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知识] 时间:2024-04-30 07:12:5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31次

原标题:【地评线】东湖评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火热进行,地评代表委员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东秀传探讨频频登上热搜。代表委员们提出设立“中国诗词日”、湖评华优化新促进地方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论中加强画院人才队伍建设等提案建议,统文呼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深藏不露”,时代生辉要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熠熠光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地评锤炼和洗礼,代代传承下滋养着中华儿女,线东秀传铸就了民族灵魂,湖评华优化新形成了特有的论中民族精神。李大钊曾说,统文“历史的时代生辉道路,不全是熠熠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地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雄健的精神”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再度崛起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建党百余年来,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交互共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时代价值。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要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文化人”勇立潮头,为时代发先声,为人民造精品,创新创造出时代所需、人民所需的“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要加大传统手艺人才的保护力度,绝技绝活“高手在民间”,他们手手相传、代代接力,让风俗习惯、特色美食、民族服饰、才艺表演、刺绣雕刻、剪纸贴画等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语境下,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已是必然选择。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建立完善培育机制,搭建展示平台,使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文化素材取之于民,文艺创作回馈于民。让文化的载体“活起来”,让文化所在地“火起来”。要把文化点位的开发保护与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出文创产品、打造旅游品牌、形成文化名片,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譬如,在宜昌打造诗歌之城,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打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志性景观;在曲阜举办孔子文化节,宣传儒家“仁爱”思想,打造礼仪之乡,涵养民风,促进社会和谐;再比如将《诗经》、唐诗宋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生动化具象化,变“无形”为“有形”,像“故宫淘宝”一样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人人参与文化传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要鼓励全媒体参与,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影视、网络作品,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上升的文化需求。要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制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如人民日报新媒体策划的《文物音乐会》两会宣传片,让文物“唱起来”“动起来”“嗨起来”,活泼新颖的形式引起了广泛的传播效应。再如设立“中国诗词日”“中国戏曲日”等全民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培养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态度,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双奥之城”北京,“冰墩墩”“雪容融”火爆出圈,开幕式古诗词与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折柳寄情……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再次惊艳全世界,无不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让我们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奋进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坚定文化自信,阔步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杨甲星(湖北宜昌)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