出学校、年人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从最初在呈贡区试点起步,到现在安宁市一个街道的学校学段全覆盖,再到宜良县有意在全县所有学校引入这门课程……每一步都极其艰难,却给所有坚持、努力的人带来了希望。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一周年之际,我们关注“未成年人性教育”,也希望这门课程能走进更多学校。

  从学校开始

  一个“无知”小动作给身体带来“大伤害”

  从2009年成为一名志愿者开始,昆明市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理事长杨开亮一直专注于农村儿童保护。回到云南从事未成年人性教育工作,起因是一件令人心疼的事。

  2015年,杨开亮在贵州山区一所学校开展一个志愿项目。六年级的女生小红(化名)请假一周,老师询问家长,答复却吞吞吐吐。杨开亮和同事到小红家里看望她,小红的母亲才说出病情:小红下体红肿溃烂,疼痛难忍。他们马上带小红去医院就医才知道,一周前,小红在上课期间发现下体有热流涌出,上厕所时发现下体有血,她不知所措,由于没有纸巾,她就随手薅了紫金泽兰的叶片擦拭,叶片上的绒毛导致下体感染。出于难堪,她不愿意告知父母,直到情况严重。

  被月经初潮惊吓,没有任何生理卫生知识,小红对身体的“无知”,让杨开亮有些震惊,也让他认为,应该让未成年人正确、健康地接受性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2017年,杨开亮拿到了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关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项目——“你我伙伴”的合作授权,他回到了云南。当年10月份,就在昆明市呈贡区开展试点。

  开展试点前,杨开亮和同事曾做过一次针对呈贡大学生“性知识”的调查问卷,两个数字让团队担忧:在校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65.8%。在65.8%里,不采取安全措施的有55.6%。

  “大学生的性知识都如此匮乏,更不用说低龄段的学生。”在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星灯)的“未成年人性教育”课程得以在小学、中学和高校中开展试点,小学有3所,中学有2所,高校有6所。

  中小学的课程主要包括:如何认识我们的身体、认识我们的生殖器官、青春期发育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有什么变化等。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等做的宣讲,更侧重于生殖保健。

万溪冲小学的学生们上性教育课

  第一堂性教育课是混乱的、“爆炸式”的

  第一堂性教育课,是混乱的。

  “一播放视频,爆炸式的尖叫就开始了。”男同学夸张尖叫、起哄,课堂秩序一下就乱了套,女同学也红着脸加入嬉笑。

  “学校老师希望男生和女生分开上课,我们坚持要一起上。”“混乱”正是杨开亮想要的效果。“这才是正常反应。”因为这些表现表明了他们在性知识上有盲区,性教育课堂就是给他们开放一个窗口,一个获取正确、健康、安全性知识的窗口,而不是通过网络来满足好奇心。

  杨开亮首次去呈贡一所中学上课时,学生看到他播放胸部和生殖器的画面,当面喊他“流氓”。每周一次的课程,进行到第三次时,课堂不再混乱。男同学开始喊他“哥哥”。

  “性骚扰是什么?”一名女生在课上提问。杨开亮解释:所有一切未经他人同意的触摸,都称为性骚扰。在他看来,性教育中需要强化“去性别化”,男生、女生,都要有防范意识。进一步延伸,杨开亮还在课堂上讲了性行为,成年人双方自愿进行的行为,自愿是首要原则,还需遵循安全、平等、无伤害等原则。

  一个男孩困惑于自己对女同学有“性冲动”是否正常,杨开亮告诉他,倾慕、喜欢、崇拜、冲动都是正常的;一个女孩不喜欢自己身体发生的发育变化,杨开亮鼓励她,每个人都会经历发育,如同一颗果子从青涩到成熟。

  在杨开亮看来,如果社会希望未来的年轻人能够更加独立,并从性教育中学习到选择积极生活的能力,就不能将性狭隘地看作是一种生理行为,应当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性”,在于是否能从正确、健康的性教育中学到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边界,正视自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

  向社区延伸

  家长怎么和孩子谈性?“直接解释,不要回避”

  未成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首先要在家庭中得到关注与引导。

  2018年起,“未成年人性教育”课程开始从学校向社区延伸,面向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呈贡区碧潭社区、洛龙湖社区、春融社区都做过“社区版本”。“家长也希望学这些知识。”2个小时的课程往往会加时到3个小时。有的家长很疑惑:我该怎么和孩子谈性?

