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有名的“绣花村”有个多民族绣娘团

[焦点] 时间:2024-04-28 21:14: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1次
她们切磋不同民族的绣花村针法,将民族团结绣成醒目的临平图案

在绣花针的一落一提之间,一朵栩栩如生的有名鲜花出现在绣绷上。这样的个多场景,在临平区鸭兰村的民族绣花基地很是常见。

刺绣是绣娘一门精细的手艺活。绣活好的绣花村人,绣鸟能闻声、临平绣虎能奔跑、有名绣人能传神……对鸭兰村的个多绣娘而言,这从来难不倒她们。民族

鸭兰村是绣娘远近有名的“绣花村”,村里大部分妇女都会绣活,绣花村且能绣出做工精巧、临平图案精细的有名绣面。近几年,随着“邻里绣娘团”成立,鸭兰村的传统刺绣产业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绣花针变致富“魔法棒”

传统刺绣是鸭兰村的特色非遗项目之一,绣花鞋、虎头帽、绣花枕头是鸭兰刺绣的代表作品。在村里的绣花基地,随便拿起一件绣花作品,都能看到细腻的针脚、色彩鲜艳的纹样。

鸭兰村传统刺绣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村里办起了绣花厂,手工刺绣的服装远销日本,“来料加工”成为鸭兰村的致富途径。

2010年起,鸭兰村成立了“邻里绣娘团”,团里包括30名绣娘,其中8名是少数民族。不同民族的绣花特色各不相同,像彝族刺绣喜好五彩斑斓的图案,针法繁多,有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不同民族的绣娘凑在一起,相互借鉴,进步神速。

彝族媳妇梁永利是“邻里绣娘团”的一员,她是较早来到鸭兰村的少数民族之一,跟着婆婆学当地刺绣已有将近15年。对她而言,眼下的日子在家就能绣花赚钱,还能带孩子、打理家务,并且梁永利还成了团里的副团长,定期举办刺绣培训班,带出了十几名少数民族绣娘。

53岁的苗族妇女潘兰梅也是绣娘团成员,今年是她从外省来到鸭兰村刺绣基地工作的第20个年头。

每天上午,潘兰梅都会早早地到基地取版,与姐妹们一边聊天一边绣花。这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在潘兰梅手中成了致富的“魔法棒”——靠这一技之长,潘兰梅不仅供女儿上了大学,还将老家的平房重新建成了三层小洋楼。

各民族文化在绣品里融合

未来鸭兰村要做刺绣文旅伴手礼

鸭兰村的刺绣基地有近300平方米,是“邻里绣娘团”团长曹国花从公公婆婆手中接过来的,主要承接来料加工以及外贸订单业务,让村上赋闲在家的妇女可以通过绣花、钉花等手工活挣钱,拓宽鸭兰村妇女的就业途径。

在曹国花的努力下,刺绣基地荣获了杭州市“巾帼再就业基地”荣誉称号。

用潘兰梅等人的话说,在基地绣花,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众所周知,苗绣是中国传统名绣之一,大多做工精美、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在刺绣基地,潘兰梅把具有苗族特色的图案、故事融入刺绣创作,将当地特有的鸭兰薪火元素与蝴蝶、几何图案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了来自苗族的潘兰梅、来自彝族的梁永利,刺绣基地还有来自藏族、布依族、畲族等不同少数民族的绣娘。

走进刺绣基地,在很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幅石榴籽绣品,名为《民族情深》。团长曹国花说,这幅绣品中一粒一粒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深情拥抱,这正是各族姐妹在鸭兰村携手共进的写照。

如今,鸭兰村所在的崇贤街道正在持续做精“红色鸭兰”薪火品牌,推进“富美鸭兰”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活力鸭兰”幸福指数。

接下来,街道还将结合“非遗+红色”“非遗+民族”,创作鸭兰刺绣文旅伴手礼,把鸭兰村的传统刺绣从简单加工,提升到非遗绣花技艺的传承发扬上来。鸭兰村也将借着这股“东风”,将鸭兰刺绣与红色根脉文化、水乡文化、非遗绣花文化等多元文化结合,铺就更长远的致富增收路。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