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澎湃电力“足” 产业路子“活”

[综合] 时间:2024-04-27 19:58: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39次

原标题:【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澎湃电力“足” 产业路子“活”

编者按

电力是足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时新伟行澎近年来,代新调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质量日新月异,机械化、业高业路电气化、发展自动化、湃电信息化、力产数字化与传统产业融合,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新伟行澎产业革新、技术进步,代新调研但同时也增加了各产业对用电及相关服务的征程质量急切需求。

青海,业高业路地处世界屋脊,发展虽然清洁能源发展天赋异禀,湃电但山大沟深,电网铺设难度异乎寻常,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打通能源外送通道、构建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创新电力服务形式……将能源输送与用电服务延伸至青海产业各“毛细血管”。

今天的青海,在电力“满格”蓄能下,产业发展路子变得越发宽广。  

国网海北供电公司在海北州祁连县央隆乡改造10千伏隆2路配电网线路保障藏乡群众用电。徐琛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我们的生产线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加上用电有保障,每天生产2吨饲料没问题……”初春,位于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的湟中有福饲料厂里,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叉车穿梭,有序地将成品饲料整整齐齐码放在角落里,负责人郑有福忙前忙后,乐在其中。

作为青海省东部重要农业区的湟中区,近年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种养殖业。

只要产业“旺”,生活有方向。随着种养殖业的蒸蒸日上,湟中区群众的生活也实现了从“找出路”到“有出路”,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的明显变化。

但这一切离不开大电网稳定电源的输送,以及电网“毛细血管”——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再加之当地供电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定制化服务,实现了“供电+能效服务”的高效运行,也打通了用户电力使用的“最后一公里”。

以湟中区为“原点”,以青海省域为半径来勾勒,在此区域内,实现了电力服务的多次提档升级。而如今,这里也见证了充沛电力为产业发展做出的改变。

青海电力,助力农牧业高效发展,赋能高原乡村振兴!

力三江源(西宁电靓夏都)共产党员服务队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杨硕 摄

“银丝”通山地,饲草产量高

4月10日,湟中区土门关乡的农田里,农机轰鸣,翻地、打垄、播种、浇地……高原又迎来了春耕季。“现在浇水、施肥都实现了电气化,哪个环节都离不开电。”湟中众联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隆珍说。

土门关乡海拔高,以前,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基本都种植油菜,但收成并不好,有些山地甚至出现了撂荒。

“其实,海拔较高的山地是种植青贮玉米的‘黄金地’。”看到商机的赵隆珍告诉记者,2012年,他带领村民种植青贮玉米,同时,购置了取代人工、提高效率的耕地机、粉碎机、铡草机、取料机等农器具,并为村民提供农机具租借服务。

有了机械化、电气化装备的助力,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尝到了“甜头”的农户,也认可了这种生产方式。为此,2013年,赵隆珍在农户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湟中众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0人,拥有大型机械7台,种植燕麦草、青贮玉米173.33公顷。

好的经验值得推广。近年来,湟中区考量自身发展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饲草种植模式,发展饲草种植业。据统计,目前湟中区实现饲草专业合作社200余家,累计种植饲草1.33万公顷。村民种植饲草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机械化、电气化程度也显著提高。

用电设备多了,稳定、持续的供电成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为此,国网湟中区供电公司自2018年开始,集中摸排供区内1195个台区、2971.76千米低压线路,根据设备及线路运行情况统筹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新建及改造低压线路1213千米,新装及增容配电变压器1200余台。

“电力供应充足,一亩地(约0.067公顷)能产600公斤干草,利润在1000元左右,比以前种油菜划算得多。而且,我们种植的饲草全部供给养殖企业,根本不愁销路。”赵隆珍说。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输电作业专业人员在±400千伏柴拉直流输电线路登塔消缺。汪大鹏 摄

“一企一策”,助力养殖现代化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驱散了笼罩在湟中区西堡镇莲花山山头的薄雾,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的几十头奶牛沿着特定的通道走进挤奶大厅,进入挤奶转盘。

经过消毒、清洗、套杯等步骤后,智能挤奶设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挤完奶的奶牛再由机器送出挤奶转盘,为下一头奶牛腾出空间。

正是有了这套智能化挤奶设备,不需要人工干预,只要不断电,50头奶牛同时挤完奶只需12分钟。

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生产厂长赵福成说:“现在,基地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挤奶,不仅保证了鲜奶质量,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西堡镇因地制宜打造西堡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形成饲草种植、加工,奶牛养殖、鲜奶加工等一体化特色产业。西堡生态奶牛养殖项目建设便是其中重要一环。

赵福成说:“自动化设备考验的就是电力的稳定性,当时选择奶牛养殖基地厂址时确实因此做了很多的考量,不过顾虑很快消除了”。

那是2022年1月,国网湟中区供电公司营业班班长阿晓庆从微信朋友圈获知西堡生态奶牛养殖项目建设信息后,便找到项目负责人了解用电需求,指导他通过“网上国网”App提交业扩报装申请。第二天,阿晓庆和同事来到现场勘查,收集资料,为项目量身定制供电方案。此后的几个月,阿晓庆定期上门走访,解答客户用电疑问,排除用电安全隐患。

