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近 6 万人研究:动态血压比诊室血压更好预测死亡风险

[综合] 时间:2024-04-30 13:36: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5次
此前认为,柳叶诊室测量得到的刀近动态血压值可用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但随着「白大衣效应」等情况相继被发现,人亡风以及动态血压监测(ABPM)等新型设备的研究压更问世,诊室测量血压这一方法在评估高血压患者预后中的血压险作用受到了一定质疑。

近期,比诊柳叶刀一项横跨 10 年、室血纳入近 6 万人血压数据的好预队列研究表明,相较于诊室血压,测死24 小时 ABPM 更有利于预测各型高血压患者的柳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论文截图

研究纳入了 2004 年 3 月 1 日至 201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西班牙 223 家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参加 24 小时 ABPM 的人亡风各型高血压患者,并对患者的研究压更 24 小时/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诊室测量所得到的血压值进行连续随访统计,直至患者死亡或随访期结束(2019 年 12 月 31 日)。血压险

最终进入随访期的比诊 59124 名患者的平均年龄约为 59 岁,平均诊室血压为 148/86.5mmHg,24 小时 ABPM 平均血压为 128.8/76.2mmHg,有 59.4% 的患者在研究开始时正接受降压治疗。

中位随访 9.7 年后,12.1% 的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中约 32.9% 的患者死因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或心力衰竭)。

研究发现,诊室血压和 ABPM 测得的平均血压关联性较差,但 ABPM 测得的日间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则具有较良好的关联性。

而在研究的主要终点——预测死亡风险上,24 小时 ABPM 平均血压具有压倒性优势:

在预测全因死亡方面,24 小时 ABPM 收缩压每升高一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即上升 30%,而诊室收缩压每升高一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仅上升 8%;

在预测心血管死亡方面,24 小时 ABPM 平均收缩压每升高一个标准差,心血管死亡风险上升高达 41%,而诊室收缩压每升高一个标准差,心血管死亡风险仅上升 11%。

即使使用诊室血压/24 小时 ABPM 平均血压进行相互校正,也并不影响后者的诊断优势。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得出了一些额外发现:

在 24 小时 ABPM 获得的血压值中,夜间血压平均值预测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效力均高于日间血压平均值;

隐匿性高血压(即诊室血压值正常,但诊室外测量血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与常规的持续性高血压基本一致;

白大衣高血压(即诊室血压值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但诊室外测量血压正常)和死亡风险升高无关;

诊室血压不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但诊室舒张压 ≤70mmHg 的患者死亡风险高于舒张压更高的人群。

总而言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 ABPM,尤其是 24 小时 ABPM 测得的平均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可有效代替诊室测量血压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死亡风险,也很好地评估了 ABPM 在隐匿性高血压和白大衣高血压的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

文字整理:陈焰汐

策划:z_popeye

监制:carellero、gyouza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