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文化周刊丨古人的消夏智慧 正文

文化周刊丨古人的消夏智慧

[热点] 时间:2024-04-29 18:35: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丨古人的文化消夏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叫“夏虫不可以语冰”,说的周刊智慧是夏天的虫儿无法想象冰是什么样的。然而,丨古在古代,消夏人们在夏天不仅可以享受到冰块带来的文化清凉,而且还有假“冰箱”,周刊智慧甚至还有冰镇饮料。丨古

其实,消夏世界上最早发明冷藏和冷饮的文化是中国人。

《诗经·豳风·七月》是周刊智慧一篇著名的农事诗,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丨古一些生活习俗和礼仪。其中记载,消夏“二之日纳于凌阴,文化三之日凿冰冲冲”。周刊智慧这是丨古两句互文,就是说,在天寒地冻的农历腊月和正月将冰采集起来放到冰窖(凌阴)中,以待天热的时候使用。

夏天有了冰,就可以制造土冰箱了。

冰鉴是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周礼》中就有冰鉴储存食品的记载:“祭祀供冰鉴。”这样说来,冰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了。

有了“冰箱”,自然可制冰镇食品了。春秋末期,已开始在诸侯宴席上出现了冰镇甜酒。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酌清凉兮”,大意是“喝了冷冻甜酒,口中好清凉啊”。

到了宋代,冷饮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享用者由官宦贵族扩展到平民百姓。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品种繁多的饮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赋诗一首,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就是对一种名为“冰酪”的冷饮的赞赏。北宋汴京还有“沙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也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也都属于此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冷饮的水准越来越高。元代商人在冰中加蜜糖和珍珠粉,使冷饮质量有进一步提高。元世祖忽必烈更用牛奶和冰水制成冰雪状食品。不过,这种制冰酪的技术在中国未能发展,被马可·波罗带回国,后来渐渐演变成今天的冰淇淋。

明清时代,不仅冷饮花样更为繁多,且质量也越来越高,当时以北京的“冰镇酸梅汤”最负盛名。“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郝懿行《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市井消夏图!

(徐晗溪 辑)

曾侯乙铜冰鉴

“曾侯乙铜冰鉴”又称“曾侯乙铜鉴缶”,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早期1号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空隙,夏天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厚实的青铜外壁能够隔热保温,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徐晗溪)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