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融资阶段性收紧 新能源行业高速扩张或暂歇

[热点] 时间:2024-04-30 01:16: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5次

    

数据来源:Choice

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现金流情况

(截至2023年6月30日)

  近日,再融资阶张或暂歇中国证监会针对IPO、段性再融资作出6项监管安排,收紧速扩再融资收紧信号明确。源行业高监管政策调整后,再融资阶张或暂歇已有企业陆续撤回再融资申请,段性比如新能源赛道的收紧速扩杭可科技、中元股份。源行业高

  有分析师预计,再融资阶张或暂歇政策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段性新能源行业的收紧速扩发展模式也将随之出现调整。自2020年开始,源行业高新能源赛道再融资便一路狂飙,再融资阶张或暂歇不少上市公司抛出超百亿元定增、段性可转债预案。收紧速扩资本涌入的确为企业技术升级、产能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出现了盲目融资、过度融资等现象。不少企业被疑“圈钱”的同时,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境况。

  资本市场资深人士蒋静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称,一级市场的降温和二级市场的收紧,使资本将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产能过剩问题预计有所缓解,产业或将进入优胜劣汰、休养生息的阶段。

  多家公司撤回定增

  再融资“紧箍咒”显威,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定增终止。

  8月31日,杭可科技公告称,鉴于目前相关监管政策、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决定终止2023年度定增事项。杭可科技原本拟募资不超22.73亿元,用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设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设备产能扩建项目等。

  在此之前,中元股份的定增计划也宣布“搁浅”。8月28日,中元股份公告称,鉴于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实际状况、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及战略规划等诸多因素,本次发行已无法较好地达到发行目的,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定增事项。

  两家公司定增接连撤退,与近期再融资监管安排有关。证监会于8月27日发布多条针对再融资的监管安排,明确提出“突出扶优限劣,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等。

  杭可科技股价8月14日至9月1日一度跌破发行价,目前处于破发边缘;中元股份早已破发。此外,中元股份还存在借道定增跨界锂电的情形,公司主营智能电网及医疗健康业务,此次定增融资原计划投向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建设项目。

  有资深市场人士预计,再融资新规出台后,预计将有更多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再融资撤单或融资规模缩水。

  据上证报资讯不完全统计,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中,2022年1月至今,还有32家公司在等待定增批文,预计融资上限合计为862亿元;有11家公司在等待可转债批文,发行规模合计约315亿元。

  产能扩张或将放缓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再融资的收紧,或许可以让一路狂奔的新能源行业放慢脚步。

  实际上,业内对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忧由来已久。以锂电为例,多位来自整车厂的负责人近期频频发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GWh至1200GWh,而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

  一汽集团董事长邱现东此前表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50多家电池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125个,总投资预算超过1.4万亿元,产能规划超过2500GWh。若这些电池产能达成,则有产能过剩风险。

  部分公司在半年报中也警示了产能过剩风险。国轩高科表示,国内外电池企业不断发布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部分车企拟自建部分电池产能,产能迅速扩张可能导致产品结构性过剩以及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光伏行业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隆基绿能在半年报中直言,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光伏产业作为为数不多的高景气、快速增长的行业,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和跨界资本,叠加原有企业的扩产,产业终端需求难以消化短时间过快增长的新增产能,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已成为必然,新旧产能将加速迭代,整个行业即将进入淘汰赛。

  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在某种程度是资本“催肥”所致的。蒋静分析称:“资本追捧是这一轮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股权融资、IPO上市、再融资以及地方政府资金比较充裕,大干快上,而技术迭代又有周期,必然导致同质化产能问题严重。”

  在近期再融资项目的问询环节,产能问题也是交易所关注的重点。比如,上交所要求振华股份结合行业市场空间、在手订单情况、公司经营情况等,说明募投项目具体的产能消化措施及可行性,是否存在产能消化风险;深交所要求太阳能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情况、相关政策文件、合同协议明细内容等,说明募投项目新增产能的消纳措施等。

  蒋静预计,新能源行业持续数年的“产能竞赛”,以及颇为流行的“一体化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从而回归“专业化”竞争力,同时更加强调在市场端而非产能端的竞争力。

  中尾部企业压力加大

  政策端的变动,最终将影响行业的竞争格局。

  随着融资渠道的收紧,蒋静认为,“扶优限劣”将在新能源行业得到进一步体现,行业集中度有望从过去几年的分散化重新走向集中,头部企业有望迎来市场份额的逆转。

  沪上一位电新行业分析师认为,同处融资收紧的环境下,头部企业综合实力更突出,自我造血能力更强,穿越周期能力也更强。相比之下,中尾部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扩张甚至保持已有市场份额都会受到压制。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锂电龙头宁德时代现金流最为充沛,持有2195.82亿元的现金,扣除有息负债后还剩1035.80亿元。此外,隆基绿能、通威股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行业头部公司分别持有561.1亿元、331.75亿元、251.18亿元和248.55亿元的货币资金。

  在半年报中,部分公司提示了行业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东方日升表示,由于行业竞争加剧、补贴政策下滑以及产业集中度趋势提升,未来部分光伏企业可能出现资金流动性困难导致退出市场或者申请破产,若未来出现销售回款不顺利或客户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则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将增加,可能给公司带来坏账并直接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蒋静预计,一级市场的降温和二级市场的收紧,使得资本将从“充裕”逐渐变得“稀缺”,手握大笔现金或者存量产能的企业,将掌握资本优势,而“弹药”不足的企业,则可能在资本收缩中退步甚至被淘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