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读曾纪鑫《抗倭名将俞大猷》

[休闲] 时间:2024-04-27 19:24: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55次

原标题: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读曾纪鑫《抗倭名将俞大猷》

□ 万华伟

读曾纪鑫先生的艺术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抗倭名将俞大猷》,飒飒海风扑面而来。地再大猷他用文学的现历鑫抗笔触,拂去历史的史人尘埃,追溯明朝中晚期东南沿海那段英勇的物读倭名抗倭斗争,刻画了一位充满浩然正气却又命运多舛的曾纪英雄人物。

曾经的将俞某一时间与空间,承载着特定的艺术历史,史料流传至今,地再大猷定会有许多流失、现历鑫抗变形甚至是史人有意的遮蔽与篡改,因此,物读倭名历史是曾纪需要还原的。《明史》中的将俞俞大猷的事迹,与稗官野史中的艺术记载就不尽相符。俞大猷和古籍中的侠客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与剑同行,剑也成为他的个人象征之一。但这里的“剑”,并非双刃、头尖的古剑,而是源于“少林棍”经他改造后的一种长棍——“俞家棍”。俞大猷不仅是武林公认的一等高手,更是一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这样一个人物,有着抗倭的种种传奇,在民间配享庙堂,备受尊崇。作为著名的抗倭将领,俞大猷当时不仅与戚继光齐名,甚至还超出戚继光之上。可当人们提及那段抗倭历史,说起壮怀激烈的英雄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正如作者所言:“戚继光的耀眼光芒,使得俞大猷黯然失色。这种局面的形成,既属时人所为,也与后人有关,是多种因素、多重合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作家看历史写历史,应该有独特的视角。历史题材虽然有书写上纵深广阔的优势,但也存在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弥补这一缺憾的方式,就是用艺术的方式加以渲染、再现,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也是本书无法回避的首要任务。

《抗倭名将俞大猷》和大多传记一样,从传主的生写到死,再现了俞大猷完整的生命过程。俞大猷不同于一般武将,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中过秀才,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襟怀与抱负。但他喜欢读杂书,将《大学》《中庸》之类的科考书目置之脑后。如此一来,科举受挫在所难免。一晃就近而立之年,这时的俞大猷只好继承父职,投笔从戎。三年后,终于以天下第五名的成绩考中武进士。

俞大猷虽然没有走科举之路进入仕途,但他称得上一位真正而出色的文人学士。有儒学作根基,有对《易经》及《孙子兵法》的深入研究,决定了俞大猷的军旅人生非同凡响。此后的他,身经百战,终成一代名将,在大明王朝中晚期黯淡的天幕上,犹如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有的光芒。

《抗倭名将俞大猷》史料丰富,详略得当,叙事层层推进,情节扣人心弦。作为一个客居闽南的湖北人,作者选择生于海边长于海边长期率军纵横大海的明代儒将作为传主,需要勇气,需要对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的熟悉与把握。万事皆有因果,假如当年曾纪鑫先生不是作为重点人才,从武汉引进到厦门市工作,长期接触、了解八闽文化特别是闽南文化,俞大猷就不会进入他的视野,更不会将俞大猷作为创作对象,当然,也就不会有这部传记的问世。

所谓传记文学,顾名思义,当以生动的文笔、严谨的事实、立体的形象,状写传主的精彩人生。给历史人物以可感的形象,予远逝的传主以鲜活的生命,让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样的传记作品方属上乘之作。捧读《抗倭名将俞大猷》,一个文武兼备、真实高大的儒将形象,久久盘踞在我的脑海。书中俞大猷的形象,也将“活”在读者心中,感染、激励国人。我以为,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与历史的力量!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