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颅了,却发现准备的方案都不能用…怎么办?

[娱乐] 时间:2024-04-28 21:48: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7次
本文作者:云也

位置极深、已经受体血管严重硬化、开颅供血血管不够长,现准两端血管已没有接上的备的办可能……

术前讨论的备选方案,应该都用不上了!已经

一边是开颅手术台上已经开颅、等待救命的现准患者,一边是备的办比预期恶劣太多的血管条件。王林知道,已经必须争分夺秒,开颅定下新的现准方案。

而术中的备的办惊险,此刻的已经于芳(化名)无从得知——这是她时隔 1 年,再次与死神擦肩。开颅

又是现准生死一线

上次生死一线是去年 8 月。

反复头晕半年后,在被多家医院拒绝收治,在当地神经外科医师的推荐下,47 岁的于芳前来浙江大学院医学院附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以脑血管病与颅底肿瘤为特色与专长的王林团队接诊了她。

检查后医生发现,于芳的右侧大脑中动脉 M1 段有一巨大动脉瘤,直径达到约 16*16mm,且有多根分支血管,处理难度极大。

首次手术前

颅内的巨大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既往文献显示,约 1/3 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未及抢救就在院外死亡,1/3 在院内进行积极挽救后依旧未能避免死亡,只有最后 1/3 的患者能存活,但常遗留有轻或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经过近年的技术发展与理念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整体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虽然病情危重,但团队仍有充足的救治信心。

2022 年 8 月 8 日,王林教授团队针对该患者颅内动脉瘤的特点,采取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即取桡动脉进行高流量搭桥大脑中动脉远端血管,同时通过动脉瘤塑形,在保留分支血管血供的同时夹闭动脉瘤,在保证远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血供的前提下,排除动脉瘤破裂的隐患。

1 周后,在救治团队的精心照护下,于芳顺利出院。

但平静的生活,仅仅持续了一年。虽然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复查中的影像检查却带来噩耗——于芳颅内的搭桥血管吻合口上又长出了巨大动脉瘤,瘤体达到正常血管管径的 5 倍左右。

搭桥手术通常用于治疗巨大复杂动脉瘤,搭桥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神经麻痹、缺血或高灌注损伤。虽然有一些报告记录了迟发性的吻合口动脉瘤,在心脏和外周血管的病例中较为常见,但在神经外科领域则较为罕见。经医生初步判断,这次的动脉瘤形成,很有可能与病情发展中出现的血管狭窄相关。

且该患者首次搭桥采取的是高流量旁路术,这类手术后的动脉瘤,更是鲜有报道,且目前并无统一的治疗标准 [1,2]

吻合口再发巨大动脉瘤本就罕见,而此次又长出来的动脉瘤就位于吻合口处,一旦破裂,不仅会出现大出血,还将使 M2 远端供血受限、原本瘤上塑形动脉供血受限,将引起偏瘫、昏迷、甚至死亡。

但搭过一次桥的病灶,血管走行极其复杂,血管条件差,再次手术难度极高。

这颗要命的定时炸弹,到底该如何排除?

Plan B

入院第 3 日,在完善了 CTA、DSA 等检查,与神经外科介入组医生共同评估供血血管情况及脑血流情况后,术前讨论正在神经外科二病区紧张进行。

作为病区主任、主刀医生王林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剖析。

依据文献,吻合口再发动脉瘤可能的发病原因又很多,压力改变、吻合口扩大、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操作的血管损伤、梯度压力差,以及炎症等等,都是可能的诱发与致病因素。

吻合口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 图源:文献 1

对于此例患者,救治团队考虑手术「血管狭窄」为最可能的原因,而血管狭窄的罪魁祸首,可能是血管硬化、吻合口梗阻,或者血栓形成。

但无论是何原因,手术迫在眉睫,必须有更加充分的预案。否则,对患者而言,再次手术将面临得不偿失的局面。

首先纳入考虑的是较为简便易行的 Plan A,即通过介入球囊,辅助扩张狭窄血管段,再在动脉瘤放置支架,或手术塑形。

该方案的优势是难度不大,但缺点也十分致命——破裂出血风险较高。而且,一旦发生破裂,就必须立即开颅清除血肿,且预后不佳。通常该方案比较适用于单纯的血管狭窄,且血管条件尚可的患者。

显然,这位做过一次搭桥的患者,现在的血管条件不符合「尚可」的要求。

那么另一个方案 Plan B,便是开颅后将血管狭窄段夹闭,进行动脉瘤塑形,高流量搭桥血管迁移与远端血管再次吻合。

但二次搭桥同为搭桥手术,相对于首次搭桥而言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首次搭桥可选择余地较大,二次搭桥手术难度却成倍增加。

经历前次搭桥手术,此时患者脑内中动脉处血管走行十分复杂:桡动脉搭在 M2 远端流出道动脉,流出道分叉,另有一根动脉经动脉瘤塑形后供血。

吻合口动脉瘤附近血管走行复杂

供血血流量、血管长度、截面积等是否合适,都会制约手术的实际效果。一旦无法完成二次搭桥,补救措施有限。且搭桥更适用于位置表浅,供血血管与受体血管条件较优的情况。目前也尚未有具体文献报道脑血管二次搭桥的成功率。

最终,团队仍一致认可,优先使用 Plan B。

相比于 Plan A,Plan B 更为直观可控,手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较之大为提高,且对于分支血管血运的保留也具有较大优势。

