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铁匠铺里走出的“农机大师” 正文

铁匠铺里走出的“农机大师”

[综合] 时间:2024-04-28 07:26: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03次

    《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宝程

    

    

    

      16岁时,农机大师崔海申子承父业,铁匠开始经营父辈的铺里小铁匠铺。40年间,走出他立足家乡,农机大师从实际出发,铁匠紧随市场风向标,铺里不断钻研、走出琢磨,农机大师使得自身研发的铁匠40余种农机配件深受广大客户青睐,并牢牢占领市场。铺里是走出什么内生动力让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铁匠铺华丽转身为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大型工厂,9月6日,农机大师记者走进了绥中县秋子沟乡该工厂所在地。铁匠

    

    

    

    

    

      图为崔海申(中)正在指导生产。铺里

    

    

    

      55岁的崔海申性格憨厚、朴实,为人热情,聊起创业的初衷及一路走来的历程,他用了长期坚守、研发不辍、踏实前行等关键词。

    

    

    

      秋子沟乡三面环山,从崔海申的爷爷开始,他家就在当地经营一家小铁匠铺,生产镰刀、锄头、马掌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小铁匠铺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我16岁那年,从父辈手里接过小铁匠铺的生意,看到挣不到啥钱,就有些失望。可自己又没啥过硬的技术,也只能勉强支撑。”崔海申回忆说。崔海申的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虽然当时他年龄还小,却想在“打铁匠”这个行业里搞出点名堂。于是,经过8年的不断地学习、钻研、积累,崔海申凭借过硬的技术终于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但崔海申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时刻想着大干一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38岁那年,崔海申研制了做农机配件用的旋耕刀,并把小小的铁匠铺发展为农机具公司。截至目前,共推出40余种农机配件,几乎涵盖了所有农耕产品,并取得了相关专利,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市场上的旋耕刀,虽然有技术,但热处理不够,容易折断,工艺较粗糙。我经过多个环节实验改进,失败了千余次,每个产品按1.5斤算,光卖废品就卖了10多吨,最后终于研制成功,旋耕刀耐磨度等硬指标全国排名前列,注册了4个名牌商标。”

    

    

    

      “这些年来,我为什么不断地坚持研发,答案是我在市场考察时,发现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一有停滞,就跟不上脚步,就会被淘汰。占领技术的制高点,让客户满意度高,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大。”崔海申说。

    

    

    

      智者当借力而行。近年来,崔海申积极与唐钢、凌钢等企业合作,从原材料、技术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自身,让企业的产品畅销东北三省、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涉足。在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天津一大型钢铁企业想聘用他,承诺他年薪百万,被他婉拒。他质朴地说,厂子里的近百名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如果自己走了,厂子也就垮了,这样的事他不会干。厂子凝聚了创业者的心血,他要与大伙儿一道,立足家乡,干出样儿来。

    

    

    

      艺无止境。近期,该企业在不断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一台热轧设备,硬件设施不断升级,不仅和国际接轨,而且还力求处于领先水平。为了更进一步追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还将上马一套自动化设备,由原先每10人一天生产产品一万件(套),能提高至5人一天生产2.4万件(套)至3.5万件(套)。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秋子沟乡政府及相关部门为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崔海申及其员工心无旁骛去创业。用该乡党委书记朱洪军的话来说,崔海申的家乡情结非常浓厚,几十年来,这位“农机大师”在乡村经济振兴及促进再就业等方面做了很多成绩。当地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予以大力支持,让大山深处的农机配件企业焕发勃勃生机。

    

    

    

      《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兵 摄【责任编辑:赵艳艳  编辑:金丹】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