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周刊 | 特殊护理岗位护士的特别守护

[综合] 时间:2024-04-27 13:49: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6次

原标题:健康周刊 | 特殊护理岗位护士的健康特别守护

编者按:

他们是在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托举你的人;他们是紧急关头,“120”急救电话那端的周刊生命守护天使;他们可能是经常面临被精神疾病患者“打骂”却依然用温情抱紧患者的人……护士,一个与爱相连的特殊称谓,更是护理护士护一个直面死亡、点燃生命之光的岗位神圣名字。第111个“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别守海南日报记者走访了四位特殊护理岗位上的健康护士,从他们的周刊故事一窥护士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

资料图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助产士林玉蕊:

“你是特殊我第一眼见到的人”

助产士林玉蕊。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摄

“吸气,护理护士护吐气,岗位注意用力。别守”“大口哈气,健康不要用力,周刊孩子马上出来了,特殊你很棒……”近日夜里,伴随着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室助产士林玉蕊又迎接了一名新生儿。

虽是深夜,林玉蕊也打起十二分精神。她小心翼翼地剪断新生儿的脐带,将身体擦拭干净、称重,并仔细检查身体状况,确认一切正常后,林玉蕊将婴儿小心翼翼地放在妈妈的身上,让他紧贴着母亲胸口,感受母亲的气息与温暖。

新生,总是让人激动与欣喜。当看到母婴平安,口罩都掩不住林玉蕊的笑容。她从事临床助产工作已经26年,见证一个又一个家庭喜迎新生命的开心时刻,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迎接生命的白衣天使”。

感受新生的喜悦之外,助产士们也体会着辛劳与汗水。产房是24小时运作,准妈妈生产不分白天黑夜,花费的时间长短不一,分娩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对助产士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助产士,是过去大家熟知的‘接生婆’,现在还扮演导乐师的角色。我们的职责主要是做好孕妇产前和分娩全过程的管理,产后观察产妇的出血情况,照顾产妇生理和心理需求,让她们在轻松舒适的状态下顺利分娩。”林玉蕊说。

来到医院一换好工作服,助产士们就开始像陀螺一样忙不停,穿梭于待产室和分娩室之间。在待产室,她们要对即将生产的准妈妈进行胎心动态监测、观察羊水变化、判断宫口打开进展、指导产前运动等。

“护士,我是第一次生产,心里好害怕。”面对新手妈妈第一次分娩的紧张与恐惧,她们会像大姐姐般进行安慰和指导。“可以吃点巧克力,保持充足体力。”“可以和我一起做分娩球运动,有助于分娩。”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嘱,助产士们重复了无数遍,一字一句传递的都是温暖和关爱。

孕妇分娩时需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每当准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现体力不支想要放弃的时候,助产士们就会化身为啦啦队,加油打气,鼓励她们再加把劲,坚持住。

有一次,一名身材娇小,婴儿较大的产妇进行分娩,因为是第一次生产,缺乏经验,使不对劲。林玉蕊一边指导她发力,一边鼓励她,经过努力,婴儿终于呱呱坠地。“谢谢你,是你的鼓励让我坚持下来”,孕妇一句简单的谢谢,让声音喊得沙哑的林玉蕊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直接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严格要求自己,熟悉产程进展的每一种变化,甚至熟悉产妇的每一个表情和反应,做到及时发现产妇和胎儿异常,并能应对突发的各种情况,是对每一个助产士提出的基本要求。

“虽然助产士这份工作很辛苦,有时也会感觉压力很大,但看着一个个可爱鲜活的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内心就无比喜悦,也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林玉蕊说。

急救护士符承文:

与死神赛跑 为生命接力

急救护士符承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摄

大众印象里,护士是温柔耐心的“小姐姐”,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哥哥”也开始加入这一行业。2014年,“90后”海南小伙符承文大学毕业后,加入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成为为数不多的一名男护士。

这是一支不分昼夜,四季奔波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医疗急救团队。他们随时待命,即刻出发,争分夺秒,只为病人赢得多一分钟的抢救时间。“选择了120急救中心,就意味着选择了辛苦与奉献,但我并不后悔。”符承文说。