这一选择对患者而言无疑能一次性解决问题、预后相对良好,但也将巨大的压力,放在了主刀医生王林教授的肩上。

意外

在麻醉医生辅助下全麻达成后,王林沿首次搭桥留下的 15cm 右侧额颞切口进入,探查至蝶骨峭处硬脑膜时,只见上次手术完成的桥血管从硬脑膜外穿入,经历 1 年时间已与侧梨区脑组织黏连。

沿蝶骨峭往深部,就看见了在吻合口上膨出的巨大动脉瘤。

视野下,经历过一次手术的吻合口附近,血管环境复杂、粘连广泛:瘤体深部上次手术的数枚动脉瘤夹,瘤体的内外侧面上可见前次的桥血管吻合处,动脉瘤的额侧和颞侧可见流出道,颞侧流出道分为两支。

术中暴露病灶

团队屏息凝神,手术室除了生命支持系统间或几声的提示音,别无其他声息。

在分离桥血管与硬脑粘连处、游离桥血管时,随着粘连组织被艰难地撕扯、分开,主刀医生王林的心,不由自主地一沉:

原桥血管游离度欠佳,无法移位吻合至动脉瘤的任何一个侧流出道——动脉瘤所处位置本就极深,操作难度高,现在受体血管又已严重硬化、供血血管长度不足吻合不上。

也就是说,现在的血管条件在意料之外,准备充足、术前视为最佳方案的 Plan B,已无法进行下去。

王林停下手中的动作,手术间内落针可闻,却并未感受到慌乱的气息,而他的脑中正在迅速闪过术前曾考虑过的其他方案:

如果回到 PlanA 是否更为合适?

确实也有文献报道过应用支架辅助处理吻合口动脉瘤,但血管狭窄太厉害,通过介入手段去处理总体风险还是太高,而且从影像资料上看,应用介入的办法可能会牺牲掉部分分支血管的血供。

「术前我们确认过患者右侧 Allen 试验阴性,桡动脉可取,手掌供血情况也没有问题。目前最优的选择还是旁路搭桥。」

王林亲自下台与家属沟通术中情况、告知相关方案选择的利弊。在患方更为肯定的答复借由助手传回手术室后,王林立即做出指示:

「接下来,取右侧桡血管作为桥血管,一端吻合至原桥血管,另一端吻合至动脉瘤颞侧浅部的流出道。」

一人一案

救治团队的曹生龙副主任医师遂在患者右前臂做直切口,暴露桡动脉约 10m 长度,两端结扎后取下、修剪、肝素化,留作供体血管。

接着,王林先后用临时瘤夹夹闭动脉瘤侧浅流出道、原桥血管外膜的近端和远端,分别依据桡动脉管径直线切开,美兰染色后缝合。通畅试验证实吻合口通畅,尝试松开临时瘤夹,未见出血。

以桡动脉搭好桥后,接着便是动脉瘤塑形。动脉瘤夹夹闭原桥血管吻合处,再夹闭塑形动脉瘤及其额侧流出道。

术中吻合情况

15 分钟的精细操作,在紧张的气氛中如同转瞬。手术室内所有人的视线,都随着王林一同聚焦到了术中的 ICG 造影图像:

术中 ICG 造影结果,显示血管通畅

植入作为供血血管桡动脉最先显影。

动脉瘤颞侧和额侧流出道随后显影。

动脉瘤未见显影。

术后血管情况

至此,3 小时的努力,终于收获了成功。

术后 7 天,患者的病情并无波澜,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

术后一个月,团队评估了患者的 mRS 评分:生活质量良好,能够与正常人无异。

「虽然血管搭桥是我们的常规手术,但对于吻合口动脉瘤的处理,却是一次新的挑战,无论是多次搭桥、血管硬化等情况,都是较罕见的情况。」王林在术后做出总结,得益于术前的充分讨论和准备,及时重新制定方案,患者预后良好。

「吻合口动脉瘤在神经外科领域目前只有零星报道,并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目前各方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努力做到一人一案,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颅内血管情况。此次手术多种难度大叠加,更能积累宝贵经验。」

因为于芳出现过一次吻合口动脉瘤,团队为她安排了更为严密的随访计划,将按时间表复查脑血管造影。

「个体化治疗,不只是手术中的一人一案,更要贯穿到疾病的管理之中。」

出院前

病例解读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二病区主任 王林 主任医师 解读:

高流量搭桥后,吻合口出现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在神经外科领域还是非常罕见。这样的病例也是术者第一碰到,处理比较棘手,因为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参考。

面对这样复杂、罕见的病例,虽然我们多次讨论,并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但是术中还是出现了我们计划之外的情况。不过庆幸的是,通过团队的努力,我们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重新制定方案,最终患者预后还是很好。

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这种复发的病例,困难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多,大家处理这些病例时一定要有多种备选方案。

血管吻合搭桥是处理复杂动脉瘤的终极武器,未来在以下发面可能有所突破:1、小直径的人工血管,能够用于颅内搭桥;2、自动血管吻合器、机器人辅助缝合技术等。

策划:云也 | 监制:gyouza、carollero

参考文献

[1] Benalia VHC, Cortez GM, Aghaebrahim A, Hanel RA, Sauvageau 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to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tic Aneurysm Treated With an Endovascular Approach: A Case Report. 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2;23(6):e382-e386. doi:10.1227/ons.0000000000000391

[2] Uchida T, Yoshino M, Ito S, Hara T. Anastomotic Aneurysm Formation after High Flow Bypass Surgery: A Case Report with Histopathological Study. NMC Case Rep J. 2017;4(4):111-113. Published 2017 Aug 24. doi:10.2176/nmccrj.cr.2017-0037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