  社区给予的课程时间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和家长分享的,就是“教会他们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杨开亮看来,观察非常重要,很多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对未成年人心理、生理行为变化的不重视,慢慢就会让未成年人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

  有家长向杨开亮求助,孩子总是喜欢“袭胸”。“袭胸”这种行为是未成年人“过度好奇”而得不到满足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袭胸’行为不正确,但出现这种行为,是因为前期教育不够。”杨开亮说,要告诉孩子男女身体发育的不同,满足他正确的好奇心。同时要告诉他,胸部、生殖器是女生/男生的隐私部位,不可以触碰。

  在家长们的聊天群里,类似的求助还有很多:孩子撞见父母发生性行为,该怎么解释?孩子看见用过的卫生巾,该怎么解释?为什么我儿子从来不和女孩说话?……

  “直接解释,不要回避。”杨开亮说,性教育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直接。直接问,就直接答。“卫生巾上为什么有血?”“这是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过程,女性从孩童成长为女人的过程。”这样的解释,父母都可以讲。

  几岁开始性教育比较合适?杨开亮认为,3岁。从孩子有意识开始就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性教育。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什么是恶语什么是美言,心里有一套评价体系就会懂得约束自己。放在性教育中,这个理论同样成立。

  走向更多地方

  性教育课程逐渐出现在全省不同学校

  很多时候,谈论性,需要破除心理障碍的不是未成年人,而是成年人。

  在向地方教育部门推广课程时,杨开亮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课程多久可以看到成效?”

  “很难回答。”杨开亮没法编撰一套考题、一份测试来评估“未成年人性教育”课程到底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他期待参与过这些课程,获得了全面的、健康的性知识的未成年人们,未来能使用这些知识保护自己的性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

  然而,绝大部分学校和教育部门还是认为,“未成年人性教育”占用课时太多,没有必要。“课程走进学校变得越来越艰难。”杨开亮知道,还是因为“太敏感”,学校和老师怕“有风险”。

  有学生和他说,虽然学校开设了未成年人性教育课程,但是老师禁止他们公开讨论性。这也与他们的理念相左。“我们鼓励未成年人公开讨论,生殖器和眼睛、鼻子、耳朵一样,都是身体器官,为什么不能平等对待?只有讨论才可以正确地看待它们。”遗憾的是,刚刚被打开的窗,正在被“关上”。

  到2022年,呈贡区已没有一所学校再开设这一课程,从学校转向社区,杨开亮仍没有放弃这个起点。

  “坚持一两个学期就停止了,碎片化的性教育不成体系,割裂感很强。”在他心中,还是希望课程可以实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全学段覆盖,而且做到接续接力。如今,在安宁市青龙街道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里,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共青团宜良县委、宜良县妇联等部门联合,有意在全县所有中小学中推广开设这一课程。

  从呈贡起步,项目走向了更多地方,昆明市石林县、曲靖市、文山州砚山县……或以“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名称,或以“青春期健康教育”的说法,课程逐渐出现在全省不同学校。

  不管是救助儿童会发起的“一站式”取证与保护中心,还是呈贡区星灯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的“未成年人性教育”课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保护儿童不受侵害,教会他们健康生长。

杨开亮在大学里进行生理健康讲座

  延伸阅读

  我省民政部门发力保护未成年人成长

  未成年人保护已纳入全省各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范围;全省9688名孤儿、1617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一年来,全省民政系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和落实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推动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未成年人保护纳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

  据了解,我省已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各级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范围,确保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早发现、早干预,并建立与110等紧急热线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宽和畅通发现报告、救助保护渠道,全面构建线上线下、部门之间、系统内外相互协同、联动响应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机制。

  2021年6月至12月,全省共接听受理各类咨询123.16万件,均得到妥善处理。

  与此同时,省民政厅牵头制定出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施意见、2022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等政策制度,联合多部门出台做好因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深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转型发展等方面政策措施,将未成年人保护作为重点内容编入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进新时代全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六大保护”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一年多以来,全省各职能部门及广大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全面推进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

  其中,家庭保护方面,全省各地成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儿园及托育机构一体化机构,有效提高家庭未成年人照护支持和科学育儿能力;全面开展儿童风险隐患家庭和重点人群家庭排查工作,防范儿童人身权益遭受侵害。

  学校保护方面,全省各地将未成年人保护纳入对学校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推进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开展学生欺凌专题教育和警示教育、法治教育活动,从法治层面筑牢预防和抵制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

  网络保护方面,全省各级网信部门处置涉未成年人网络有害信息举报线索,开展违法广告、弹窗、网上色情等专项治理,加强对网络产品、网络游戏和网络服务的规范管理,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助学范围

  云南省民政厅全面落实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省级指导标准分别提高到660元/人·月、4770元/人·年、858元/人·月。截至2021年12月,未成年人纳入城市低保5.1万人、纳入农村低保36.6万人、纳入特困救助0.4万人,临时救助未成年人9.05万人次。

  全面落实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儿童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1290元/人·月、1990元/人·月。截至2021年12月,全省共有孤儿9688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177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省民政厅出台政策,首次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助学范围,下拨助学资金近1372万元,分别对年满18周岁就读普通全日制高校和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及攻读硕士学位的1230名孤儿和31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学生给予资助。

  常态化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排查和定期探访,实现一人一档、信息系统动态管理,督促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签订委托照护责任书,确保留守儿童有人照护。(记者 闵楠)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