“120”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热线,一通电话就是一道“出发令”,符承文和同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有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状态:总是在奔跑的路上,以最快的速度奔赴需要他们的“战场”。

5月7日凌晨,海口市120急救中心的电话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患者焦急的求救声,腹痛难忍,呕吐不止。符承文立即与一名医生、一名司机跳上救护车,迅速驶向患者的住所。

等他们来到现场发现,患者脸色苍白,不停冒汗,捂着肚子,蜷缩在床上。符承文和医生立即用担架将她送上救护车,根据病情进行吸氧、静脉补液、心电监护等,将患者安全送到医院。符承文说,庆幸的是,这名患者经过治疗,情况稳定,没有生命危险。

“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们就知道该出车了。忙起来的时候,上一趟刚回来,屁股还没有坐热,电话又响起了,就又出去救治病人。”符承文说,他一天最多出了15趟车,从早上7点半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

一名合格的急救中心护士,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灵敏的反应能力,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护理。一次,一处建筑工地出现倒塌事故,导致几人被困,符承文和同事到现场救治伤者。其中,有一名被困夹缝的伤者情况最严重,由于长时间被重物压住,无动移动。患者出现了脱水现象。

符承文主动承担起救治这名伤者的重任,他趴在地面上,像一名战士一样匍匐前进,将大半个身子伸进夹缝中,给患者输液。“现在回想起来,会有些害怕,因为这个过程中,可能随时会掉下来一块木板或石头,但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要赶紧救治伤者。”符承文说。

现在,除了日常出诊外,海口市120急救中心还承担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接者的转运工作。“最大的不同是要装扮成‘大白’,防护眼镜容易起雾,影响视线,护理操作会有很大不便,以及需要搬抬的场合更多,难度也更大。但我们尽力克服,按照规范要求去做,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符承文说。

下班时间从不固定;休息日也要随时待命,难得有陪伴家人的闲暇时间……这些都是符承文的工作写照,也是急救护士的真实生活。“我们就在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符承文说。

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钟永皇:

用专业抚慰患者伤口

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钟永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摄

“今天情况怎么样?伤口有没有发痒?” 5月9日,在三亚市人民医院公式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钟永皇弯下腰,低下头,仔细观察患者伤口恢复情况。紧接着,消毒、换药、包扎……一系列动作熟练而轻柔地完成。

2011年进入医院当护士的钟永皇,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伤口打交道。2020年,他参加了海南省人民医院造口伤口失禁专科护士培训班,系统地学习造口、疑难伤口护理知识和技术,走上了与“脏、累、臭”打交道的专科护理之路。

“选择了伤口、造口,就是选择和溃烂、流脓、恶臭打交道,但是我并不后悔。”钟永皇说,伤口、造口患者本身承受着较大的生理痛苦和精神压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他们缓解痛苦,治愈伤口,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曾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下肢感觉迟钝,泡脚时,因泡脚水过烫导致他双下肢踝关节以下部分三度烫伤。面对烫得发黑、血肉模糊的双脚,钟永皇克服恐惧心理,主动承担起换药的职责。

前期因为患者烧伤渗液特别多而且面积也大,一次换药就需要花费3个小时。钟永皇先用盐水冲洗消毒全脚,再一点点清除患者足部的坏死组织……

在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外,钟永皇还是一名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结束后不管有多累,他都会坚持到病房为患者进行伤口换药。“如果不及时换药,患者的伤口很容易发生感染。”钟永皇说。

重症医学科的夜班从下午6时到第二天8时,他有时要加班到9时,接着到病房给患者换药,一直忙到中午1时才下班休息。即使是休息日,他也会专程来到医院换药。同事和他开玩笑,说他是医院劳模,主动取消休假,每天都往医院跑。

患者出院后,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回医院换药、复查。有一次,由于患者家人临时有事,患者没办法到医院来。了解到情况后,钟永皇主动上门服务,到患者家中给他换药。在钟永皇两个多月的悉心照料下,患者的双脚长出了新的皮肤。

