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 | 三尺讲台育桃李 海南教师照亮学子求学之路

[知识] 时间:2024-04-28 08:19: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93次

原标题:教育周刊 | 三尺讲台育桃李 海南教师照亮学子求学之路

编者按

三尺讲台育桃李,教育教师一支粉笔写春秋。周刊照亮9月10日,尺讲我们将迎来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台育桃李

老师是海南教育的燃灯者,是学求学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以赤诚之心、教育教师奉献之心、周刊照亮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尺讲传道授业解惑。台育桃李本期《教育周刊》从我省教师队伍中选取6位优秀代表进行报道。海南他们长期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学求学以点点烛光照亮学子的教育教师求学之路,引领学子心怀星辰大海,周刊照亮不断奔向自己的尺讲“诗和远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刘谦:分享是师者最朴素的情怀

■ 见习记者 黎鹏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弹幕里提出来。”8月31日上午,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刘谦在为学生们上网课。

受疫情防控影响,海南大学近期推迟了学生返校注册时间,从8月22日起开始线上教学。在网络的另一端,学生们踊跃回答刘谦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1995年,18岁的刘谦在华中科技大学开启大学生活。毕业后,他留在湖北。2020年,刘谦选择迎接新的挑战。他一路向南,来到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担任院长。

刘谦指导学生使用内镜。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美好前景深深吸引了我。”在刘谦看来,他从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与海南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因此,他坚信,海南是一片能够有所作为的热土。

2020年初,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作为学院创建的主要参与者,刘谦经历了学院发展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第一眼看到空空荡荡的教室,我们感到任务艰巨的同时,也对未来学院发展的无限可能充满了期待。”

从购置第一批办公用品,到不断完善教职工队伍、引进专业人才、开始准备学院招生,刘谦和团队成员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2020年9月,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为树立良好学风,刘谦院长担任学院首届本科生班主任,主讲新生入学教育与导学这门课。”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师余乐俊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为新生上导学课时,刘院长结合实例讲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意义,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增强专业认知和认同感。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海南省杰出人才……刘谦有很多头衔,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给学生们上课。由他主讲的生物医学传感检测与仪器这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上课时,我会提出很多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他们获得正确答案后流露出来的满足感,让我很自豪。”刘谦认为,和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喜悦,是师者最朴素的情怀。

“刘院长上课不照搬课件,他会结合自己丰富的知识背景,为我们讲述许多与课程有关的知识,详细解答我们的疑问。”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赖浩文说。

参加学术研讨会、申报科研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到海南后,刘谦一直都非常忙碌,假期中也不例外,“科研是教学的‘源头’,只有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刘谦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该院完成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备案,开始培养本科生;2021年,获批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获批建设海南省特色学科(A类);2022年,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3个科研团队。其中,海南省大师级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和领军人才6名。

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何燕:点亮一盏职教“明灯”

■ 海南日报记者 计思佳

“今年中国一二线城市哪些新式咖啡最受欢迎?”“疫情对咖啡行业产生了什么影响?”……9月3日上午,在海口一家咖啡厅内,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何燕和一家咖啡店负责人探讨当前国内咖啡行业的发展新趋势。

何燕一边参与讨论,一边在笔记本上记下心得体会,“我要将这些内容整理到教案上,作为新学期给学生讲课的素材。”

何燕讲解咖啡知识。

视教学为尊,以学生为本,在15年的职业学校教学生涯中,何燕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努力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她努力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立志成为照亮学生职业生涯和未来人生的一盏“明灯”。

活泼有趣、旁征博引、信息量大、含金量高……谈起何燕的课堂教学,她教过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广受好评的背后,是她十多年来在教学技能上的不断精进和备课的精益求精。

熟悉何燕的同事都知道,她比一般老师多花了几倍功夫在备课上,几乎每学期都要更新一次教案。“职业学校的课程偏技能化,要和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紧密联系,教学素材也要不断更新。”何燕说,以这两年的咖啡课为例,“我会深入澄迈、万宁等海南咖啡原产地,对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一手资料,并将其归类整理,融入我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何燕也会设计不同的教案。“有的班级学生活泼,有的沉稳内敛。我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他们的上课节奏、表达方法和课堂提问方式,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收获。”

何燕深知,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还没开始教泡茶或咖啡冲泡技术之前,她会先给学生讲很多关于茶叶、咖啡传承发展的故事。“上咖啡课时,何老师通过影片和许多文章给我们介绍海南咖啡的历史。海南华侨将种子带回来,历经了一代代人的艰难困苦,才将咖啡树栽培成功,才有了现在的大规模种植和具有独特风味的海南咖啡。我对这些先辈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学生董琦琦说。

