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朝鲜为新华社英烈扫墓记

[时尚] 时间:2024-05-03 06:54:3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53次

原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在朝鲜为新华社英烈扫墓记

方政军

2006年5月10日至17日,青山由时任新华社总编室副总编辑俱孟军同志为团长,处处我和景如月、埋忠墓记李志勇、骨朝陈必将等同志组成的鲜为新华新华社访朝代表团在朝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访问,其中令人难忘的社英情景之一是瞻仰志愿军烈士墓,并为长眠于斯的烈扫新华社记者丁明同志扫墓。

离“三八线”不远的青山板门店附近,朝方安排我们瞻仰了开城的处处一处志愿军烈士墓群,在山峦环抱中,埋忠墓记静静地躺着12个大墓,骨朝看墓的鲜为新华朝鲜老百姓说,每墓有烈士约四五十人。社英在一个小山坡上,烈扫我们找到了新华社记者丁明的青山墓碑,俱孟军同志和我们以水代酒,洒在地上,表达和寄托着来自遥远的祖国和新华同仁的哀思。

从平壤到开城,仅有两个小时的车程,为守卫朝鲜人民的锦绣江山,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的3年多时间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作为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来到陵园,我们的心情显得格外敬畏和沉重。在一个山岗上,立着一座石碑,上面用红色油漆镌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代表团全体成员与平壤分社同事、朝中社同仁一起,向志愿军烈士碑静静默哀。

新华社记者丁明同志的墓碑后面写着:“事略:丁明同志,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人,37岁、中国共产党员。1951年7月参加开城停战谈判工作,因积劳成疾不幸于同年9月29日病故,特勒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谈代表团全体同志谨志。1952年5月1日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新华社先后派出50多名记者、编辑赴朝,组建了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包括丁明,新华社共有7名同志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在俱孟军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石碑缓缓地绕行一周鞠躬致敬,表达敬悼先烈之情。在开城志愿军烈士大墓群之外,另有零星小墓(有姓名),合葬的大墓只标记“烈士之墓”。据守墓的朝鲜人和当地外事局官员介绍,这里只有名单,分不清谁是谁,还有的只有衣物合葬于此,他们说朝鲜人民永远会守护好这些英灵。面对隐隐的青山和烈士大墓群,我不禁热泪盈眶,想象着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为了保卫和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欢呼声中,远离祖国和亲人,用小米加步枪对抗着“联合国军”的飞机大炮,最后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从中国的农村大地走来,在和帝国主义装备差距显著的条件下艰苦作战,视死如归。他们是平凡但最可爱的人。遥想当年,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多少中国家庭父母送子女奔赴前线,多少热血青年,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去永别,从此再也不能回到故乡和生他养他的父母身边,怎能不令人动情、痛心。望着阳光下淙淙的山泉闪着耀眼的光芒,我的眼睛再次湿润了。

位于平壤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气势恢宏,建于1953年8月,现址于1974年4月改建开馆,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令人震撼的是,我们在这里亲眼看到了邱少云烈士烧焦的棉衣肩章,黄继光烈士的奖状原件与水壶和毛岸英的墓碑。金日成1950年11月28日的现场指示:“我们要好好保护他的坟墓,战争结束后要搬到更好的地方去安置吧!”

我们参观了缴获的各种飞机、大炮、军车、炮弹、枪支,还看到了朝中社和人民日报刊用的新华社报道。

当年,新华社记者从朝鲜战场发回国内的许多战地新闻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鼓舞了前线指战员和国内人民的士气,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罗盛教、毛岸英……众多平凡伟大的小人物感动了亿万父老乡亲和世界有识之士。正是战地记者的现场报道,让人们懂得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现场)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