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农类实践活动,让学生读懂“悯农”

[探索] 时间:2024-04-29 14:0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89次

原标题:参与农类实践活动,悯农让学生读懂“悯农”

近日,参农全国政协委员安庭表示,类实互联网条件下的践活城市生活,让学生们更易沉溺于电子产品,动让读懂患上“四体不勤,学生五谷不分”的悯农城市病。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活动,参农传承“吃苦耐劳、类实团队合作”的践活精神,让“中华社稷”根植孩子们的动让读懂心田。话题“建议鼓励大中小学开设学农实践”也引发广泛热议。学生

其实,悯农理性一点看,参农城市生活与沉溺手机之间,类实电子娱乐与“四体不勤”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然而,脱离于自然的宅文化生活,的确影响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农类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新爱好,转移他们对手机的关注,引导他们走出房间,走出教室,拥抱自然,不无小补,甚至大有裨益。

近几年,有关“中小学生体质差”的话题屡屡成为热搜。近视率增高、小胖子增加、弯腰驼背明显等现象让公众不停反思以往的育儿思路。将孩子引到户外需要契机,农类实践活动便是一个好平台。若能让学生们有时间从事负荷较小的农业劳作,挥动锄头、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想必强健的体魄也能随之而来。

古诗云:“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辄耕且吟诵,息阴坐乔木。”中华文明建立在耕读文化之上,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人生证明,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方能催生新知识,培养鸿鹄大志。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体会生产与收获的美好,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职业观。

可能有人会说,回归旧生活,让孩子花时间种地是退步,事实并非如此。在邻邦日本,中小学会开设一门“综合学习”科目,到小学5年级,通常都会安排学生学习“种大米”,让孩子们体验春天播种、夏天育苗、秋天收获全过程。而在欧美,也有鼓励孩子玩土,增加免疫力的说法。所以说,开设农业实践活动,从不是“退步”,而是“进步”。

在我们海南,有知名的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吸引不少家长带孩子下田游玩。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南水稻一年三熟,为大中小学开展农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体验环境。若能充分挖掘海南的农耕资源,将农田搬到教室、搬到小区,或者搬到家里面,打造富有海南本土文化的实践活动内容,势必能激发学校、家长与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

当然,开展活动不能机械化。日本漫画家荒川弘曾根据自己25岁前于北海道农家的农作体验创作漫画了《银之匙》,出版后广受好评,一度使当地公立高中的农业学科入学率大幅增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需要我们紧紧盯住青少年的现实身份,推出能吸引青少年从事劳作的漫画、小说、视频、动画,并根据性别年龄、文化认知、饮食习惯等等条件的不同推出针对性的教育思路。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农类活动,才能释放出最大的教育动能。

唐诗《悯农》传唱千百年,我们的中小学生如果只知道诗怎么背,却不知道粟长什么样,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活动,值得点赞。(严奇)(严奇)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