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印,方寸“池塘”在画中:八大山人印章实物首露“真容”

[热点] 时间:2024-04-28 02:14: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9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印,池塘方寸“池塘”在画中:八大山人印章实物首露“真容”

文\本刊特约撰稿 韩惠娇

近日,海南江西省奉新县耕香寺内发现了“雪衲”和“傳綮”两枚八大山人的周刊中大真容印章。这两枚印章是印方印章目前发现的仅有的八大山人印章实物。经国家文物局委派专家组鉴定后,寸画这两枚印章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山人实物首露

印者,池塘执政所持信也

印者,海南执政所持信也。周刊中大真容印最早是印方印章作为一种信用凭证来使用的,最早用于封缄(古代用于绑在信件、寸画物什上的山人实物首露封口器具,类似于现在的池塘火漆印)之上,作为保密印记。海南“三缄其口”这个成语正是周刊中大真容由此引申而来。

乾隆皇帝在王献之的《中秋帖》上盖了八十多方印。图为《中秋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代印章的功能不断丰富,有“物勒工名”作为古代商标使用的,例如,唐代长沙窑酒瓶就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的印记;有专用于辟除不祥,像“护身符”一样佩戴的“宜子孙”印;更常见的是,作为“公章”或“身份证”使用。

自唐宋肇始,印章和艺术结合得愈发紧密,鉴藏家、书画家将其作为自己的“签名”或“防伪标签”。近日出土的“雪衲”“傳綮”印章,就是八大山人早期用于其绘画作品上的姓名章。

还有一类印章无甚实际用途,不象征权力、不代表身份,却读之如诗、目之成画,可考历史、可嬉笑怒骂,印主人的贪嗔痴怨怒都寄寓其中。这种印章,称为“闲章”。

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更是深入艺术腹地,成为艺坛里的一朵奇葩。明以后,绘画变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印章成了画中的方寸“池塘”,书画家、收藏家、篆刻家内心幽微的小心思、小趣味、小自嘲等,都映照其间。

“傳綮”白文长方印。

八大山人的100多枚印章

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

八大山人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以其笔端强烈的自我意识、凝练的笔墨、险峻的构图、孤高冷倔的造型,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一种风格,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花鸟画创作。

“雪衲”和“傳綮”这两枚印章均为青田石材质。其中,“雪衲”白文方印,长1厘米、宽1厘米、高3.4厘米,印文为“雪衲”篆书白文,边款为“越馀郁守白为雪个禅兄”,行草书;“傳綮”白文长方印,长0.9厘米、宽0.5厘米、高1.6厘米,印面刻有“傳綮”白文篆书二字,无边款。

“雪衲”白文方印。

八大山人拥有100多枚印章,其中多为闲章。他用印的历程,犹如一条映照其生命各个阶段的河流。当我们站在河边,细数这条河流翻涌的每一朵水花,就能看到他的心路历程。

八大山人出身明宗室,而时势翻覆,沦为前朝遗民,他有一方“西江弋阳王后裔”的印章,彰显其宗室子弟身份;为避清朝迫害而剃度出家,法号“傳綮”“雪衲”,近期发现的印章即出自此。其逃到方外,暂得安身之处,刻下“净土人”印章;潦倒落魄,只能自我安慰,留下“土木形骸”印章。此章引用了晋代“竹林七贤”嵇康的典故。嵇康貌美姿仪,但放浪形骸,反而被认为天质自然、龙章凤姿。

八大山人一生颠沛流离,充满痛苦和无奈,尽付“一笑了之”印中;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有入世之志而不可得,便哀叹一声“何负”;他“口如扁担”,缄默不言,不做不合时宜之语;不惑之年,他与自己和解,作“白云以自娱”印章,后半生以“八大山人”为号。该号从其名“朱耷”引申而来:一字去掉“牛”,一字去掉“耳”,表明其放弃世俗的“执牛耳”(牛耳代表权力,出自三国挟天子令诸侯、执天下牛耳的掌故)欲望。

从以下印章名字中,可以看出八大山人一生的生活轨迹:34岁,“灯社”“耕香”寓意其在奉新县修佛的耕香寺;46岁在“怀古堂”;58岁在“虾公式篇轩”;61岁在“黄竹园”;64岁在“何园”;66岁在“在芙山房”;68岁在“晋字堂”;75岁在“寐歌草堂”……他的足迹通过印章都钤在了画作中。

藏家、画家与印章

书画家用印章抒发情志,而收藏家则通过印章表达自己对藏品的热爱。

“八大山人”印章。

清代,天下收藏尽入清内府。作为清代第一大收藏家,乾隆皇帝被后人戏称为“弹幕小王子”。他曾在王献之《中秋帖》上密密麻麻钤(盖)了80多方印:“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隆”……凡进入清廷内府的精品,多被他盖得“红红火火”,宛若灯会。

同为收藏家,吴湖帆与妻子潘静淑则成就了一段书为媒、画为聘的风雅之事。

吴湖帆出身书香世家,其祖父吴大澂为晚清要员。吴湖帆能书善画精鉴,与吴待秋、吴子深并称画坛“三吴”。其夫人潘静淑出自苏州显赫的“潘姓”,世代为官并家富收藏。潘静淑亦善绘事,笔底花卉娴静淡雅。吴湖帆与潘静淑是民国有名的艺坛伉俪。结婚时,潘静淑的陪嫁中就有一幅《梅花双爵图》。潘静淑三十岁生日时,又获外家赠宋刻版《梅花喜神谱》。“两梅”合璧,吴湖帆大喜,取斋名曰“梅影书屋”,取意夫妻二人形影不离之意,并镌印多方,钤于所作所藏书画上,以志纪念。不过,此方“梅影书屋”印文将“梅影”篆为异体字“某景”,导致后世人多误读成“梅景书屋”,实为憾事。

八大山人《枯木寒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钤“遥属”朱文印, “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二方白文印。

齐白石出身农家,儿时喜写字。他祖母担心道:“你好学,可惜投错人家了。这三日风、四日雨的农家日子,你那文章能在锅里煮吗?没米下锅,你该如何?”到了二十几岁,齐白石将卖画的钱买了柴米,祖母大喜道:“哪想到今日,锅里能煮你的画哩。”60岁后,齐白石寓居京城,卖画为生,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甑屋。甑就是古代的锅。他以画室为锅,下锅的米就是他的画。他自言,“忽忽余年六十一矣,犹卖画于京华,画屋悬画于四壁,因名其屋为甑,其画作为熟饭,以活余年,痛祖母不能同餐也”,并篆印以纪之。齐白石还曾得意地自诩为“三百石印富翁”,并洋洋得意刻成印章,钤在画上。

读印章篆刻史,犹如读天地苍生,见众生相、品百态事,映照出了印主人的内心和过往。

本稿图片为资料图(韩惠娇)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