在何燕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学生因为茶叶、咖啡背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爱上了这些课程。他们在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实训室,不断钻研、创新茶叶和咖啡的冲泡技巧。

经过不断坚持和努力,何燕带领的教学团队于2021年荣获海南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好成绩。她于2022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教学能手”荣誉称号。

从教15年,何燕当了13年班主任。职校班主任的工作琐碎繁重,总是主动扛起班主任责任的何燕让身边的同事十分敬佩。

“学生们都处于青春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希望能通过我的引导,让他们未来的人生路走得更顺利。”何燕说,作为班主任,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做学生生活中的“母亲”、交往中的“挚友”。

每天,何燕很早就来到学校,直到晚上11点学生寝室关灯后才回家。一些学生住校时,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每周,她都要走进学生宿舍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最近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并及时进行疏导。

有些学生顽皮、厌学,成为大家眼中的“问题生”。“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时翅膀蒙上了灰尘。”从教以来,何燕努力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参加朗诵比赛、体育竞技、校内社团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新找回自信。

在用心呵护、用爱守候下,何燕见证了一届届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获得企业的认可,“教育就是播种,学生取得的成就就是我最好的回报。”

海南中学校长王宏:传递智慧与拼搏的“双桨”

■ 见习记者 黎鹏

布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开学相关事宜、筹备新教师入职培训……8月30日,新学期尚未开启,海南中学校长王宏连日来已忙得脚不沾地。当天中午12时,海南日报记者见到王宏时,一上午都在外开会的他,回到校园后又马上和教师们讨论起近期工作安排。

从教32年来,无论是在家乡黑龙江,还是在北京、海南,王宏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从未改变。用王宏的话来说,对教育事业的爱,已深深融入他的骨子里。

“上学期,我负责三个高中班级的数学教学。今年秋季新学期,我继续教高一数学,这几天已经开始备课。”王宏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由于工作原因,王宏经常在海南中学府城校区和美伦校区之间来回奔忙。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在车上完成备课工作和批改作业。站在三尺讲台上,让王宏充满了获得感。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一线教学能够为教师队伍做好示范,同时也能站在离学生和老师最近的地方,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王宏说。

王宏给学生上数学公开课。

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些都是学生们对王宏讲课的印象。“无论是基础好的同学还是基础薄弱的同学,都能从王校长的课堂上收益颇丰。”海南中学学生徐子健说。

近年来,王宏到海南中学任职后,给学校的课堂教学理念带来许多改变。在课堂上推广思维导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思维导学模式将相对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在构建思维导图中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在王宏看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除了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外,还能鼓励学生和教师发现问题,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在许多教师眼中,王宏是帮助他们不断成长的引路人和知心人。“无论多忙,校长都会抽出时间听大家讲课,并指出大家的不足。”海南中学教师甘洁慧说。

1990年,大学毕业后,王宏回到家乡黑龙江省五常市,在中学母校当老师,一干就是11年。此后,他来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职。2017年,王宏被北京师范大学选派至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担任校长。三年选派期满后,他又成为海南中学校长。

“在海中教师身上,我看到了专业、敬业、乐业的特质;在海中学生身上,我看到了善良淳朴、好学上进的品质。这些都深深打动了我。”王宏说。

今年夏天,在毕业生扬帆远航之际,王宏将期许和祝福融入毕业寄语中:“我知道你们对母校依依不舍,但我更知道你们要奔赴远方,荡起智慧与拼搏的双桨,驶向你们的星辰大海吧。”

年复一年,送走老生迎来新生,始终不变的是王宏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初心和执着追求,“教育往往从细致开始,逐步达到精致,努力实现别致,最后力争做到极致。”

儋州市那大实验小学茶山校区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卢明秋:孩子心中最美的“红领巾”

■ 见习记者 曹马志

太阳底下,穿着蓝马甲的志愿者,骑着白色小“电驴”,身前堆着三个鼓鼓囊囊的红色包装袋,正在逐户上门给居民送生活物资……学生文晨希画的这幅手绘画,让儋州市那大实验小学茶山校区教师卢明秋心里暖暖的。她目前已坚守在战“疫”一线20多天,在中、高风险区“逆行”,忙着坚守防疫卡点、运送物资、进行核酸采样等。看到卢明秋的战“疫”身影后,学生文晨希回家用心画下这幅抗“疫”手绘画。