现在安全稳定的电网传输线直接入企,并且配有2台1000千伏安变压器和1台800千伏安变压器,用电负荷可达2750千瓦。只要按下电源键,新鲜牛奶生产就“不断电”。

看着生产设备正常运转的赵福成说:“这一切离不开供电公司在建厂阶段的全程跟踪,并且提供‘一企一策’服务,让我们在用电上省了不少心”。

截至2022年底,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存栏1422头,全部实现了智能化饲喂、自动化挤奶和数字化管理,该基地也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之一。

目前,湟中区有各类养殖基地100余个,牛、羊存栏量分别达6万头和16万只,其中35%的养殖基地在平稳电力的助推下,实现了现代化养殖。

而另一边,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赵福成站在厂区里又开始了新的规划:“我们今年计划全面打造智慧牧场,利用空气源热泵、分布式光伏发电等综合能源建立恒温牛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力三江源(海南共和)共产党员服务队保障企业用电无忧。付艳云 摄

服务“贴地气”,加工省成本

4月13日,在位于湟中区土门关乡的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随着奶香味的消散,生产线上不断有酸奶成品打包装箱。

当天9时许,国网湟中区供电公司台区经理罗玉顺和井国权来到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来一份企业能效账单诊断报告,报告中有能效分析和针对企业用能的合理化建议。

青海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2021年12月,该公司与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签订协议,以每吨4600元的价格收购西堡生态奶牛养殖基地的全部奶源,进行乳制品加工。

两家企业的“携手”发展,不仅打通了湟中区奶牛养殖的上下游产业链,更壮大了当地乳制品产业的实力,同时,节约了两家的运输成本,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也让奶制品的口感更好。

而这一产业链的成功“扣环”,离不开国网湟中区供电公司。通过前移服务端口,将奶制品企业列为重点客户,定期安排台区经理上门服务,主动排查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用电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供电+能效服务”,针对企业生产特点和用电需求制订专属用电方案,依托“网上国网”App能效账单功能,为企业用能情况精准“画像”,引导企业优化用能结构,帮助企业减少用电成本,最终实现高效发展。

青海互邦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卫华说:“公司现有生产线4条,年产巴氏‘天天鲜’牛奶1000吨、酸奶1100吨。按照供电公司提出的用能建议,优化峰谷时段生产班次,每月节省用电成本10%”。截至目前,国网湟中区供电公司已为15家企业提供定制化用能方案,提出节能优化建议20条。

从湟中区到西宁市,再到全省,一条条电力线,连接的是能源供需,更通联了产业复兴,从电能平稳供应,到服务贴心、周到,相信在电力的强劲支撑下,青海产业必定蒸蒸日上。

手记:强劲电能,为经济社会保驾护航

说起2021年,国内“拉闸限电”现象波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广东、江苏等10余个省份,让当地经济在高速发展中点了一脚“急刹车”。时至今日,再次谈及这一波操作,还是让各企业“心有余悸”。

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电力能源的依赖度也越来越无法替代。从百姓夏季纳凉、冬季取暖,到医疗、教学、商业的有序开展,再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力的有力支撑。为此,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事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不仅如此,当今社会,评价经济运行走势,电能用量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易衡量、权威的评价体系。

回首历史进程,农耕文明时代,风调雨顺预示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随后的工业文明时代,能源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任何生产都需要能源的支持,电力成为运用范围最广的动力。而现如今,进入数字时代,各种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更是将电能推上高潮。电能成为和货币一样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把握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又一基本逻辑。

当然,从这一规律中也能看到,电力稳则经济稳,电力保的不仅是经济还有民生。

为此,特高压线路“爬山过水”,一个个西电东输项目“落地开花”,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输电线缆已深入到细枝末节,万家灯火随之点亮,产业发展随之振兴。哪怕在青海的可可西里无人区,随着风力发电及光伏发电地铺展开来,各生态保护站、气象观测站,也实现了电力支撑和数字化运行。

为了经济社会的保驾护航,我国电力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强筋健骨”,电力设施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例如,城市中,电力设施的建设可以保障市民的用电需求,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在农村,电力设施的建设可以带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生活水平。

当然,电力设施也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密切相关。通过研发和应用新型电力设备、技术,可以提高电力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不过,当今我国的电力运行也在智慧化的助力下,越来越高效。特别是青海。早在2018年,青海就敏锐洞察到能源革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趋势,率先建成国内首个数据汇集、存储、服务、运营一体的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为新能源飞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不仅如此,青海还建设“新能源云”平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真正让电力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发展,电力启航。我们相信,随着如电力等新基建的不断夯实下,我国高质量发展必定行稳致远。(芈峤 喇小青)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