在工作中,钟永皇还会与许多造口病人打交道。他介绍,不少直肠癌晚期患者,因为治疗需要,医生会手术切除患者病变部位,然后在患者的腹部左侧或者右侧开一个口,外加造口袋来帮助患者排泄粪便或尿液,这个口称为造口。

“很多患者刚回到家时,对身上的造口十分排斥,无从下手。术后常出现造口出血、皮肤溃烂等并发症,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钟永皇说,除专业地指导患者进行造口护理外,他还会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把造口当作新朋友去接纳,最大化地恢复身心健康。

精神科护士刘小婧:

照顾病人就像哄“孩子”

精神科护士刘小婧。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精神专科医院的病房是陌生而神秘的。但对于“80后”海南姑娘刘小婧来说,却是熟悉且亲切的。2007年,刚毕业的她,选择成为海南省安宁医院精神科的一名护士,一干就是15年。

“刘护士,这几天你去哪里了,好久没看到你,真想你呀!”近日,休完病假的刘小婧回到病房,几位病患就凑上前,拉住她的手,你一句我一句地问起来。病患关心的话语,似一股暖流涌上了刘小婧的心头。

“由于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大家会认为他们是危险、可怕的人。但只要多和他们接触,相处久了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可爱、善良的人,我经常会被他们暖心的行为感动。”刘小婧说。

与普通科室的护士相比,精神科护士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精神病患者存在各类精神症状,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重度精神病患者还会失去自理能力,刘小婧除了打针、配药、观察患者病情之外,还要照顾他们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等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很好地配合。有一名男患者患有精神分裂症,认为食物有毒。吃饭的时候,他的牙关紧闭,拒绝进食。刘小婧一边哄劝。一边喂食,他每吃一口,刘小婧就夸一句。在她的耐心引导下,男患者将所有的饭菜都吃完了。

在刘小婧的眼中,有时患者就像小孩,她像是幼儿园的老师,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去安抚他们。

精神科病房通常采取封闭式管理,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有冲动伤人的风险,情绪不稳定的躁狂症患者也具有暴力风险,被骂被打、被抓被咬,精神科护士不可避免。

刘小婧曾遇到一名年轻的女性患者小晴(化名),刚到医院时抗拒住院,并尝试逃出病房。在劝阻过程中她被小晴咬伤了手臂,刘小婧完全顾不上疼痛,双手紧紧抱住小晴,直到情绪稳定。

“她是无心的,刚到一个新环境,强烈的不安感导致她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们都是理解的。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要包容、关爱患者,陪患者一起战胜心魔。”刘小婧说。

经过治疗,小晴很快就出院了。但一个月后,她又重新住院。“你的治疗效果很好,为什么又住院了?”刘小婧问。“因为没有吃药,病情复发了。”小晴答。“为什么不吃药?”“我害怕别人知道我有精神病,没有人愿意跟我交朋友” ……

回归社会生活,是精神病患者恢复后需要经历的过程。但不少患者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与人交流,回归社会的过程并不顺利。“小晴担心因为吃药而遭到他人的排挤,我们需要帮助她克服不良心态,找到回归社会的信心。”刘小婧说。

“你就把药当作是维生素,因为身体需要,所以每天要补充。”刘小婧教小晴转移注意力,让她学会接纳自己。渐渐地,小晴打消抵触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出院后也按时吃药,定期复查。“现在,小晴已经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我从心底为她高兴。”刘小婧说。

“虽然工作中受过不少委屈,也迷茫过,困惑过,但一位位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焦虑、孤独、害怕的情绪渐渐消除,并回归到社会生活中,一次次坚定了我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信念。”刘小婧说。

数说

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护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202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超过47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3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超70%,护士队伍学历素质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到2025年,全国护士总数预期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海南日报记者从海南省卫健委了解到,海南省注册护士由2020年底的35191人增加至2021年底的3841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20年的3.49增加至2021年的3.76人。(李艳玫)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