言传身教,行胜于言。从儋州市城区学校来到儋州市那大实验小学茶山校区,卢明秋一待就是8年。她用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心陪伴孩子们茁壮成长,春风化雨、真情浇灌,成为乡村小学“筑梦人”。

2014年,那大实验小学刚托管帮扶的茶山校区,只有一栋两层的老教学楼,校舍破旧,大门锈迹斑斑、杂草横生,一片凋敝景象。当时,该校区只有140多名学生,一个年级就一个班。穿着拖鞋、没有校服……许多孩子不按时上学,轻礼仪,“熊孩子”多,学习氛围较差。

卢明秋和学生在一起。

自从那大实验小学托管帮扶后,受益于市里持续加大的扶持力度,茶山校区的教学楼、公共活动场所等硬件水平一年一个样。那大实验小学倾力“传帮带”,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德育美育,茶山校区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少先队辅导员,是卢明秋在茶山校区一直坚守的岗位。每逢入队第一课,卢明秋都会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光荣历史,播种“红色种子”,呵护生根发芽,“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入队时发的第一条红领巾,文晨希格外珍惜,从一年级戴到五年级,每次佩戴之前都洗得干干净净。从文晨希妈妈口中得知此事后,卢明秋十分感动。在她的默默耕耘下,茶山校区的学生踊跃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戴上红领巾,成为他们童年美好时光中的珍贵记忆。

加入少先队后,文晨希的变化,卢明秋看在眼里,欣喜于心。文晨希从一开始的羞怯胆小、不敢上台当众朗诵,逐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参加朗诵、演讲、绘画、运动等。她现在当上了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还获评为儋州市三好学生等。

在卢明秋看来,好的习惯,得从娃娃抓起,要在童年为他们播下梦想的“种子”。她倡导孩子们从小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常态化组织读书打卡活动,鼓励家长做好陪伴,家校联动守护孩子成长。

让卢明秋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王初华,每天读书打卡,睡前阅读20分钟,一直坚持了1000多天。“这种自律,好多成年人都做不到,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卢明秋说,王初华的妈妈常年陪着孩子,录制阅读小视频打卡。

在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同时,卢明秋每学年还兼任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她所带的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的管理也获得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

十六载从教路,八年乡村教育守望者。卢明秋先后荣获“海南省优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儋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儋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茶山校区少先队大队获得2021年度“海南省优秀少先队大队”等荣誉称号。

“卢老师,您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喜欢您。”一想起文晨希近日送来手绘时说的这句话,卢明秋心里都会泛起感动的涟漪。潜心耕耘,必有回响,“发自内心对孩子们好,他们都能感受得到。”卢明秋说。

目前,卢明秋仍坚守在战“疫”一线,她的学生们也成了少先队防疫宣传小卫士,“小手拉大手”,每天用清脆童声传递战“疫”正能量。

陵水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绍莹: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9月2日,陵水黎族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绍莹一直忙着开学准备工作。今年秋季新学期,该校新开办的学前教育班和职业教育班将迎来首批学生,推动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

“特殊教育的阵地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山坡上。从事特殊教育者,必须有更深沉的情怀和爱心。”王绍莹说。5年来,她是陵水特殊教育学校成长的见证者和建设者。她俯首躬耕“特教田”,用双手托起一个个“折翼的天使”,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每次踏进校园,王绍莹的心都被一幕幕画面温暖着:下课后,热情帮老师拿课本的培智学生;每天到操场拾落叶的聋哑学生,开心地向老师展示自己新学的手语;扬起笑脸向老师问好的身体残疾学生……

课堂上的王绍莹。

不同于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很多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教师要有极强的专业性,投入更多耐心、爱心和责任心。2017年11月,王绍莹被调到特殊教育学校担任校长,接到通知后,她没有休婚假,全身心投入到筹备工作中;东奔西走,带领教师深入社区、走村串户,实地了解人们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有些家长碍于面子,不愿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面对这样的情况,王绍莹十分着急。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在“黄金年龄段”及时接受特殊教育,她一家一户登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解读政策,讲述特教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做到“应收尽收、应教尽教”。

此外,由于身体和家庭条件等多重因素,无法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教育也是一大难题。对此,王绍莹和同事们探索建立“送教上门”制度,坚持每周一次“送政策、送康复、送温暖、送技能”,让这些孩子在家里也能接受特殊教育,在自理、运动、感知、语言、交往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刚到学校时,小琪(化名)多次出现情绪不稳的情况。我去接她时,总是看到王校长在耐心安抚和引导她,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这几年来,小琪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心里除了欣慰,更多的还有感恩。”自闭症学生家长林女士说。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每次送孩子到学校的时候,王校长都会在校门口迎接,和家长们分享孩子的近况。

在王绍莹的牵头下,陵水成立了县特教融合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和特教专家委员会。同时,她还牵头起草了《陵水县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建立残疾学生信息管理网络,形成特殊儿童筛查、检测、建档、安置动态管理机制。

烘焙、家政、手工艺制作……在陵水特殊教育学校的兴趣课堂上,孩子们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劳动和就业技能。“学校不仅要让孩子们拥有生活自理能力,也要帮助他们以后顺利融入社会,拥有就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王绍莹说。目前,该校正致力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端延伸。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王绍莹最难忘的回忆,是学校举行的第一次文艺演出,“表演的那一刻,学生们眼里有光,那是自信和希望之光。”从那天起,王绍莹便萌生出一个想法: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参加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精心准备和排演让孩子们有了更大的舞台。在陵水文罗镇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文艺晚会上,该校学生与老师同台演出节目《国家》,现场掌声雷动;在全县举办的经典诵读大赛中,该校师生获得二等奖;学生们参演的《请党放心,我很幸福》德育情景剧,入围第二届海南省中小学德育情景剧大赛决赛……

“希望所有‘折翼天使’都能被更温柔地对待,有尊严、更精彩地生活。”王绍莹说。

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吴芳艾:为孩子埋下幸福的种子

■ 见习记者 陈子仪

9月1日上午,走进琼海市中原镇中心幼儿园,不少老师正忙着给教室桌椅、玩具等进行全方位清洁消毒。在除尘布新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吴芳艾。

忙碌了一上午,看着干净的校园,吴芳艾热切盼望着新学期的到来,届时这所幼儿园将迎来第13批新生。13年前,建校之初,为了让更多孩子走进这所幼儿园,吴芳艾做了不少努力。

2009年,为响应省教育厅和琼海市教育局整合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有关要求,中原镇大锡学校并入中原镇中心学校。大锡学校闲置校舍被重新改建,新设中原镇中心幼儿园。33岁的吴芳艾接到任命,担任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2009年8月中旬,幼儿园校舍改建完成,学校硬件设备到位。一切准备就绪后,吴芳艾遇到了第一个难题——招不到学生。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缺乏正规的学前教育,中原镇中心幼儿园建立之前没有公立幼儿园,3岁—6岁的孩子都被送到中原镇中心学校等教学点的学前班。家长们缺乏对公立幼儿园的了解,加之接送不便等原因,导致中原镇中心幼儿园报名启动一周都无人问津。

情系幼教的吴芳艾。

“得想办法,不能坐以待毙,我们下村去给家长做宣传工作!”带着20余名老师,吴芳艾制订了招生计划和方案。

为了解决招生难题,吴芳艾给中原镇附近22个村的村干部打电话,请村干部帮忙召集学生家长进行座谈。为什么要设立公立幼儿园?学校在哪儿?正规学前教育有哪些内容,质量如何……吴芳艾和老师们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详细向家长介绍规范的幼儿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宣传初见成效,不少家长同意将孩子送去中原镇中心幼儿园。不过,现场还有部分家长持观望态度。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吴芳艾和老师们决定挨家挨户入户宣传。

“发展公立幼儿园是以后的教育发展趋势”“我们幼儿园教师是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那段时间,吴芳艾和老师们天天披星戴月,为招生不断奔走于乡间。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回报。2009年8月底,中原镇中心幼儿园迎来第一批学生——567名孩子。

多年来,在吴芳艾的带领下,中原镇中心幼儿园逐渐发展壮大。2019年7月,中原镇中心幼儿园联光分园启动筹建工作。由于联光分园位置较为偏僻,招生工作开始后没有家长前来报名。

眼看9月即将开学,吴芳艾放下刚出生仅一个月的孩子,投入招生工作中。与10年前一样,吴芳艾带着老师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走遍附近12个村委会,首批招进29名学生。近年来,联光分园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被评为琼海市一级幼儿园。

多年来,吴芳艾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幼儿园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关系到众多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希望能为更多孩子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为他们的人生埋下幸福的种子。”吴芳艾说。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